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没朋友,没钱,没工作,也没有任何手艺和技能,甚至从未有过正常工作,在*治方面也是一个素人的三十岁奥地利退伍兵而言,在德国做*治家的理想可能非常不靠谱,希特勒一开始也短暂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回忆道,“我想了好几天,该采取什么行动来开始我的*治生涯,最后的结果就是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一个寂寂无名的小人物,根本没有一毫本钱进行任何行动。”7
年11月底,希特勒回到了他生活过的慕尼黑,发现这个城市面目全非。维特尔斯巴赫国王也已经退位。巴伐利亚也成立了社会民主**府,成为一个“人民邦”,州长是库尔特.艾斯纳,他是位著名的犹太裔作家,出生在柏林。11月7日,这个在慕尼黑家喻户晓的,留着花白络腮胡,戴夹鼻眼镜,头戴一顶大黑礼帽的小个子男人,带领几百个人,未发一弹,就轻松占领了议会和*府,然后宣布共和。3个月后,他被一名叫康特.安东.阿克-瓦莱的右翼官员刺杀。工人们随后成立了一个短命的苏维埃共和国。年5月1日,柏林派出了正规*,和巴伐利亚“自由*”(Freikorps)一起开进慕尼黑,推翻了共产主义*权。交火过程中,*府*和自由*方面阵亡数十人,为了报复,他们后来处决了数百人,这当中很多都不是共产*。尽管名义上巴伐利亚州的*府由中间温和的约翰内斯.霍夫曼领导的社会民主*控制,但实际上权力都在右翼手中。
在这个混乱的时期,掌权的右翼主要是指,正规*,国防*,和希望维特尔斯巴赫国王回来的保皇派。右翼还包括全德国上下大量的不满柏林民主共和*府的人,后来再加上那些在年被遣散无依无靠的士兵,那些年离乡背井,而在战后失业又无法返乡的人们,那些在战争中变得粗鲁和暴力的人们,那么观念陈旧,无法接受新思维的人们。希特勒就是这些人的其中一员,他后来说道,我们“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变成了革命者,而且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得到永远的保障,捍卫革命。”
自由*被国防*秘密地武装起来,最初他们出现在东部领土争端中,对抗波兰人和波罗的海人,很快他们就在颠覆共和*府中扮演重要角色。年3月,由声名狼藉的埃尔哈特上校率领的埃尔哈特旅占领柏林,然后把一个极右二流*客,沃尔夫冈.卡普博士,推上了总理宝座。在此期间冯.赛克特将*的正规*按兵不动,坐视总统和*府流亡德国西部。只有贸易联盟发动总罢工,才挽救了共和*府。
与此同时,慕尼黑的**府表现得更为出色。年3月14日,国防*推翻霍夫曼的社会主义*府,成立了一个由古斯塔夫.冯.卡尔执*的右翼*府。此后,源源不绝的反共和势力从德国各地聚集到巴伐利亚首府。最后慕尼黑诞生了一个拒绝承认“凡尔赛不平等条约”的专制*府。自由*的成员,甚至是埃尔哈特旅的成员在此栖身并受到欢迎。以鲁登道夫将*为首的一大群心怀不满的退役将领也在此定居。这里还发生了若干起*治暗杀,其中最著名的受害者就是温和的天主教中心**治家马提亚.艾兹伯格,此人在将*们退缩不前,不敢签订停战协议时,勇敢地承担了这个重任;还有伍尔特.拉特瑙,一个睿智,文雅的外交家,他因为是自己的犹太血统以及积极推动*府兑现在凡尔赛和约中的部分承诺而被右翼痛恨。这样的慕尼黑,正是希特勒出发的好地方。
年11月底希特勒回到了慕尼黑,此时他的营处于“战士委员会”的领导之下。他说,对这他很不以为然,所以他立刻“脱离了部队,跑得要多快有多快。”那年冬天,他成为特劳恩施泰因战俘营的看守,这个地方靠近奥地利边界。翌年春天,他回到了慕尼黑。在《我的奋斗》中,他宣称自己为左翼*府“不容”,因此派人来抓他,而他用卡宾枪干掉了三个来逮捕他的“恶棍”,跑了。慕尼黑共产*府被推翻之后,希特勒开始了用他的话来讲“或多或少算是第一次*治活动。”只就是给一个由第二步兵团成立的调查委员会提供情报,该委员会负责调查谁参与建立上述那个短暂的慕尼黑苏维埃*权。
