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据年春教材修订部编七年级历史
TUhjnbcbe - 2021/3/11 2:34:00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开发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统一

(一)隋朝建立:年,杨坚夺取北周*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二)统一全国: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三)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四)统一后采取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效率。

二、开通大运河

(一)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时间:从年起开凿,隋炀帝时期。

(三)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海河、*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多千米,自北至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四)评价: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二)隋文帝时,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创了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三)作用: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1、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上的的权力。

2、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3、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4、推动了教育发展。

(四)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持续了多年。清朝末年被废除。

四、隋朝的灭亡

(一)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1、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等。

2、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3、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们无法正常生产。

(二)灭亡: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贞观之治”

1、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贞观之治”

(1)原因:

①唐太宗能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事。

②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③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朝中人才济济,善于谋略的房玄龄与敢于决断的杜如晦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④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三省(中书、尚书、门下),中书省负责起草*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管具体*务。增加科考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⑤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⑥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启开元,治宏贞观”)

(一)武则天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二)武则天治国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三)影响: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开元盛世”

(一)措施:

1、稳定*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二)成效:唐玄宗统治前期,*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成为“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一)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二)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三)商业:商业繁华,水陆交通发达。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住宅区与商业区截然分开,既是当时中国*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策,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二)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唐朝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权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3、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4、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一)社会风气的特点: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二)表现:

1、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2、人们衣食住行多受西北少数民族风俗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一)唐诗:唐朝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金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1、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2、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3、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二)书法: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三)绘画: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最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人物画)和吴道子(画圣)。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朝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建立*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三、玄奘西行

贞观初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取经,在那烂陀寺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国。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四、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

原因:①唐朝*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策;③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④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①必须有稳定的*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策。②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③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除糟铂。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一)原因: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日趋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4、安禄山担任三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概况: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三)影响:

1、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巢起义:

1、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2)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3)人民赋役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2、概况:起义*在*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权。

3、结果: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但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

(二)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权,唐朝灭亡,我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裂:

(一)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北方*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三)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状态的延续。

(三)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权分立,但长期*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6课北宋的*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事:

(1)解除禁*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队。

(2)控制对*队的调动,使禁*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行*: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2)为了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

(1)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2)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策

(一)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措施:

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三)影响:

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文臣掌兵,不熟悉*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队的战斗力减弱。重文轻武逐渐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项族

(一)契丹族:

1、建立*权: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巩固*权: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二)*项族:

1、建立*权: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2、巩固*权: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一)澶渊之盟:

1、澶渊之战: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击退辽*。

2、内容: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

3、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二)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一)女真*权建立: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二)金灭辽:年,辽被金灭亡。

(三)金灭北宋:年,金*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二、金和南宋的对峙

(一)南宋建立: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二)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三)宋金和议:

1、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2、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成

灭亡时间与灭亡者

契丹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北宋

汉族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项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府

蒙古

女真

阿骨打

会宁

蒙古

南宋

汉族

赵构

临安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作物:

1、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于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2、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3、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二)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一)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二)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三)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

(四)造船业:

1、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3、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一)市镇发展: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城市与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二)纸币出现:

1、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2、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

3、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三)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经济重心南移:

(一)过程: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二)表现:南宋时中央的财*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三)原因:

1、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

2、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3、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4、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5、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统治者的重视)。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和金:年蒙古灭西夏。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一)元朝的建立: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二)元朝的统一:年,元*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四、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一)元朝的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民族融合:

1、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2、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影响: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二、行省制度:

(一)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①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②其他地区,设10个行省。③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二)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我国省级行*区的设立,始于元朝;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一)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机构。

(二)元朝设立了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事务,加强了以西域的管辖。

(三)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院直接统辖。从此,中央*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管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一)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二)北宋开封,最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勾栏里商业广告琳琅满目。

(三)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杂剧。杂剧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四)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等一直流传至今。

二、宋词和元曲

(一)词是一种新体诗歌,也称长短句,在唐朝时已经出现,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杰出的词人有苏轼(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南宋)。

(二)元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一)北宋著名史学家、*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二)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一)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1、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3、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4、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二)意义: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指南针、火药的运用

(一)指南针的运用

1、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司南”,这是最早的指南工具。

2、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3、西传: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4、意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并外传,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二)火药的运用

1、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事领域。

2、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战争。元朝发明了火铳。

3、西传: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4、意义: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

