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南方周末新京报澎湃新年献词,你
TUhjnbcbe - 2020/6/3 13:42:00
早期白癜风能根治吗

编辑|Susan

审核|门哥

21新传考研QQ群|

每一年,每一次,时间更替,万象更新,都让我们百感交集。刚刚过去的年最大的不一样便是,我们告别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代。过去的这一年,5G商用、区块链上升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催生“内容科技”、媒介融合丰满的理想里面,呼唤骨感的机制体制革新。这一切,都是因为时代插上了技术的翅膀。因而关于技术的思考,将成为下个10年的主题。每年去等待新年献词似乎成为一种习惯。我们都在各家媒体的“新年献词”中找寻时代的坐标。也找寻自己的坐标。这是一种仪式感。也是人类特有的“共情”。本期为大家精选3家媒体的新年献词:南方周末、新京报、澎湃新闻。除此以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发表了《媒介观念的多维审视:年的中国传播学研究》,与君分享,共同感受由媒体、学者共同镌刻的年度总结。

1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考验如火,正在淬炼真金

▲杭瑞洞庭大桥建设期间,临时施工便道——猫道上最后一片面网被顺利拆除,为开展大桥后续施工打下了基础。(杨一九/图)这是新的一天,也是新的一年,还是本世纪20年代的起点,祝福你新年快乐!在这个特别的时间节点上,很容易想起那句曾广为人知的“预言”:,可能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也可能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如果你依旧怀揣梦想,应该难以接受如此悲观。但当你意识到自己身处的历史场景,是在一个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局中爬坡过坎,你是否感慨,脚步匆匆,走得并不容易?年,“我太难了”突然成了网红金句,它蕴含着那么多的无奈、自嘲与顾影自怜,却又展现出那么多在大时代考验下不服输不放弃的生动脸庞。是的,考验,在年来得有点猛。这一年, 陡然升级,中美关系承压,全球化发展从未如此晦暗不明。确定性与规则共识仿佛正在退场,权力*治似乎正在回头。世界会重新沦为草莽与丛林吗?大争之世已经开启了吗?这一年,香港修例风波骤起,“东方之珠”蒙尘。一路急行*的新中国,既创造了七十年的辉煌成就,也面对着时代大潮新的喧嚣。但我们听见,“我和我的祖国”响起在这片大地的每个角落。我们相信,潮起潮落,遮不住“两个一百年”的大国路径。这一年,猪价比房价、股价更牵动你的心,实体经济的冷暖直接凉热着你手中的饭碗;民众观点在无锡高架桥垮塌、北大女生自杀等事件中激荡,20年前就罪行累累的恶人孙小果,得到了应有的下场;你忘不了那31名消防指战员和地方干部在木里森林大火里的最后时刻,你想不到医患矛盾、工矿事故会在岁末卷土重来。这一年,大到世界、中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在承受巨大的考验,仿佛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你在屏幕上笑说一句“我太难了”,可知屏幕下有多少含泪的共鸣?但共鸣不代表屈服,更多的是相互理解与支持。我们一次次看到,无论笑与哭,在直面考验的身影里,总藏着你的勇气与韧劲。你是谁?你就是你所经历的一切。你面对考验的抉择、你挺身而出的担当、你的用力与坚守、你的鲜血和热泪,它们连成你的人生轨迹,造就你的真实存在。面对考验,你要么扼住命运的咽喉,要么被命运扼住咽喉,所以,你不能后退、不能屈服,而要努力奋斗,甚至起身战斗。你当然会疼痛,甚至会受伤,但绝不会让自己后悔。因为你懂得,考验如火,正在淬炼真金。田埂边挥汗的是你,工地上忙碌的是你,在办公室里操劳的也是你。工厂排污被举报,那里有环保志愿者的你在奔走;贫困人口在锐减,那里有扶贫干部的你在奋战;国产航母入海、长征五号飞天,那里有工程师的你在攻坚克难;共和国颁发国家勋章和荣誉称号,那里有已成榜样的你在被世人颂扬追随。没有什么比你内心的信念更加真切,没有什么比你内心的力量更加坚忍。像水滴击穿岩石,像火焰照亮星空。这信念与力量,源自你对超越考验的坚信,激荡着你,也激励着你身边每一个像你的他。这信念与力量,将撑开我们共同的硬核年代,趟过烈火,抵达梦想。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我们扎根于这个伟大的国度,无畏一切考验的淬炼,因为这是我们的梦想之地,哪怕荆棘仍在,依然通向山顶,值得我们不停脚步,值得我们咬牙坚持。愿在新的十年里,我们彼此约定,相互温暖,相依前行。而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请再次接受我们的祝福:新年快乐!

