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陈子展中国古典文学园地的ldquo楚
TUhjnbcbe - 2021/4/1 21:41:00
北京皮肤科医院地图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615677.html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初各大学院系调整之后,复旦中文系蓬勃发展,群星璀璨,集结了郭绍虞、朱东润、陈子展、刘大杰、蒋天枢、赵景深、吴文祺、张世禄等一批名宿,各自开辟了独立而深入的学术疆域。这其中包括了陈子展先生倾注大量心力的文学史研究和《诗经》《楚辞》研究。学问之外,陈子展有极为鲜明的个性。经济史学家钱剑夫曾言:“展老为人,刚直不阿,畅言无隐。……然人凡有一善,莫不折节下之,揄扬不释于口。常告我:某也贤,某也君子,某之文甚高,人品更高。”这种刚直又包容的个性,或许与他的经历有关。早年享誉文坛的是杂文写作陈子展原名炳堃,字子展,以字行。年4月14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青峰山村一户农民家庭,幼年入私塾。三湘地灵人杰,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深刻影响晚清*治的人物皆出于此;近代受新思想影响的湖南进步青年也云集于此。年,陈子展14岁,考入长沙县立师范学校。他迷恋足球,成了校队一员。当时长沙城里,县立师范和省立师范相距很近,教师在两校兼课,两校学生可谓同门。据陈子展回忆:“当时,我才19岁,和许多同龄青年一样似乎对*治都很感兴趣,常常在校外同行出游,在一起开会议论天下大事,而毛润之又是学生中的活跃人物。”(陈子展《和毛泽东同志同行》)大革命前夜,毛泽东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湖南青年在长沙办自修大学,校址就在纪念鼎革之际湖广思想家王夫之的船山学社。自修大学开讲历史唯物论、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列主义课程,学《国家与革命》《共产*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培养了一批早期共产*的中坚力量。毛泽东常于晚间到自修大学讲演。在陈子展回忆里,“毛润之讲得最多的是农民问题,也讲得很深。毛润之在年夏秋从上海回湖南后,在搞教育的同时,还在家乡韶山等地发展农民协会。”当时陈子展在师范教书,晚上常被夏明翰约请去一同活动,所以被当成*内同人,有几次还受托去韶山冲给毛泽东送信。彼时他还通过日文阅读河上肇、片山潜等翻译的单篇小册子,对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一书非常重视,也熟悉摩尔根《古代社会》所作论述。这些经历都为他后来牢固的唯物史观打下基础。年以后,湖南办了很多有影响的报纸,毛泽东主笔《湘江评论》,李维汉办《向导》《北斗》,谢觉哉办《湖南民报》。陈子展也在《湖南民报》做过新闻编辑。年,大革命形势突变,长沙的国共关系日趋紧张。驻守长沙的国民革命*许克祥部发动“马日事变”,陈子展、徐特立、李维汉、谢觉哉等共41人被通缉。陈子展仓然逃离长沙,辗转来到上海,留在长沙的家人也由共产*派人护送来沪,从此一家人定居沪上。年全国第一次文联会议在北京召开时,陈子展受谢觉哉邀请前往参会并住在他家中。这是他们长沙一别之后,时隔22年的重逢。陈子展曾说,第一次大革命中国共间短暂的合作的突然破裂,使他和毛主席的联系和交往中断了。年,他应友人力邀,开始在复旦中文系教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不过,他早年享誉文坛的是杂文写作。陈子展的杂文短小辛辣、辞锋犀利,多以“楚狂”“楚狂老人”“湖南牛”“大牛”等笔名刊行。黎烈文主编的《申报·自由谈》、陈望道主编的《太白》、谢六逸主编的《立报·言林》、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曹聚仁等主编的《芒种》等,常能见其小品文。林语堂曾评价,鲁迅以下,有两个年轻人也写得甚好,一个曹聚仁,一个陈子展。黎烈文谈及《自由谈》稿酬是依文章质量和社会影响而定,最高者是鲁迅和陈子展两位。(徐志啸《陈子展的杂文写作》)在文学史领域的先导作用复旦大学中文系正式建立于年,建系之初,课程设置即以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为研究基础。陈子展写过五种文学史,分别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讲话》《唐代文学史》《宋代文学史》。后两种合编为《唐宋文学史》行世。《中国近代文学的变迁》是陈子展年9月应田汉之邀于南国艺术学校讲授“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而作。“初拟用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而略附鄙见”,后因对“近代”认识主张与胡适不同,自铸新见,成就此书。历史学家主张“近代”断自年鸦片战争,文学史家当时的断代也沿用此种与*治事件密切相关的观念,陈子展则对“近代文学从何说起”作出了新的定义:将近代文学断自年的戊戌变法。陈子展认为“古旧的中国有了一点近代的觉悟”,是从戊戌维新运动开始的。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既是革新*治家,也是青年诗人。他们鼓吹的诗界革命又是新文学的发端;同时,随着废除八股、思想上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学也因此有了显明的变化。因而陈子展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神,离开时代便失其生命失其价值。”年作为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发生重大转折的标志性年份,如今已成为近现代文学界一个常识性判断,陈子展的首创之功不可埋没。《中国近代文学的变迁》被后世的近现代文学研究界公认为最早以“史”出现的近代文学史专著。其后,陈子展将其扩充、细化并重新设定纲目,于年另撰成《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一书。《中国近代文学的变迁》从宏观上建构框架,《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则广征博引、细致分析,两部著作互为补充。在这两种研究近现代文学的著作中,陈子展不但把近代文学的起点定在了年,更重要的是,以“新文学”与“旧文学”的矛盾运动为主线,从“文学发展是自然的趋势”、“外来文学的刺激”、“翻译文学的介入”、“思想革命的影响”和“国语教育的需要”等方面对文学史进行讨论,把“最近三十年(—)”视作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连续的过程和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来观照,架构起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文学史体系,从而奠定了近代文学的基本框架。陈先生的两部近代文学研究著作,刚一问世,旋即获得好评。赵景深先生评价:“这本书是我极爱读的。坊间有许多文学史的著作,大都是把别人的议论掇拾成篇,毫无生发,而造句行文,又多枯燥。本书则有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并且时带诙谐。书中文笔流畅,条理清楚,对文学大势说的非常清楚,读之令人不忍释手。”20世纪30年代,陈子展开始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真正开始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为教学工作需要,他将学术研究方向定位在了中国古代文学。开始阶段主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子展中国古典文学园地的ldquo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