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
TUhjnbcbe - 2021/5/30 15:43:00

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初中道法初中历史初中地理获取资料、投稿转载、商务合作加小编
  1.单元地位


  这一时期从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灭亡结束。与北宋同时,在东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在西北有*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随后形成了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至蒙古灭金,建立元朝,继而灭南宋,统一了中国。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权并立,还是元朝这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


  2.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在民族关系方面:多个民族*权并立,民族*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权统一全国。


  在社会变化方面包括: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贸易繁荣,繁华的都市生活,多彩的文学艺术(宋词、元曲流行),极盛的传统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达的中外交通。


  二、单元知识梳理


  1.课标解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年版)要求: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新增“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一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宋朝经济繁荣而综合国力不强,总屈服于周边少数民族*权的原因;二是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文官制度的渊源和重文轻武的民族性格的形成。)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新增“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一是因为“岳飞抗金的事迹”在民间影响较大,符合“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课程设计思路;二是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元时期是商业贸易的繁荣时期,宋朝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所以课文着重介绍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要求“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突出强调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元朝都市生活以及元曲”主要出于“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也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宋元时期的历史面貌。)


  2.知识梳理


  本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八课:第6课北宋的*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本单元时序与主题并行,从时序的先后关系看,第6课、第7课、第8课、第10课、第11课以*治演变为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形成了民族*权并立的格局。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灭辽和北宋,与南宋对峙,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长期割裂局面,重建了统一国家。


  第9课、第12课、第13课分别是经济文化、生活、科技与中外交通等。两宋时期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进步有重大意义。


  三、单元教学建议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建议做好三点:1.理清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2.明确课文主线、突破教学重难;3.立足课本材料、培养学科素养。下面以每一课的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1.理清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第6课两个子目分别是: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策。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在教学中要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第7课包括三个子目:契丹族与*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权并立的状况。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权之间的和与战。


  第8课包括三个子目: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了解金的发展及其与辽、宋的关系。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和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民族*权并存,另一方面,多个民族*权和战。


  第9课有三个子目: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三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同时三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繁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本课教学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变化最终促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0课有三个子目: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三个子目之间是时间先后关系,内容之间有因果相联。教学中建议结合地图,理清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


  第11课有三个子目: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个子目之间是相承关系。元朝拥有辽阔的疆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与融合,为了维护统治,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边疆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治理,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12课有三个子目: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在教学中建议将三个子目分为都市生活和文化繁荣两大部分,理清之间的内在联系。都市生活推动着文化繁荣,文化繁荣又反映了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两方面之间相互关联,又互相促进。两方面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


  第13课有三个子目: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分为两个方面: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发达的中外交通。在教学这部分时注意联系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以及对外交流,尤其是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明确课文主线、突破教学重难。


  第6课包括北宋的建立、统一,中央集权的强化、重文轻武的*策。重点难点是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策。


  在教学中先理清北宋建立和统一的时序,保证历史的完整性,也为突破重点难点作铺垫。然后,从控制兵权、分散和削弱相权、分散和削弱地方州县长官的权力三个方面叙述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重文轻武*策,分别从轻武和重文两个方面展开。


  第7课的主线是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要理清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学习重难点: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权与辽、夏*权并立,虽然战争频繁,但最终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8课的主线是金的发展壮大及与两宋的关系。重难点包括: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本课教学中,分两条线,一是金发展的时序线,这是明线,二是金与辽与两宋的关系,有民族交融这条暗线。


  第9课学主线宋代经济的发展。重难点包括: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建议采用表格梳理法,列举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成就。


  第10课主线是蒙古族的兴起与发展。重难点包括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在教学中用图示法或时序法,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


  第11课主线是元朝的统治,重点是民族融合、行省制度和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着重各民族杂居相处,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行省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行*制度,要强调行省设置和作用。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着重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以对澎湖和琉球及西藏地区管理为例加以说明。


  第12课的主线是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重点是都市生活、宋词、元曲、《资治通鉴》。建议在教学中选择北宋时开封、南宋时临安、和元朝时的大都作为代表,了解市民生活和及传统节日与习俗。通过宋词、元曲的代表作品,了解宋词、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13课主线是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重难点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在教学中注意四大发明都属于技术成就,而不是科学理论成就。通过四大发明不同的利用方式,认识到科技利用方式的重要性。


  3.立足课本材料、启发学科素养。


  统编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插图,配备了许多辅助性栏目,为教和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在第6课的教学中,通过材料研读,从通判的职权和作用、武将的地位,使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培养史证意识


  在第7课的教学中,出示《北宋形势图(年)》让学生根据课文标注*权名称、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观察西夏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族与*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


  在第8课的教学中,观察图片《女真人像》人物的服装、形象、配饰、武器等,提练信息,了解女真族生活。


  比较《金、南宋、西夏对峙图(年)》和《北宋形势图(年)》,直观了解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的史实。


  通过岳飞像和人物扫描,知道岳飞的事迹,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在第9课的教学中,结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观察图中信息,感受宋代都市的繁华和市场的繁荣。结合《宋代海外贸易图》思考宋代海路发达的原因,观察《货郎图》《北宋纸币铜板拓片》《南宋纸币“会子”铜板拓片》《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了解宋代的商业水平,培养史证意识。


  在第10课的教学中,利用《金、南宋、西夏对峙图(年)》结合教材找出蒙古兴起的区域,结合成吉思汗像和“相关史事”获取成吉思汗对蒙古和中华民族的贡献。利用《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天祥抗元行动。


  在第11课的教学中,通过《元朝疆域图(年)》寻找琉球、澎湖、西藏的地理位置及位置特征,找出这些地区的管理及与其他地区的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理解元朝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


  在第12课的教学中,通过相关史事、宋代蹴鞠铜镜,假设一位东京的市民,体验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的生活。通过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关汉卿像、“相关史事”,了解元朝戏剧的发达。


  在第13课的教学中,教学通过“泥活字版”比较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术,理解“活”字。通过材料研读、火器及相关史事等,感知指南针、火药使航海领域和*事领域发生的变化。

声明: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资料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