2

新京报新年献词|穿越大江大河

▲时光不恋过往,大江永远奔腾。你好,年!你好,下一个十年!当年底新开通的京张高铁启程出发,我们也踏上了开往春天的列车。,就这样迎面而来。时间伟大得不可阻止,站在的门槛上,我们回望,整个21世纪壹零年代也在与我们挥别;我们展望已经启幕的年代,甚至遥望十年之后的,心情亦如骏马飞扬。激荡的时代催生不同寻常的光景。今天,当我们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或是置身于乡村的旷野中,都能感受到日日生长的蓬勃力量。有时候,往往只是一瞬,就已是沧海桑田的巨变。但生活并非总是风清月白,在刚刚过去的年,我们过得并不容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实体经济困难重重;非洲猪瘟等因素来袭,肉价上涨,民生承压;香港“修例风波”发酵,法治受到挑战;被花式裁员,被“致良知”,让部分上班族身处螺旋……大时代有风暴眼,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年注定不寻常。时局变换,不确定性增加,是进亦忧退亦忧,一些人不免迷茫且疑惑。但一如我们所坚信的,冬虽浓,春终至,所有的阴霾与迷雾,都会因风穿堂而过被驱散。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年底,中美经贸磋商取得重大进展,双方相向合作现曙光;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昭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心;支持民企28条“大礼包”出台,助推民营经济迸发活力;香港局势现企稳之势,粤港澳大湾区互通加深加速;孙小果案、操场埋尸案等恶性案件,也在新年到来前画上法治句号,大恶之人被严惩,沉冤得以昭雪。一切终成历史,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诗人慨叹“时光不会流逝,流逝的是我们”时,我们认为“努力即有意义”。风雷之上的激荡,日常之中的厮磨,不会被历史风尘所掩盖,只会成为不可磨灭的永恒记忆。年过去了,许多人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会想起它,以及承载了很多人重要生命历程的21世纪壹零年代。人生有几多十年?过去十年,80后成为社会建设主力,90后走出校园,而00后也已成年;过去十年,也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十年,电商、高铁、移动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给中国经济建设注入“加速度”,助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云厚雨猛,弓劲箭远。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十年,启蒙继续,进步未歇,芬芳被唤醒;这也是一个渐次开放的十年,交互更密,壁垒渐消,中外合作日趋紧密;这还是一个变势无穷的十年,全球范围内,民粹抬头,黑天鹅频现,全球化大潮受阻……当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迭代与风险亦增的宏大叙事分散在每个寻常的日子时,我们栖息于这片土地,也能感受到足下的坚厚,身边的坚持。时光不恋过往,大江只会奔腾。翻过,我们告别年代。但告别不是遗忘,告别意味着新的相逢。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步入本世纪第三个十年,而我们将继续抱持过去年月留给我们的真心、正义、公正与无畏,展开新的生活。今日之中国,已非昔日,未来图景徐展,那些宏阔目标已近在眼前——年,是年代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精准扶贫完成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之年,也是棚改收官之年……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次第也令人欢欣。当所有的故事于时间渡口汇合,就是大江大河。我们行进在同一条船上。众人划桨开大船,船到中流,更需人人戮力挥桨。新征程不好走,前行之途有湍流,也有险滩,但我们心有所持,奔向更好的生活就是方向。有些道阻且长需要去经历,因为有些生活值得我们去过。我们行进,也在遥望。站在贰零看叁零,未来十年,中国还会走得更稳更远,国人心态也会更淡定从容;人工智能、5G等会大放光彩,生活的字节会不断跃动;全面小康走进现实,“现代化”触手可及,它是弥望的写字楼,是疾驰的高铁,是青山绿水,是文明路标。这时节这光景,自当是清风徐来,水波不惊;个中纵有蹉跌,气象犹在更新。时代的开阔地带已经打开,我们终究会穿行在历史的经纬,担负起自己的使命,迎着光,朝着美,向前行。

