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历史惊人的速报系列之丁汝昌与李秉衡
TUhjnbcbe - 2021/4/4 17:49:00

历史来到甲午战争前夕,自诩清流界翘楚的李秉衡升任安徽巡抚,在六十四岁高龄终于当上了封疆大吏,意气风发的他进京述职,然而此时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李鸿章早已名满天下、权倾朝野,连朝廷中枢大事都需要先问过北洋李中堂的意见。各地进京述职的官员更是必定要先去天津直隶总督衙门拜会过李中堂之后,才进京拜皇上。因为清廷自乾隆以来再未设过保和殿大学士,担任文华殿大学士的李中堂已经是天下读书人之首,除此以外,李中堂还是天下疆臣之首,手握北洋重兵。因此自恃清高的李秉衡纵然有千般不情愿,也不能免俗,得先去拜会这位朝廷股肱,翰院前辈。可说来也巧,此时正值甲午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中堂大人日理万机,正忙着见各国公使,希望公使们从中斡旋,调停中日争端,可能在礼节上怠慢了李秉衡,也有可能是没抽出时间见李秉衡(历史没有详尽记载事中曲直),毕竟区区安徽巡抚在李中堂眼中也不是什么要职,李中堂三十多岁就当巡抚了,还是江苏巡抚。

李秉衡离开天津之后,自觉受到了莫大的羞辱,对李中堂产滋生刻骨铭心的仇恨,这种仇恨发展到后来甚至让李秉衡至国家民族、至天下苍生利益于不顾。

当然仇恨能进一步发展,必定有人火上浇油,此人是谁呢,就是那个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恭亲王口中“居心叵测,祜权弄势,重用他是聚九州之铁也不能铸就的大错”的所谓两代帝师翁同龢。李秉衡进京面见皇帝之后,自然要拜会一下皇帝的老师,*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翁同龢也一直以南派清流自诩,清流见了清流,两眼泪泪汪汪,一会儿感叹世人皆醉咱俩独醒、一会儿抱怨李中堂狭洋自重、一会儿又感叹自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然满腔热血和一身抱负得不到施展,再加上李秉衡还在江南任职过,出生常熟的翁同龢更是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无论如何要和这位清流组一个清流CP。早已结怨李中堂的翁同龢在新晋知音李秉衡面前免不了痛骂李中堂,这正好中了刚刚在天津被李中堂得罪过的李秉衡的下怀,两位清流*随即一拍即合。虽然和李中堂比,这两人只能算后浪,但两位后浪还是立志火力全开、共同为了大清,为了皇上、为了天下百姓,一起联手将李中堂这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这对清流CP凑在一起搞阴谋诡计的原因也是那么的冠冕堂皇,可也不想想,此时大敌当前,中日大战一触即发,除了李中堂,还有谁堪与日本一战,李中堂可是世界公认的大清上下唯一可与列强一较高下之人。此时的日本早已不是被万历大帝教训的区区三岛倭奴,而是崛起于世界东方的头一等列强。当年万历抗倭,朝鲜一仗让日本对外扩张推迟了三百年,此时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国力大大提升、对外扩张已蓄势待发、剑拔弩张,整个日本社会已经被绑上了*国主义战车,这辆*国主义战车正踩尽油门、开足马力杀向大清。然而这两位清流CP可不管什么大敌当前,什么头等列强、什么明治维新。他们反而从日本的这次侵略中找到了契机,觉得可以利用日本这个虎狼之敌作为扳倒李中堂的最大利器。为什么翁同龢和李秉衡会如此这般丧心病狂要至李中堂于死地呢,说到底还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翁同龢两代帝师却始终当不了中堂,在清代必须是殿阁大学士才能称中堂,协办大学士都不能称中堂,所以翁同龢看中的是李中堂头上这顶大学士的帽子,李中堂开了缺,自然这位小常熟就能当中堂了,而李秉衡则是觊觎李中堂疆臣之首的直隶总督的位子,都是科举出生,为什么到了六十三才赶上李中堂三十六的成就,简直让人羡慕嫉妒恨,什么大清、什么皇上、什么百姓,都是用来搞阴谋诡计,用来满足自己一己私利的借口。