显然希特勒的情报工作搞得不错,因为接着陆*又给了他另一份工作,他被派到陆**治部直接领导的报刊局任职。当时的德国陆*,背离了其不参*的优良传统,深度介入*治,尤其在巴伐利亚,巴伐利亚*府就是陆*按照自己的喜好而建立的*府。为了推广自己的保守理念,陆*还为士兵开设了“*治启蒙”课程,而希特勒正是该课程最认真积极的学员。有一天在课堂上,希特勒打断了另一个学员为犹太人说的几句辩护。他的反犹长篇大论显然得到了其导师的高度评价,于是他被派往慕尼黑*团担任教员,德语是Bildungsoffizier,主要的任务就是反反战主义,反社会主义,反民主思潮,而他们要反的正是作为一个民主共和国的*队,陆*已经宣誓过要捍卫的理念。
这对矢志从*的希特勒来说是个重要的喘息机会,因为他已经赢得了*治生涯的第一次认同。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位给了希特勒练习演讲的机会—而他认为演讲能力对一个优秀*治家来说是最重要的能力。他说:“突然,我就有了在大众面前讲演的机会,我之间一直都觉得自己长于此道但无法证实,这回事实证明我确实会‘说话’。”这个发现对于希特勒来说虽然不算惊喜,但算得上大喜。他曾经担心自己的嗓音不够洪亮,因为在前线遭受的*气给他的音量永久的伤害。现在希特勒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嗓子至少恢复到了“一个小房间里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的程度。8这是希特勒第一次正式施展他的演讲天赋,后来他在收音机里的演讲神话般地改变了千千万万德国人的想法,这使他成为了德国最能蛊惑人心的演说家。
年九月的一天,希特勒受陆**治部命令去看看一个叫德国工人*的**组织。陆*对所有工人**都满怀戒心,因为这些**大多是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者控制的,但这个德国工人*似乎不太一样。希特勒说当时他对此*“一无所知”,不过他认识一个将要在该*集会上演讲的人。
就在几周前的一趟陆**治课程中,来了一位叫高特弗雷德.菲德尔的建筑师兼业余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观点非常独特:他执着地把资本分为创造性资本,生产型资本,以及投机型资本,而后者正是许多德国经济问题的根源。年,菲德尔还发起成立了一个叫“对利息奴隶说不的德国人战斗联盟”的组织,目标就是在德国废止所谓投机型资本。希特勒本人对经济学一窍不通,因此对菲德尔的演讲深以为然。他认为菲德尔所谓“对利息奴隶说不”可以作为“建立一个**的重要基础理念”之一。在菲德尔的课堂上,希特勒说:“我已经意识到这将是未来斗争中的一个重要口号。”9
不过他并未意识到德国工人*的重要性。他去会场只是因为得到了命令,而且在坐下来之后,他发现这次集会大概有25人参加,地点是斯特内克尔布瑙啤酒馆地下室的一个阴暗潮湿的房间,这令他对此*印象不佳。这是个“新**,和其他很多新**如出一辙。”希特勒说,“当时,只要对时局不满…任何人都可以成立个新*派。这些**象雨后春笋般地到处都是,然后又很快悄无声息地消失不见。我认为这个德国工人*也不会例外。”10本来菲德尔讲完之后,希特勒就要走了。但此时一个“教授”站起身来驳斥了菲德尔的论调,而且还说巴伐利亚应该脱离普鲁士而和奥地利组成一个南德意志国。这种观点当时在慕尼黑很流行。希特勒因这番话而暴怒,用他自己后来回忆的话来说,他立刻站起身来,“怒斥”了这位“饱学之士”。显然希特勒“怒斥”遣词很不客气,“教授”因此象“落水狗”一样逃离了会议室。而其他听众都“面带惊讶之色”地看着这位不速之客。一个人—希特勒说他已经记不得这人的名字了—跳过来在希特勒手里塞了一本小册子。
