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是在中国共产*成立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两会报道中,倾注着*报人努力拼搏的汗水。他们坚守岗位,兢兢业业,默默付出。我们记录下他们努力的身影,记录下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
编辑团队
夜以继日精益求精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赵嘉鸣(右四)和编委委员、总编室主任杨涌(右五)与有关负责同志一起商讨版面安排。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总编辑王慧敏(左三)与有关负责同志一起商讨版面安排。
夜班编辑在认真编辑校对稿件
↓↓↓
两会特刊编辑在精心编排版面
↓↓↓
记者团队
争分夺秒全力以赴
张天培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治文化部张天培:今年两会采访最大的感受就是,全媒体时代对记者采访的思维、技术、体力要求越来越高。应对如今的全媒体挑战,记者已经不能只是简单意义上的拿起笔能写稿、举起相机能拍照、面对镜头能出镜,而是需要对多媒体的掌握和运用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熟练,拍照的水平符合报纸刊发标准,出镜的效果能和专业主持人媲美,这对于文字记者来说确实是非常大的挑战。今年两会,我接受了人民网“百秒说两会”栏目的邀请,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直播连线,出镜报道,属于一种全新的话语模式和报道形态,也算是一次很有趣、很有收获的探索尝试。
在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张慧中现场提问。
国际部张慧中:今年是我第一次现场参与两会报道。本次两会报道组延续去年的疫情防控要求,仍然进行了封闭管理。两会会期缩短,日程安排较为紧张,报社各部门和报道组成员积极克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深深地感染了我。两会期间,我参与了首场“部长通道”的提问和报道工作。记者们向农业农村部唐仁健部长提问有关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问题,唐部长引用翔实数据和实地调研情况,对问题一一做出恳切回应。尽管此次两会采访提问仍然沿袭去年的视频连线形式,没有了现场的面对面,但会议的“新闻浓度”不减。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两会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让各国了解中国在疫情防控、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展现了中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的决心和举措。我为能够参与报道感到自豪。
杨俊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现场拍摄视频。
海外版杨俊峰:今年是我第一次上会,感受最深的是身为*报人的荣誉感。在3月7日参加香港团审议活动时,我想采访一位香港代表谈谈对“中央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看法。因话题敏感,自己又是第一次上会,我没有把握能否找到愿意接受采访的代表。带着试一试的想法,我向现场负责的领导同志提出了采访请求。在我自报家门后,他迅速帮我协调了一位人大常委会委员接受采访。惊喜之余,我很感动。负责人对我说:“你是人民日报记者,是值得信任的记者。无论何时,人民日报都是我们首选接受采访的新闻媒体之一。”
在新闻发布会直播现场,巩晗使用“创作大脑”剪辑。本报记者*超摄
新媒体中心巩晗:今年,我如愿走进人民大会堂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在新媒体中心和报社技术部支持下,我圆满完成了5G+AI报道任务。在部长通道、代表通道和新闻发布会现场,我运用智慧眼镜和“创作大脑”进行拍摄和剪辑。我拍摄到工作人员给每个话筒消*的防疫小细节,在智慧生产机器人的助力下迅速分发,采编全程不超过10分钟。像这样的应用案例还有很多,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技术的加持下,科技正在深刻改变新闻应用生产流程。5G不仅仅是速度快,更是一种赋能,让原本的策划、采访、编辑、发布的采编分工界限模糊,让记者和编辑的职业概念在实际操作中融合。AI也是实实在在提高效率,让我能够用以前完全想不到的速度和质量,去创作和发布新闻。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也是媒体科技进步展示的大舞台。也许十年后,回来再看这段经历,我今天所有技术体验,早融入到未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征程开启,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里也对媒体深度融合做出了规划。作为一名新媒体记者更要努力提升“四力”,业务能力和产品创新,永远在路上。姜晓丹(右)在采访广东代表团成员。
广东分社姜晓丹:两会是非常神圣而严肃的,作为一名记者,能够参与两会报道,非常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这次两会会期虽短,但议程密集、干货满满,代表们的建议内容丰富,讨论也经常能碰撞出火花。我能够见证这个过程,与代表们交流,听到他们们在各领域的真知灼见,及时捕捉到新闻点,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对自己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提升。