没过多久,甲午战争爆发,掌管户部的翁同龢一如既往的卡着*饷不发给李中堂,而调任山东巡抚的李秉衡更是在大战开打时处处掣肘李中堂,甚至恨不得加入日*一起揍李中堂。首先李中堂令他急募20营士兵驰援辽东,李秉衡回电李中堂两个字“没空”。给朝廷的解释是我忙着山东地区的防卫,辽东不是我的辖区,我管不了”。李中堂复电要求这位大哥、“您既然不肯管辽东,那麻烦山东防务你总该上上心吧,尤其是威海卫北洋水师基地是你的防区,那可是事关甲午战争生死成败的战略要地,你总该集结重兵把守吧”,李秉衡答复“做梦”,给朝廷的解释是“我的兵太少了,其他各路要道都守不住,哪里管得了北洋水师威海卫基地,实在要我管,你们撤我的职好了”,临阵换将,兵家大忌,朝廷被他要挟住了,将本准备增援威海卫的10营人马拨归他指挥,让他用这十营人马好好加强山东防务,可这10营人马被扣在李秉衡手上后,直至战争结束也未向日*开过一枪。

随后当威海卫炮台被日*围攻,一旦威海卫炮台被攻破港内的北洋水师就要被水陆夹攻全*覆灭,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李中堂也不指望李秉衡会增援了,严令自己的淮*亲随千里驰援,眼看就要赶到战场之际,竟然被李秉衡以扰乱山东防务为名将援*给拦截住了,这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李秉衡竟然还要要求朝廷给予他拦截援*的合法性,授予他统一调度山东境内全部清廷援*的权力。朝廷忍不住了,直接严斥其恶劣行径,命其不得妨碍李中堂拥兵。而李中堂更是要求驰援威海卫的淮*,如遇阻拦,直接打过去,眼看硬的不行,李秉衡就玩阴的,他先是上书朝廷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暗中通敌,误国误民,接着又在丁汝昌与日*激战正酣之际,污蔑丁汝昌已经叛变投降了,威海卫战斗已经结束,援*去了也没用。如果不是李秉衡污蔑丁汝昌已经兵败投敌,或许援*真的会拼死救援,那么中国近代史真的有可能要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李秉衡这一阴,真的阴掉了丁汝昌和北洋水师,甚至阴掉了整个战争的成败。

李秉衡上书说丁汝昌和北洋水师投敌的日期是光绪21年2月5日,可历史记载战斗最激烈的刘公岛在2月7日仍然*龙旗飘扬,2月9日,丁汝昌还登靖远舰指挥突围,虽然没有成功,但给予日*极大杀伤。直到2月12日晚上,丁汝昌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方慨然自尽,死前还毁掉了提督信印,避免不肖之辈冒用他的名字投降,虽然丁汝昌在大战前夕也有开*舰赶赴沪上狎妓自乐的污点,但嫖娼归嫖娼,丁*门的拳拳爱国之心,真是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可以说丁汝昌真的是奋战到了最后一刻,尽到了*人该尽的职责。李秉衡对于这位为大清力战不屈而亡的将领,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古语有云“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向来注重死者为大,可李秉衡此时似乎已经摆脱了中国人三个字的束缚,身上哪里还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道德品质,他不遗余力的继续阴死去的丁汝昌,向朝廷一而再、再而三的诬告诋毁丁汝昌叛变投敌。最后朝廷剥夺自戕殉国的丁汝昌一切身后荣誉,让为大清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丁汝昌连棺材都只能绑在老家村口的树上,不得入土下葬。李秉衡为扳倒李中堂,毁灭北洋水师做的这一系列骚操作,令人匪夷所思,瞠目结舌。用利欲熏心已经不能解释了,简直是被利益和欲望熏遍了五脏六腑、熏遍了全身上下,熏得昏天暗地、熏到身死国灭也在所不惜。

李中堂主持的甲午战争失败了,清廷割地之重、赔款之甚直接让同光中兴以来的累累硕果毁于一旦、让三十年苦心经营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我们虽然不能把这一切的罪过全部归结翁同龢和李秉衡身上,但是大敌当前、必须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共同抗敌,这样浅显易懂的道理,这对清流CP竟然选择坚决不明白。

历史是公正的、和第一集中同样的速报很快就来到翁同龢和李秉衡身上,尤其是李秉衡身上,翁同龢在3年后被开缺回籍、永不叙用,他致死都没能成为梦寐以求的翁中堂。至于李秉衡,他的结局真的令读历史的人感到冥冥之中却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主持正义。