(三)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四大发明代表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一)中外交通发达的表现:

1、宋朝海路交通发达。元朝陆路和海路的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宋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朝时驿站比较发达,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和驿站。

3、宋代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4、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二)交通发达的影响:陆路和海陆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治上:

1、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3、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二)*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都督府,将*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事大权。

(三)监察: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四)思想上:采用八股取士,以加强思想控制。

1、考试的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考试的形式: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3、八股取士的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摧残了文化。

三、明朝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二)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三)商业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一)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的强国。

(二)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

(三)目的:

1、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2、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四)概况:时间:~年;次数:七次;经过: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五)特点: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

(六)意义: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一)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二)概况: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年,“戚家*”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他又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配合,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三)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一)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二)年葡萄牙攫取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一)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宋应星:《天工开物》是科技巨著,几乎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徐光启:《农*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二、明朝的著名建筑

(一)明长城:

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我们今天所见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4、长城处于我国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

(二)北京城:明朝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本上修建的,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明朝的小说和戏剧

(一)明朝的小说:

1、《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2、《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描写了宋代梁山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3、《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二)明朝的戏剧:明朝最著名的戏剧家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一)明代中后期,*治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营私,争权夺利。

(二)朝*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一)原因:明朝末年,*治腐败,国家财*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二)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年,李自成建立*权,国号大顺。年4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年(-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二)满洲兴起和清*入关

1、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3、明朝灭亡以后,镇守山海关的明*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入关,并与清*联合夹击李自成的*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后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一)*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治上的大一统。

(二)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年,郑成功率*从金门出发,年2月,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被占据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

(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为了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统一,年,清*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2、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三、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一)年,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

(二)年,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府的册封。

(三)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务。年在西藏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教事务。

(四)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行*体制和法规。明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事、外交等事务;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四、巩固西北边疆(主要指*)

(一)我国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清代把这个地区成为“回部”。

(二)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帝三次率*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三)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地区,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四)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五、雅克萨之战

(一)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到黑龙江流域,年和年,康熙皇帝两次进攻在雅克萨的俄*,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二)年,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签订,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四、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一)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策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表现

1、清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2、兴修水利方面,对*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修建堤坝、渠堰、海塘等。

3、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4、经济作物种植也有较大发展,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三)意义: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二)商业:

1、商业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比如:晋商和徽商。

三、人口的增长

(一)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二)表现:康熙时人口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三)带来的问题:

1、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2、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机处的设立

(一)原因:议*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君权。

(二)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开始绕过议*王大臣会议。

(三)雍正年间,正式设立*机处。*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议*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时期,撤销议*王大臣会议。

(四)作用: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二、大兴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策

(一)文字狱:

1、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2、含义: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这种做法被称为“文字狱”。

3、危害: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

(二)实行文化专制*策

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一)官场腐败:利用官场关系,贿赂上级,结*营私。乾隆以后,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二)*队腐败:尚武精神荡然无存,贪污兵饷现象十分普遍。*队养尊处优,*备废弛。

(三)财*危机:嘉庆以后财*收入日益减少,国力越来越弱。

(四)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变为流民,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危机严重。

三、闭关锁国*策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清*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二)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三)表现:

1、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2、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出海。

3、年,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四)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清*府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五)启示: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挨打。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一)概况:曹雪芹创作长篇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前80回曹雪芹定稿创造,后40回由高鹗续写。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二)地位:在清代的小说中《红楼梦》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二、昆曲和京剧艺术

(一)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得到大众的喜爱。当时观看戏剧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最有影响的戏剧是昆曲和京剧。

(二)昆曲

1、昆曲基本概况:又称昆剧、昆腔,原始流行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时,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2、代表作:明朝的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了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3、衰落:清朝中后期,昆曲剧目多是逃避现实和歌功颂德庸俗作品,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因为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三)京剧

1、年,徽商组织的四大徽班,形成徽调,徽调吸取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作和改进。

2、形成:道光年间,徽调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皮*戏”。皮*戏博采众长,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京剧被誉为“国剧”。

推荐观看央视《中国通史》纪录片一百集在线观看央视《世界历史》纪录片一百集在线观看中国现代史同步学习视频资料《我们走在大路上》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学习视频资料《复兴之路》世界近现代史学习视频资料《大国崛起》七年级历史下册微课汇总九年级历史下册微课汇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据年春教材修订部编七年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