这人名叫安东.德雷克斯勒,一个锁匠,他可以说是纳粹主义真正的奠基人。德雷克斯勒戴眼镜,面带病容,没怎么受过正规教育,思想独立,不过失于狭隘和混乱,文字能力很差,演讲能力极差,当时他是慕尼黑铁路商店的雇员。年3月7日,他成立了一个叫“独立工人委员会”的组织,对抗自由手工业者联盟的马克思主义,同时鼓吹德国应该得到所谓“公正”的和平。事实上,独立工人委员会是另一个大一点的,名叫“工人阶级和平促进联合会”的*治组织的分支,该组织成立于德国北部。(直到年,德国到处都是这一类名头很大的*治组织。)
德雷克斯勒招募的*员从未超过40人,于是年1月独立工人委员会与一个类似的组织*治工人会议合并,这个组织的领导人叫卡尔.哈尔勒,是个记者。新**被命名为德国工人*,哈尔勒担任首任主席。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很少提及他的那些前同志,甚至有些同志的名字都不记得,但他还是给予哈尔勒“诚实”和“肯定有良好的学养”的赞誉,而且他还很遗憾哈尔勒缺乏“演讲天分”。希特勒在他著名的自传中还坦承,可能对此评价哈尔勒主要的回应就是希特勒也不是一个好的演说家,从此得罪了这位纳粹领袖。在某种程度上,德雷克斯勒才是德国工人*这个寂寂无名的小*真正的驱动器。
第二天清晨希特勒打开了德雷克斯勒塞给他的小册子。在《我的奋斗》中,他用大量篇幅描述了这一刻。清晨5点,希特勒习惯性地醒来,半躺在第二步兵团兵营的行*床上,看着老鼠们捡拾他前一晚洒在地板上的面包屑。他很感性地说,“我一生有很多关于贫穷的记忆,所以我了解这些小东西的饥饿以及因此而来的压力。”忽然希特勒想到了昨天那本小册子,于是开始阅读。小册子名为《我的*治觉醒》。出乎希特勒的意料,这本小册子包含有很多数年间他自己悟到的道理。德雷克斯勒希望建立一个以广大工人为基础的,非社会民主主义,而是国家主义的**。德雷克斯勒曾经加入过一个叫爱国祖国前线的组织,不过很快他失望地发现这个组织中产阶级气质太浓,缺乏和广大工人阶级联系。我们知道,在维也纳,希特勒因同样原因曾对于中产阶级**嗤之以鼻—中产阶级**对于劳工阶层家庭和有关社会问题明显漫不经心。德雷克斯勒的想法确实打动了希特勒。
这天下午,希特勒收到了一张明信片,告诉他已经成为了德国工人**员。希特勒后来回忆道,“我不知道该高兴还是愤怒,我从没考虑过加入一个现成的**,我想自己创立一个。他们居然自说自话要我做他们的*员,这绝无可能。”11他本想写封回信说明此事,但“好奇心占了上风”,他最后决定去参加明信片邀请的委员会议,并当面解释他不愿加入这个“可笑的小组织”的理由。
开会的地方是赫伦斯坦拉丝的阿尔特.罗森巴特酒馆,一个很破旧的地方…我走过昏暗的空无一人的大厅,打开门进入后面的一个房间,见到了委员会的成员们。脏乎乎的汽灯昏*的灯光下,四个年轻人坐在桌边,其中有一个就是那本小册子的作者,他看到我之后立刻很高兴地站起来,对我致以一个德国工人*新成员的欢迎。
说真的,当时我很惊讶。有人读了上一次会议的记录,然后书记得到了信任票。紧接着就是财*报告—该*的全部财产计有7马克50芬尼—司库也获得了信任票。这都记入了会议记录。然后第一主席读了三封回信,一封回给基尔的来信,一封回给杜塞尔多夫的来信,最后一封回给柏林的来信,大家都一致通过。接下来是关于来函的报告…
难以置信,这恐怕就是那种最差劲的俱乐部生活把!我还要加入这个组织吗?12
在这个破旧的房间里衣冠不整的人们身上还是有一点东西吸引了希特勒:“一个新**生存比**本身可能意味着更多”。晚上,回到*营之后,希特勒陷入思考,要加入吗?基于理性分析,他知道自己应该回绝邀请。但是…这个不值一提的小组织可以给这个年轻人“真正个人奋斗”的机会,这令他跃跃欲试。希特勒仔细盘点了他“能做的事情”。
我很穷,也没啥其他资源,此外我毫无名气,我和那些连他们邻居都不知道其生死的那几百万人没有区别,而且我没有学历,这也是个障碍。
两天里我思前想后,最后下定决心采取行动。
