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冲刺期末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
TUhjnbcbe - 2021/3/5 18:27:00
根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感谢您
  )

A.隋文帝的励精图治

B.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C.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D.唐玄宗时,进入鼎盛时期

5.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6.下列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

A.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B.*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唐朝C.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D.五代十国虽然*权并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7.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8.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为荣?

A.宋朝重武轻文B.宋朝重文轻武

C.从*死伤几率大D.从*收入低

9.下面是辽、西夏与北宋*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10.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A.促进了*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11.“初,蜀民以铁重,私为券……始,益州豪民十余万户……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这段史料讲述了()

A.造纸术的产生过程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纸币“交子”的生产过程

D.圆形方孔钱的铸造过程

12.“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D.反应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13.在中国古代,宋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时期。下列各项能体现宋朝“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是(
  )

A.出现中国最早的纸

B.发明了火药

C.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形成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

14.下列信息与时间轴上相关区间符合的是( )

A.①东汉——刘秀建都长安

B.②隋唐——繁荣与统一

C.③元朝——忽必烈定都大都

D.④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

15.“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

A.实行分封制B.实行郡县制

C.创立科举制D.推行行省制度

16.以下史实中,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是()

①康熙帝设置台湾府

②元世祖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③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

④元世祖设置澎湖巡检司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7.《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对这种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元朝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 B.中外交通发达

C.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D.元朝统治严厉

18.学习历史需要正确地区分史实与观点并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B.明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C.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

D.清前期以纺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有很大发展

19.“时京官每日入朝,必与妻子决,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可能与下列哪个史实有关(
  )

A.削藩B.设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D.设*机处

20.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21.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与世情小说勃兴密切相关的是(
  )

A.民族矛盾尖锐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D.近代科学传入

22.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清前期人口增加的原因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③社会秩序安定④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3.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清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A.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B.明请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动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24.明清时期,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下列属于清朝强化君主集权措施的是(
  )

A.废除行中书省B.废除丞相

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D.设立*机处

25.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时,进行了如下归纳整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B.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的词豪迈奔放

C.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

D.明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二、材料题(共25分)

26.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多年。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哪一示意图是明朝?(1分)据图示说出明朝的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明朝对地方官制进行了哪一项最显著的改革?(2分)请观察材料一的四幅图,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图示,分别写出图中①西北、②西南处,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及这些措施所产生的历史作用。(请各写出2点措施即可,共5分)

27.近年来,中国*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请看图归纳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两点信息?(2分)

材料二:宋元时期是我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鼎盛阶段,南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北宋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正如学者葛金芳在《南宋手工业史》一书中所说:“在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之后,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发展倾向表现得更为强烈。”

(2)根据材料二说出“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科技原因?宋朝主要有哪些商港?(4分)

材料三:“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柏杨先生

(3)材料三中所说他“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郑和最远到达的“天地”是哪里?(2分)

材料四: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策……限制贸易*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历史十五讲》

(4)据材料四,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策。(1分)材料四认为该*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5)通过比较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策,你认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2分)

二、材料题(共25分)

26、共12分

(1)D(1分);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直接掌管六部;(2分)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2分)

发展趋势: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逐步削弱。(2分)

(2)西北:康熙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土尔扈特部东归。(答对其中两点即可,2分)

西南: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答对其中两点即可,2分)

作用:清朝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1分)

27、共13分

(1)信息:对外交往范围广;陆路、海陆、水路并举;对外交通发达;对外贸易繁盛等(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意思相近即可)

(2)科技原因: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应用(2分)。

商港:广州、泉州(2分)

(3)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2分)

(4)*策:闭关锁国。(1分)

影响: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2分)

(5)启示:开放促进繁荣,闭关导致落后。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意思相近即可)(2分)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已有60万+初中生家长加入我们,长按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冲刺期末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