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作者:陈香香
在上千万18岁的中国年轻人刚刚过了半个月的神仙日子之后,随着各省分数线的陆续公布,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又摆在了全国高考生和家长们的面前,那就是——
报志愿。
如果说,高考是人生的第一道分水岭,那么选学校和专业就相当于第二道,还是更容易掉沟里的那种。
从社交网络上那些“上了大学才知道的事”的话题中,就可见一斑。多少受尽或“没有前途”、或自己不喜欢的大学生活折磨的大学生,都在告诉后来人“报错志愿毁一生”的道理。
虽然大家小时候都打过“上北大还是上清华”的如意算盘,可真到了拿着自己的成绩单填志愿的时候,很少有人能不两眼一黑,然后开始发愁。
迷茫不安、举棋不定的感觉,甚至毕业多年还会萦绕在心头。
被“大环境”拽着跑的无头苍蝇
大家都知道高考苦,但好歹这场持续三年的鏖战还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出高分,就有话语权。
转发这个夏雪,一路冲进你最爱的大学
相比之下,报志愿简直就是选择恐惧症患者的噩梦了。
虽然在年之后,中国考生已经彻底告别了估分报志愿,步入“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透明博弈时代。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就能轻松一点。因为,截至年3月30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就有共计所,细分出来多种不同的专业。
如果不是坐在家里等着TOP2打电话抢你的人中龙凤,那么需要面对的就是去哪家人一起,对着厚厚一本志愿填报指导手册大眼瞪小眼。
在互联网还并不发达的时代,考生报志愿时容易遭遇的麻烦是,自己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懂,身边也没有可以指导的人。
封闭的信息传播渠道,成了不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的天花板,也造成不少优秀人才被耽误的遗憾。
然而在报志愿的时候,遇到控制欲太强的爸妈也不见得是好事。尤其是再遇上几个自以为“懂”的热心亲戚,悲剧就来了。
类似“高考超一本线四十多分,被爸妈逼着填了一个二本免费师范”、“大姨、姑姑和邻居们,认为女孩子学历史只能去山里考古”,这种受限于眼界的误解直到今天仍在上演。
甚至爸妈偷偷改志愿的奇葩事,每年也都会发生↓↓↓
图源
本硕博吐槽君爸妈的逻辑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习惯以功利化的“有用”和“无用”来区分各种事情:好的专业,就是一毕业就能工作包分配的那种。
因此他们的建议大多不会超过师范、医学、会计、建筑、金融等所谓的老牌“热门专业”范围。接受度的上限,顶多也就是在朋友圈研究了各种“高薪专业榜”之后,在list里加入了一个计算机专业,盼望着儿子以后能成为“马云第二”来光宗耀祖。
每到高考后,就会集中出现的一大波文章标题
而“选对了专业就能挣大钱走上人生巅峰”,对刚刚走出高中校园的孩子们也是无法抗拒的一句话。
根据企鹅智库发布的《高考人群调查报告》,近七成的高三考生都认为专业前景是志愿选择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但只依据当下热度去*专业前景,同时也是最难有保障的事情。
比如80年代最吃香的中文、历史等人文基础学科,早就渐渐没有了昔日的光环;15年前被电商行业催生出的“电子商务”专业,如今却经常位列“十大最没用专业”之首。
在扩招和行业变化的大背景下,四年本科读下来,一个“热门行业”的周期很可能也过去了,一窝蜂导致的毕业就失业屡见不鲜。
“读了12年书,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当然随着新一代年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越来越强,类似被“别人的看法”裹挟自己人生的事情也越来越少。
根据
人民日报做的调查,将近三分之一的网友当年高考选志愿的时候,都是依照兴趣。而一旦有迷茫的考生发问该选什么专业,评论里也一定是一水儿的“选自己喜欢的,否则一定会后悔”。
可对于经历了十多年应试教育的年轻人来说,看清楚自己的天赋与热爱所在,却不是一件易事。
