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一握,千载流芳。来自中医科学大会的最新信息显示,在国家*策与投入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医学专家们正在全力以赴寻找下一个“青蒿素”,中医药这座科学与文化的宝库有望给人类做出更大的历史贡献。
这将是一段光辉而艰巨的征程。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顺应自然、学习自然的智慧结晶,有着自己独特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传承多年的以人为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基本理念与诊疗模式,不仅彰显了同病异治、因人而异、因病程而异的个性化治疗追求,也与当前精准医学理念高度契合,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
事实上,就*策环境而言,业界普遍认为,当前中医药无论是从科技研发还是产业发展上而言,都已经迎来了历史最好时期。而这一环境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和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形成了关联。当年12月,《中医药法(草案)》就首获国务院通过并提交人大审议,标志着我国首部中医药立法迎来了曙光。同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大会召开。今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在8月份刚刚结束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和国家领导人也再次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然而,在看到国家*策方针对中西医结合坚定支持和大力推进的同时,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存在的社会争议与理解误区如何化解,也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