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李利221课程取向纷争中构筑的同一平
TUhjnbcbe - 2021/4/1 21:47:00
自00年6月日起,开始批注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0年月第版),至00年月6日,批注完毕,用时90天。为深化理解,特于月7日开始重读,逐节修订,改正谬误,并将批注笔记分条整理,敬请读者朋友批评。今日重读第二章破解语文科的“性质”难题第节“性质”难题在历史语境中话语方式的演化第小节课程取向纷争中构筑的同一平台(90-98),原文69字,批注字,共计96字。第一章导言:语文科课程论第节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归属参照系试建.语文教育研究的五种性质.语文教育研究的七个层面第节“语文科课程论”辨证.语文教育、语文课程具体形态与语文科课程.语文科课程论与语文科教学论.学派语文课程论与语文科课程论第节本书的结构及内容概要第二章破解语文科的“性质”难题第节何以有一个“性质”的难题.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模型.“性质”难题产生的模型分析.性质”问题研究的正常模型及偏离的原因.对待“性质”问题的合适方式第节“性质”难题在历史语境中话语方式的演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可以还原为语文课程的取向问题。历史上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论辩,其实是以曲折的方式进行语文课程取向各种见解的争鸣。

关于语文课程取向的争鸣,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史,曾依次出现过“文言”与“白话”、“文”与“道”、“工具性”与“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等主话题。

下面大致分四个阶段做一番概貌式的考察,描述“性质”难题的演变过程。

.课程取向纷争中构筑的同一平台(90-98)

贯穿0世纪前50年的语文课程取向之争,即“应当注意哪一种国文的问题”[蔡元培,国文之将来;顾*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99:06.],主话题是“文言”与“白话”,切入口则直接对准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

90年颁布并推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我国现代“学科”含义上的语文教育正式成立。

除了“讲经”或“读经讲经”,当时初等小学设立“中国文字”,主要是“俗语”的写作,高等小学与中学设立“中国文学”,主要是文言的阅读和写作,高等小学的“中国文学”,还有“习官话”的内容,标志着听说进入语文课程。此后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均是在培养读、写、听、说能力这种既定疆界内进行的。

90年,小学统一改成“国语”,标志着“语体文”的读写教学在小学成为主导向,,随后在初级中学也取得了与文言文平起平坐的地位。

9年,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的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刊布《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得到确认并被人们普遍接受,按郑国民的研究,之后的中小学文言与白话的总体情况大致稳定。[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

但争论始终未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利221课程取向纷争中构筑的同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