3

澎湃新闻新年献词|是什么使我们不慌张

时间的门槛不容停留。还来不及与过去握手道别,我们便将空灵的未来踏成了凝固的现实之地。“我们被投于一条大江的急流”。关于未来唯一可确定的,是它充满了不确定性。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不眠的字节,更使不确定性指数级增长。与其假装一个人能参透命运星球的运行轨迹,却被贫瘠的想象力困住手脚,不如承认凡人头脑的局限,主动投身于那个开放的故事。就像从4G到5G,最激动人心的不再是下载速度,而是整个社会又有了一张全新的画布。我们只需要知道,是什么使我们不慌张。经验是一座慷慨的武库,强者和弱者都可以从中取用武器。那曾驱散迷雾的,还将驱散迷雾;那曾创造奇迹的,还将创造奇迹。只要你相信规律。规律偶尔会隐身,但绝不失效。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唯有敢于在一颗种子身上看见参天大树的人,才不会因疲惫而无心灌溉,因时日漫长而终止等待。当然,梦想和梦话是不一样的,奇迹与戏法也是不一样的。这些年,我们见证了许多新事物从黑科技变成日常,比如高铁、网购、移动支付。我们也见证了某些号称“改变世界”的PPT被现实碾成笑柄。所以你要当心。我们还要避免把自己包裹得太严实。越来越聪明的算法在“猜你喜欢”,门类齐全的人设满足着每一种细分的精神需求,普通人窝在家里就能指点天下、愉悦自己。但是屏幕关闭的那一刻,心底流出的怅惘是难以掩饰的。没有人可以替你生活,也没有什么人工智能可以替你做出抉择。行动比什么都重要。行动是对潮流的积极回应,行动为想象力开疆拓土,行动让生命丰富而真切。在行动间隙的沉思中,你还会发现世上有些东西难以名状但真实存在,它指引过许多人也会指引你。行动派不畏环境的变迁。对导航的依赖渐渐使我们失去随机漫步的乐趣,以致不定好一个目标和厘米级的路径规划就不敢出发。事实上,一些冒险、混乱,偶尔迷失方向,不仅是生活的常态,而且为自我发现提供机遇。美国作家弗格森说:“我们每个人都守护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者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门外可能有寒风有荆棘,但更有星光下的原野。面对未知世界,悲观和乐观不是仅存的选项,你还可以选择让自己强大起来,并做好准备。当风从海上吹过的时候,它认不出航海者的心情,却能认出高高矗立的帆。张起你的帆,等风来。