丁汝昌殉节后的短短六年后,发生庚子国变,此时担任长江水师大臣的李秉衡奉命进京勤王,长江水师大臣的权力顶多比肩当代的长江航运公安局局长,和六年前的山东巡抚比,李秉衡已是大权旁落,但朝廷念其勋劳和资历,也因为实在无人可用,便让其成为了各路勤王之师的统帅,带领四路勤王人马抵御八国联*。好不容易当上统帅的李秉衡即便知道无法克敌制胜,也好歹想办法迟滞八国联*的进攻啊,最次也得打上一仗当个力战殉国的聂士成啊,结果他只想着先沽个名钓个誉、竟然写了好几首诗,诗中恬不知耻的以史督师自居,他和史督师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管着四路人马,这自诩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当大*行至通州时,手下四路人马中,第一路陕西布*使岑春煊的人被这个苗族能臣忽悠的回撤保卫老佛爷去了,岑春煊以布*使的身份勤王本来就是为了在慈禧老佛爷面前表现表现,邀功取宠,哪会真听你李秉衡的,估计李秉衡下命令时也少不了得到“没空,作梦之类的回复”。剩下还有一路人马是京城驻*,这路人马受尽了义和团的气,平时被义和团颐指气使,吆五喝六,还时不时的被义和团以装神弄*的名义殴打一番,最重要的是义和团一把火烧了大栅栏和前门外大街,那里可是京*家属的聚集地,这一烧直接把义和团和京城驻*烧成了不共戴天,烧成了势不两立,要不是清廷的王公贵族,尤其是那个大阿哥的老爹载漪也自封义和团大师兄,京城守*早就收拾义和团了,要知道义和团毁的可是京城守*的妻儿老小、身家性命,钱财房屋啊。因此当这路人马看到天津退下来的义和团溃兵后分外眼红,不等朝廷命令就一窝蜂去试试这些退下来的义和团是否真的刀枪不入了,义和团大头领张德能张老师就是这么被老百姓试试是否刀枪不入给试死的。剩下两路人马本就是各地拼凑之师,乌合之众,眼见大势已去,也跟着天津退下来的溃兵一块跑了,就这样,上万人马一枪未放就作鸟兽散,这和丁汝昌与日寇血战到底形成了鲜明对比。身为大帅,敌*的影子都没见到,自己手下大*却不战即溃,上万人马跑的跑,散的散,追砍义和团的追砍义和团。不过李秉衡多少还是保持了和丁汝昌一样的骨气,自知无脸苟活于世的他在绝望中选择自杀。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秉衡死前良心终于发现,他上奏慈溪老佛爷说:“大势已不能为,收拾此残局,唯有召李中堂回京主持大局,与洋人和谈”,不知道他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想起找他的那位清流好CP翁常熟来力挽狂澜。

我国古代的文臣武将士大夫是最看重身后事的,然而李秉衡的身后事与丁汝昌一摸一样,虽然没有人像李秉衡污蔑丁汝昌一样污蔑李秉衡,但是李秉衡还是被朝廷下令追夺了一切官职并撤销一切抚恤和恩典,连死后朝廷已经给了的谥号都被要了回来。可以说丁汝昌死时有多么绝望、痛苦,死后有多么凄惨、悲凉、李秉衡就更绝望、更痛苦、更凄惨、更悲凉。丁汝昌是力战不敌,自戕殉国,而且丁*门在大东沟海战重创了日本联合舰队,这次重创是日本联合舰队在遭遇美*之前最大的损失,在威海卫一战,丁*门更是堪称壮绝。在海岸炮台已被日*占领的情况下,还亲自指挥敢死队炸毁了海岸炮台,更为重要的是丁汝昌的旗舰定远号还一炮干掉了为攻陷威海卫炮台而洋洋得意摆pose拍照的日*少将旅团长大寺安纯,直到百年后的今天,这都是极为提振民心士气的。反观李秉衡,挂帅指挥勤王之师抵抗八国联*,领了上万大*竟然都未能见到八国联*就全*覆灭了,他侮辱丁汝昌通敌,他自己想通敌,连敌人都见不到,他污蔑丁汝昌投降,可他自己想投降,连人都凑不齐。不知道李秉衡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否会想起丁汝昌。

第二集讲完了,第三集要讲的是二战中的中日美三国海*大循环,敬请期待。

胖胖说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惊人的速报系列之丁汝昌与李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