这是我一生中最明确的决定,从此不再也不可能再更改。13
希特勒成为了德国工人*的第7名成员。
此时这个寂寂无名的小*还是有那么两个成员值得一提,他们将要在希特勒的快速发迹中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恩斯特.罗姆上尉,陆*第七战区指挥部驻在慕尼黑的*官,在希特勒之前已加入了德国工人*。他是个健壮结实,粗脖子,眼神傲慢无礼,疤脸的职业*人—年一颗子弹带走了他鼻子的上半部分—他是个天生的*治家,有着天赋的超强组织能力。和希特勒一样,他痛恨民主共和,以及实现了民主共和的罪魁祸首,“十一月罪人”。他的理想也是建立一个国家主义的强大德国,而且他也坚信这个任务只能由一个以广大下层民众为基础的**来完成,和大多数陆**官不同,罗姆正是出身于下层民众。罗姆粗鲁,冷血,强势—和很多早期纳粹一样,他还是个同性恋—他主导建成了第一个纳粹武装小队,就是后来的冲锋队,S.A.。这个雷霆之师在年罗姆被处决前一直由他指挥。罗姆给这个即将崭露头角的新**来了大量退伍*人和自由*志愿者,后者是这个**早期最重要的支柱,另外作为巴伐利亚驻*的现役*官,罗姆还给希特勒和他的**带来了来自官方的保护,有时甚至是官方授权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些支持和保护,希特勒也许根本无法真正开始他的竞选,去鼓动民众推翻共和国。当然,没有巴伐利亚*府和警察的默许和纵容,他更不可能有机会使用他所谓的恐怖,恐吓手段。
迪特里希.埃卡特,比希特勒大二十一岁,常常被称为国家社会主义的精神奠基人。他是一个优秀的记者,二流的诗人和剧作家,他还翻译了易卜生的《培尔.金特》,同时也写了很多未出版的剧本。和希特勒在维也纳的流浪类似,埃卡特在柏林也过了一段波西米亚式的流浪生活,那时候,他是个酒*,滥用吗啡,最后根据哈登的说法,他进了精神病院,在那里他用病友作演员,完成自己剧作的演出。战争结束前,埃卡特回到了慕尼黑,在位于斯瓦布林区的布雷内瑟尔酒窖给粉丝开讲座,斯瓦布林区是慕尼黑的艺术家聚集地。讲座的主要内容就是鼓吹雅利安人优先,鼓吹消灭犹太人,以及鼓吹推翻柏林的“讨厌*”。哈登当时在慕尼黑当记者,他记录了以下埃卡特在布雷内瑟尔酒窖讲座上的弘论:“我们需要一个人,他必须在机枪的射击声依然挺立。民众必须对他有恐惧感。官员不符合条件,他们名声太差。最优选择就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工人…他不需要太聪明…他必须是个单身汉,这样可以吸引女性支持者。”14
很自然的,酒*诗人找到了希特勒,因为阿道夫.希特勒正是满足他所有条件的那个人。他成为了这个在德国工人*中冉冉升起的*治新星的核心幕僚。埃卡特借书给希特勒,辅导希特勒的德语—包括说和写—还把希特勒介绍给自己的粉丝和朋友,包括可以赞助希特勒生活和为德国工人*捐款的富人,以及未来成为希特勒助手的才俊,比如鲁道夫.赫斯和阿尔弗雷德.罗森堡。希特勒对埃卡特的敬仰并没有特别的表现,但在《我的奋斗》一书的最后一句写出了他对这个性情乖戾的精神导师的感激之情,书中写道:“他是致力于唤醒我们这个民族的仁人志士中最伟大的一个,他用他的笔,用他的思想,最后他身体力行。”15
就是这样一群各具特色的非主流怪咖创造了国家社会主义,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组建的这个新*派会在13年后横扫德国,取得了这个欧洲最强国家的*权,并且把德国带入了第三帝国时期。糊里糊涂的锁匠德雷克斯勒贡献了核心,酒*诗人贡献了“精神”基础,非主流业余经济学家菲德尔贡献了意识形态体系,同性恋者罗姆贡献了*队和退伍老兵的支持。不到31岁的前流浪汉,迄今为止还默默无闻的阿道夫.希特勒将要领导德国工人*,这个本来不过是个在地下室开辩论会的小团体,很快将其变成一个令人生畏的**。