4

中国社会科学网|年的中国传播学研究

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治叙事与传播叙事的相遇,注定了一场盛大的“学术仪式”。当我们尝试勾勒年的传播研究图景,“70年”无疑铺设了一种不容回避的“元逻辑”。也正是在新中国成立70年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加之新技术传播“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及其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从“历史意识”中走出来的“反思意识”变得更加清晰,并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学术自觉。年曾被视为传播学研究的“反思之年”,学界重新考量实证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呼唤“人”的本质回归。年,这一反思被推得更远,既尝试在多维的关联结构中思索学科的发展进路,又立足理论和现实,不断开拓研究视野,把握鲜活的、动态的生命经验。历史回顾:中国传播学研究70年回顾和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传播研究图景,成为年传播学研究不容忽视的“宏大抱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唐绪*、朱鸿*主编的《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一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史、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传媒经济学、网络与新媒体等学科领域的发展脉络、存在问题与未来图景。新中国70年来的“传播学故事”,一般存在“编年史”和“专题史”两种叙述方式:前者意味着在*治逻辑中确立相应的历史节点,形成既定的“历史时期”,以此铺设传播学发展的叙事框架及其底层语言;后者则以传播学的“领域”或“议题”为研究对象,在时间脉络中寻求一张更大的“历史拼图”。纵观传播学70年研究图景,“专题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叙述思路”。中国传播学“从零到一”的跨越和发展,离不开西方著作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周蔚华和杨石华对国外新闻传播学图书的“旅行足迹”进行了考察,认为外文图书的引进加快了新闻传播学知识的传播、积累和创造性转换。由于基本国情和现实语境的特殊性,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必然有其独特的历史演进逻辑。刘海龙在《中国传播学70年:知识、技术与学术网络》中指出,中西方两个版本的“现代化”概念的碰撞,对传播学引入国门具有促进作用,揭示了媒介技术的演进对于中国传播学知识传递和学术交往系统的深刻影响。传播学的学科身份确立,必然伴随着传播理论研究的进程。纵观70年来传播理论的知识地图,理论译介、理论发展、理论批判和理论创新不仅揭示了传播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也揭示了传播理论构成的四种知识形态。当前,中国传播学研究逐步与世界接轨,这是学者们不断追求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结果。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唐绪*、王怡红、宋小卫主编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规范化研究》系统梳理了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要概念术语,通过对概念的起源、内涵及其流变过程进行考证,夯实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概念之基。朱鸿*、苗伟山和孙萍则对70年来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历程进行回顾,指出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对于提升研究学术价值、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走过70年风风雨雨,中国传播学如何“再出发”,成为历史回顾绕不开的问题。总体看来,中国传播学研究尚未摆脱西方传播学的知识体系,依然保留着强烈的“大众传播的思维模式”,本土理论创新依然前路漫漫。传播学者纷纷指出,大众传播学预先将“媒介”设定为一种功能性的“实体”,将其等同于具体的工具形态,这一媒介观念从认识论层面限定了人们关于“何为媒介”的想象。有鉴于此,在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语境下,传播学研究逐渐转向对旧有的“媒介”观念进行重新审视,发掘出理解人与社会的新视角和新问题。观念重审:媒介研究的多维话语长期以来,我们将媒介视为“器具”。这一固有思维极大地限制了传播学本身的想象力,也限制了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对话空间。为了开启理解媒介的多维视角,*旦和孙玮主编出版了“媒介道说”译丛。该译丛共包含6册图书,分别阐释了本雅明、海德格尔、维利里奥、卡斯特、基特勒和齐泽克的媒介议题和思想。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寻媒介的多维意涵及其深层的现实指向和逻辑,进一步拓展了媒介研究的认识路径。戴宇辰立足欧陆媒介社会学理论,将媒介置于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关联系统中加以考察,尝试勾勒出一条“另类的”媒介研究脉络。胡翼青提出,理解媒介对当下社会与文化的“形塑过程”,必须拓展新的媒介研究视野,而“时间—空间转化”“媒介整体关系”和“媒介元资本”等视角则是亟待突破的理论方向。概括来说,传播研究的理论空间,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媒介观念的创新程度,而“中介化”与“媒介化”无疑成为媒介观念延伸的重要“入口”。当媒介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拓展,技术、空间、身体、记忆、图像等问题便获得了一个普遍而深刻的“媒介向度”。孙玮指出,传播与建筑在移动网络时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连接,这种新型连接正在构筑“城市新时空”。在人机交互逐渐成为现实的情况下,林升梁、谭雪芳等学者以身体为切入视角,思考人类遭遇技术之后所具备的突破自身的潜能,探寻“传播与人类存在的根本性关联”。在媒介技术对身体的持续影响下,人类记忆的运行机制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赵静蓉指出,数字时代的媒介记忆正在形成自身的“记忆逻辑”。陈力丹的研究发现,由于对搜索引擎的依赖,个体逐渐习惯了从“主动记忆”向“随意搜索”的转变,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碎片化的记忆实践。媒介和身体的连接还冲击着人们的感官系统,其结果就是视觉逻辑逐渐主导了人类的认知模式,图像维度上的*治话语研究成为可能。王超群通过对新媒体图像事件的研究,发现舆论动员的基本策略是情感话语的激活和“文化意象”的生产。陈卫星重新审视红色影像、革命漫画等“旧媒体”的话语实践,认为图像叙事的本质体现为一种通往家国情怀、社会激情和革命理念的视觉修辞学。长期以来,声音及其听觉逻辑往往被置于视觉逻辑主导的认知系统中,其结果就是视觉性压制了听觉实践,视觉传播束缚了声音研究或听觉传播研究。为了打开传播研究的听觉想象力,季凌霄将声音的环境特性、空间特性以及它与感官之间的互动关系纳入考察范围。当声音被置于既定的历史逻辑中加以考察,“声音的*治”便成为理解媒介与社会的新的认识视角。声音的“出场”总是对应着一种权力关系,也常伴随着一套隐性的*治逻辑。潘祥辉着眼于“广播下乡”这一*治决策,指出“声音”与“倾听”深刻地改写了中国乡村的治理实践。郭小平梳理了中国声音*治的发展历史,认为声音*治经历了从革命视角、国家视角到平民视角、娱乐视角以及美学视角的融合与演变。必须承认,作为“新技术”和“新观念”的媒介同时改变着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知识体系。如何理解传播研究中的“技术逻辑”,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传播学的问题域和方法论,成为年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喻国明、陈昌凤、彭兰等学者指出,5G和人工智能等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新闻传播学科的知识体系可能发生总体性的重构。与此同时,智能媒介正在引发认识层面的伦理困境,原有理论模式的解释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实聚焦:新媒体与本土实践考察年是中国接入互联网的第25年。在互联网与中国现实的交融过程中,传播学研究开拓了哪些新颖的中国议题?形成了哪些有力的中国解释?促成了哪些独特的中国实践?这都是年传播学研究尝试回答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主要聚焦群体传播、健康传播、情感问题、乡村传播等方面,探讨新媒体与日常生活的嵌入方式、互动结构及其影响。如何认识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深层影响?学者主要聚焦不同的社会群体,重点考察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配置方式。王璇和李磊试图发掘社交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群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庄曦等聚焦滴滴司机所组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方周末新京报澎湃新年献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