就像这位网友的吐槽“我高中爱好打游戏,适合报什么专业?”,鲜少有人能在人生刚开始的时候就能发觉最匹配自己的专业。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所谓的兴趣,是在充分了解这个专业所学及未来出路条件下的兴趣,而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想当然。
可问题是,网上对于大学专业的介绍往往特别笼统,那些野到没边儿的高校招生海报,宣传时又只会互相PK谁有空调、谁妹子多。
导致大家都没有接触过专业的具体知识,根本无法判断自己感不感兴趣,基本都是连蒙带猜。
就比如Vista高圆圆当年选择中文系,用的就是排除法。因为晕血,报志愿排除了医学类;数学不好,又排除了理科,才无意中走到了文学之路上。
(请勿当真的)文科高考志愿填报搞笑指南,图源
李嗲Lydia-多少人直到步入大学之后,才发现不少想象和事实可能相差很大的事。
有人在报志愿之前都不知道经济和金融专业的区别;有人奔着当《无间道》里李心儿的目标去学心理学,然后在连夜背了三天理论之后怀疑人生。
要不然也不会有多少悔不当初的过来人,毕业多年之后,还恨不能坐着时光机穿越回那个报志愿的夜晚两巴掌扇醒自己。
某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自嘲表情包
别提还有那么多名称相似却大有不同的专业,把人搞得越来越蒙。
比如医学的各专业名称,毕业授予的可能是医学、理学或工学等不同的学位,专业如果是工学学科和学位的,有的可能有不能报考卫生职称和医师专业资格,这些都是年轻人很难接收到的专业指导。
更惨的是,一旦选定了专业,后悔药就成了稀缺物品。
绝大部分高校要求成绩至少达到年纪专业排名前20%才能转专业,更多人的希望也只能放在四年后的跨专业考研上,这就更是千*万马过独木桥的难度级别了。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日本励志神片《垫底辣妹》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角工藤沙耶加在报考大学前,补习班老师坪田先生为了帮她选择最适合的专业,头头是道的分析了半天。
而在美国,校内校外对于高中生的专业选择指导也有很多。学生自己也被鼓励提前确定专业,并在论文里写自己专业兴趣的由来,而不是做出“最主流”的选择。
反观我们的学生,则很难在高中时期获得中肯的、适合自己的志愿填报建议。所有人都只被教导如何拼了命拿高分,却不知道考完高分然后怎么办。
以至于多年前就有人呼吁,希望中国的高中也能加一门公开课:职业介绍。
其实类似的生意在迷茫的考生和家长中间早就风靡了,很多高考竞争激烈的地区,请一个专业的“报志愿指导老师”的起步价已经到了万元。
网络上所谓的“报志愿经验”也是一抓一大把,但真正可以完全参考的却很少。比如下面这段所谓的“专业报考指导”,简直既落伍,又忽略了个体差异——
1、最有钱: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通常很挣钱。2、最稳当:幼儿师范、普通师范专业,通常人生轨迹可见。3、最没用:市场营销、经济学和纯文科、纯理科通常没有对口工作。4、最苦逼:医学、地质、土木工程、建筑学,通常最苦逼。5、最冷门:西班牙语等小语种7、最看爹:金融、房地产。
原因很简单,志愿填报永远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而任何选择也都不会是%完美,永远需要自己承担一些难以预料到的风险。
一个典型的例子,“报志愿应该更看重学校,还是专业”,就是非常见仁见智的问题。
在无法兼得的情况下,很多人认为学校更重要的人是在三线家乡上大学后,才羡慕北上的学校能给予学生更好的资源、机会、社会网络;
而坚信专业更重要的人,则用血泪教训告诉你:专业选不对,公务员考试都只能报歧视链底端的“三不限”。
没有人是错的,因为这都是过来人总结出的亲身经验;但同一个道理、同一套方案,也往往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存在,没有人能替当事人做出这个决定。
最后,在祝愿广大高考考生都能有一个美好前程的同时。也得叮嘱已经步入大学、却在为不满意的专业头疼的你:在攒够足够的能力改变现状之前,一定是先踏实做好自己手头的事。
毕竟蓝翔校长都告诉过我们一句警世箴言:“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把真本事学好,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误)。
往期热文点击图片查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