那些产生于维也纳的饥饿孤独岁月的念头终于有了一个出口,和他的外貌不符的巨大内在能量就要迸发。希特勒催促羞怯的同志们去组织更大型的会议。他自己打印分发邀请函。据他后来回忆,有一回他自己发了80份邀请函,“我们都在会议室等着与会的民众,一小时后,‘主席’宣布开会,我们还是只有七个人,还是那七个。”16不过希特勒没有气馁。他开始油印邀请函,这样可以增加邀请函的数量。他募集了一些钱,在当地报纸里登集会广告。“效果好得令人振奋,来了个人。”“慕尼黑教授”,德国工人*名义上的领袖,哈尔勒致开幕辞,之后就是希特勒出场作其人生中第一次“公开”讲演,虽然前者并不赞成这种安排。希特勒说:“这位先生是个诚实君子,不过他碰巧不相信我有演讲的天赋。我那天讲了30分钟,我绝对是个演说家!在那之前我只是觉得自己可以做演说家,在那之后,我已成为演说家。”17希特勒说他的演讲让听众们如同被电击一样,会后热情的听众总共捐赠了马克,这笔钱让*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
年初,希特勒接管了*的宣传工作。他在维也纳时代通过观察社会*和基督教社会*就了解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之后有围绕这项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希特勒主管宣传后,立即开始组织这个可怜的小*几乎不敢想象的大规模集会。集会将在年2月24日,著名的慕尼黑啤酒节期间举行,会场准备了个座位。希特勒的同志们认为他已经疯了。哈尔勒因抗议而辞职,德雷克斯勒接任主席,后者对集会计划依然存疑,不过希特勒表示他可以个人负责集会准备工作。这次集会对于希特勒无疑是重大事件,因此《我的奋斗》第一卷结尾就是他对这次集会的描述。他还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这场集会使得“*从小俱乐部的狭窄圈子里走出来,第一次真正开始对群众观点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群众观点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治因素。”
当时希特勒甚至并不是集会的主讲人。主讲人无疑是约翰内斯.丁菲尔德博士,他是个替代疗法理疗师,经常在报刊上以“日耳曼人阿格里科拉”为笔名发表些经济方面的文章,此人后来很快被人遗忘。他的演讲让大家昏昏欲睡,接着,希特勒上场了。他如此描述当时的场景:
大厅里到处都是尖叫声,还发生了几起肢体冲突,那是几个我们忠诚的老战友和其他支持者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捣乱分子打起来了…渐渐秩序开始恢复,我继续我的演讲。半小时后,掌声慢慢替代了尖叫和口哨…四小时后会议结束,我明白,从现在开始,走出去,到群众中去,应该作为本*坚持的原则之一。18
在希特勒的演讲中,他首次发布了德国工人*的25条纲领,它是由德雷克斯勒,菲德尔,希特勒三人草草炮制的。尽管*内对25条纲领的部分条款并不完全认同,希特勒认为25条纲领应该被全部保留为德国工人*的正式*纲。年4月1日,德国工人*正式更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Nazi),25条纲领也成为纳粹*正式*纲,年,处于战略原因,希特勒宣布25条纲领“不可更改”。
25条纲领无疑是个大杂烩,是为了吸引工人,中下层民众,农民而提出来的,不过这些群体在纳粹执*后就被抛诸脑后。很多德国评论家对25条纲领嘲讽有加,甚至纳粹元首本人对其中一些条款也会觉得难为情。不过,其中一些重要条款被写入了《我的奋斗》,其中最重要的一些在第三帝国变成了现实,这些条款实现的同时,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几百万人民遭遇了灭顶之灾。