黑龙江省代表团举行新闻发布会,王珂向代表提问。
经济社会部王珂:今年是我时隔几年再次走上两会一线,驻点采访黑龙江、河北代表团。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采访既有熟悉感也有很多新意。一是“早”。版面提前策划,采访提早启动,在代表们出发来驻地之前,我就已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采访了多位代表。二是“严”。今年两会严格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上会记者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提前3天到驻地报到、报到当天做核酸检测、房间内准备了各种疫情防控物资等。三是“紧”。今年两会压缩会期,日程排得很紧凑,采访的节奏也跟着紧张起来,要提前和代表约时间,见缝插针开展采访。四是“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两会报道也在探索。大家不仅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出镜记者,打出了多种新闻产品的组合拳。两会还在进行时,在这个长见识、增本领、强才干的练兵场,我会继续努力,传递更多两会好声音。
石羚在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整理资料。
评论部石羚:两会代表团的小组审议现场,是观察中国*治的一扇窗口。宏阔的发展议题、鲜活的基层现象汇聚成郑重的建议、热烈的讨论,为未来把脉开方。对于初次上会的我而言,对这样的场景既感新鲜,更感振奋。选题群里“蹲守”线索,总有同事比你手快,这是人民日报记者的速度;特刊发布两会声音,总有同事呈现比你巧妙,这是人民日报记者的功力;线上线下作品汇集,总有同事连采带写、连拍到剪“十项全能”,这是人民日报记者的水准。对于评论员来说,这让我倍感压力,督促我尽心而为。两会报道是一个练兵场、一次急行*。八天会期外,代表委员背后还有无数选题和故事值得挖掘,这也是两会需要我们写好的“下半篇文章”。
常雯宜(右)采访福建代表团人大代表厦门大学校长、*委副书记张荣。
内参部常雯宜:今年我有幸作为驻会记者参与两会报道,负责采访天津、福建两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团。由于是第一次参与两会报道,我经历了上会前期的兴奋忐忑,两会期间的忙碌充实和收获满满。在此过程中,我既感受到报社各部门团结协作、和谐友善的工作氛围,为自己能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感到幸运,也被人大代表们严谨认真、勤于调研、为反映群众呼声反复修改建议议案的精神深深感染。跟随代表们参会审议的整个过程,我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创造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今后我将以更踏实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提升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努力向前再向前。
张武*在人民大会堂拍摄报道*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
总编室张武*:由于疫情防控需要,连续两年的“两会之旅”都是非常特殊的。本以为会期短了,记者人数少了,摄影记者拍摄采访可以轻松些,到了现场才发现难度依然不小:代表委员们都戴着口罩、面对面交流场景也不多,如何体现热烈的大会气氛?在数千人集结听会的大场面中,如何捕捉到生动细腻的两会表情?唯有勤能补拙。会场内时间紧任务重,我一方面向前辈老师请教经验,一方面在实际拍摄中观察不停、脚步不停、快门不离手,不断搜索合适的构图,不放过任何一个动人的细节。边拍边反思,边整理边总结。站在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内,我深刻感受到*报人的责任与使命。我格外珍惜两会报道的宝贵机会,在勤学苦练中提升自身能力,争取定格更精彩的“两会瞬间”,记录更美丽的“中国表情”。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颜欢现场提问。
国际部颜欢:我非常荣幸能参与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与优秀的队友们共赴盛会。外媒报道说,两会如期召开,昭示着中国已从疫情泥潭中成功抽身,社会经济渐归常态。但中国疫情防控一刻不曾松懈——在现场,记者和代表委员们的交流方式从面对面,改为了视频或音频连线。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采访的钻劲儿和较真劲儿,大家各自迅速联络采访对象,力求做出高质量的报道。正因为有强大的行动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对各自报道领域了如指掌的沉稳,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才能一直站位更高、格局更大。
首场委员通道,郑晓宇(右)在现场拍摄。本报记者谷业凯摄
新媒体中心郑晓宇:今年我是第一次以上会记者的身份参与报道。不同于往年在后方的编辑策划,这次上会报道对我而言处处充满了新奇与挑战。今年两会,新媒体中心共有4名记者参与报道,2名记者上会,2名记者驻地。名额虽然有限,但创意却不能受限。既然是新媒体,利用新技术制作“新”产品自然不能少,图文策划、直播、短视频、vlog、创作大脑、5G智能眼镜……我与小伙伴们一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