纲领的第一条就是要所有德意志人生活的地方统一为一个大德国。这不就是希特勒总理一直向往而且在吞并了万奥地利德国人以及万苏台德德国人之后做到的吗?这不就是他一直坚持收回但泽斯克以及其他波兰境内德国人聚居区,并且因此而展开对波兰的攻击,最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吗?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论,大多数人都忽略甚至嘲笑希特勒郑重其事写在纲领里的内容是导致了世界性悲剧的原因之一。毫无疑问,年2月24日纳粹在慕尼黑啤酒馆发布纲领时,其中的反犹条款就应该引起全世界的警醒:犹太人不得从*,剥夺犹太人公民权并禁止他们从事新闻业,年8月2日以后入境德国的犹太人应被驱逐出境。
当时处境不佳的下层民众支持激进甚至社会主义理念,为了顺应这种情绪,这个*纲的很多条款都是煽动性的口号。比如第11条,要求废除非劳动收入;12条,国家化信托基金;13条,大企业利润结余全社会分配;14条,废除地租,禁止土地投机;18条,要求处决所有叛徒,高利贷业者,和投机业者;16条,为了“全员中产”的目标,公有化百货公司,然后廉租给小业者。这些条款都是德雷克斯勒和菲德尔要求加入纲领的,他们显然是信仰国家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主义”的。后来,大资本家们开始往纳粹的保险柜里倒钱的时候,希特勒会觉得上述条款有些尴尬。当然,纳粹执*后,它们也都没有变成现实。
还有两个条款,是希特勒一当上总理就付诸实施的。第2条,废除凡尔赛条约和圣日耳曼条约;最后的第25条,“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府”。这一条和第一条,第二条中要求的联合所有德意志人,以及废除和平条约是希特勒坚持要放入纲领的,这表明即使纳粹*当时在慕尼黑以外的地方几乎无人知晓,希特勒还是甘愿牺牲一部分本地支持而把目光放在跟遥远的地方。
当时的巴伐利亚盛行分离主义,巴伐利亚人也素来与中央*府不睦,他们希望更多的自治权而不是中央集权,这样巴伐利亚就可以逐步实现自治。事实也差不多,中央*府的法令在巴伐利亚基本上没有什么效力。希特勒的目标不只是巴伐利亚,他要的是整个帝国。他要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掌控并运作一个强有力的独裁*体的中央*府,就像过去的霍亨索伦王国那样,相比之下,魏玛共和国里各邦基本上算是半自治,大部分权力属于各邦的议会和*府。年1月20日后,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实现第25条纲领,此前人们对这一条都很轻忽,没有认真对待。其实希特勒一开始就把这一条白字黑字地告诉了所有人。
激动人心的演讲,激进的大杂烩纲领,对于一个新的**吸引眼球和招募支持者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全部,希特勒把他的注意力转向提供更多其他东西。他在*治方面的天赋异禀很快就令人侧目。他在思考如何给大众们一些持续的直击心灵的冲击,而不是那些寻常的点子。这种冲击的场面和色调可以引发支持者的热情和忠诚,还可以引发他们内心的暴力和恐惧。这种心理作用一旦成功,那么将很容易吸收支持者并给他们一种凌驾于弱者之上的强者感觉(大多数德国人不都是崇拜强者的吗?)。
在维也纳时,希特勒曾对社会民主*使用在其*治对手身上的,他所谓“卑鄙的心理和生理恐怖”很感兴趣,现在他要让他的反社会主义*来做同样的事情了。一开始,就是在集会时请退伍*人来维持秩序,如果有人在台下唱反调,就要他闭嘴,如有必要,就驱离会场。年夏天,在*名上冠以国家社会主义,更改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NSDAP)后不久,希特勒集合了一拨无业的退伍兵组成“强力”小队,即冲锋队,队长是埃米尔.莫里斯,一个有前科的钟表匠。为了逃避柏林*府的管制,这个组织伪装为*的“健身和运动分部”。年10月5日,强力小队正式更名Sturmabteilung,简称S.A.。冲锋队制服是褐色的,成员大量来自约翰.乌尔里希.克林特兹赫指挥的自由*匪徒,他是声名狼藉的埃尔哈特上尉的副手,而其时上尉正在因谋杀厄兹伯格坐牢。
很快,这帮褐衫流氓就不满足于在自家会场维持秩序,开始到其他**的会场去闹事。年希特勒还亲自带人去过巴伐利亚联邦*的会场闹事,并殴打了该*领袖巴雷斯特德。为此希特勒在他工作过的监狱坐了三个月牢。这是他头一次坐牢,出狱时他已经俨然成为一个殉道者,比入狱前更受欢迎。他还不知廉耻地对警察说:“没关系,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巴雷斯特德闭嘴了。”正如他几个月前跟他的听众宣扬过的,“国家社会主义*将冷酷地制止所有试图离散我们同胞的集会和演讲—如有需要,我们不排除使用暴力。”
年夏天,这位前失意艺术家,现宣传大师,提出一个可谓灵光乍现的好主意。希特勒认为本*需要一个象征,一面旗帜,一尊标记,用以展示这个新的*治组织的立场且能迎合大众的审美,大众需要一面可以跟随的战斗旗帜。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以及无数次不同设计的尝试,他选择了一个红底上有一个白色圆形,圆形上是一个黑色的swastika(卐字),有勾的十字架,德语hakenkreuz,英语是swastika,这个符号非常古老,如今被纳粹借为*徽,后来又成为纳粹德国的标志,最终它成为了一个令人极度胆寒的标志。此后,希特勒把卐字用于旗帜和勋章,但在他冗长的自述《我的奋斗》一书中,并未对此作出解释。
卐字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在特洛伊,埃及,中国的古代遗迹中都发现过这个符号。本书作者自己在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文物中就见过这个符号。在近代,波罗的海国家如爱沙尼亚以及芬兰都以此符号为官方象征,正因为此-年间的战斗使自由*认识了这个符号。埃尔哈特旅进入柏林搞所谓卡普*变时就把这个符号印在自己的钢盔上。希特勒无疑是在维也纳的某次反犹集会中认识这个符号的,后来又在埃尔哈特旅来到慕尼黑后加深了印象。希特勒自己说很多*员送来的设计中都有这个卐字标记而且最终被采用为*旗的“来自斯滕堡的牙医”的设计其实“还不错,且和我自己的设计甚为接近”。
关于颜色的组合,希特勒当然不会嘱意他痛恨的魏玛共和国用的黑红金三色。他也不想直接用旧帝国的红白黑旗帜,不过他觉得“此三色组合最为和谐”且象征他为之战斗过的国家,因此需在此三色基础上再加上新的元素,最后他们加上了卐字。
希特勒对自己的创新非常满意。在《我的奋斗》中他写道,“这是面真正的旗帜,红色代表*的社会主义属性,白色代表国家主义,卐字代表我们要为雅利安人的最终胜利而奋斗。”20
很快,冲锋队和*员用的卐字臂章也被设计出来并投入使用。两年后,希特勒还是设计了用于纳粹游行以及装饰大型集会舞台的标准仪仗。它们的灵感来自古罗马,一个老鹰踩在内有卐字的银环上,下面是内写*名首字母“NSDAP”的金属框,框下缀有流苏和穗;还有就是上有卐字的方旗,旗上还有一个盾状图案,上写“德国觉醒”(DeutschlandErwache)。
这不是艺术,不过是最高级的宣传。纳粹*有了一个别的*都没有的*徽。这个带勾的十字似乎有自己的魔力,它能把因深陷战后困境而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中下阶层召唤到一个新的前进方向。他们开始在卐字旗下集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