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理解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统一的原因:(第2页上边)
客观条件:
1、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民族分歧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2、南方经济的发展。
3、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4、南方陈*权统治腐朽。
主观条件:
5、隋朝*治稳定、经济繁荣、*事强大,
6、隋朝准备充分、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二,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课本第二页第一段末尾补充23点)
1、隋朝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3、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以后隋唐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隋朝经济发展的原因。(第2页下边)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者励精图治,提倡节俭。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
3、人口负担轻,生产积极性提高。
4、开创了科举取士制度。
5、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使南北物资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和发展。
四、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第三页本段开始标注)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五、隋朝能够开通大运河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条件。第三页最上边。)
1、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百万人的权利,
2、隋文帝在位20年里,国家经济繁荣,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能力。
3、以天然古河道为基础。
六,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原因。
1、隋朝时,江南成为富庶的粮食基地。*队、*治中心都在北方,朝廷需要物资。
2、陆路运输费用大运输量小,采用天然河流多快好省。
3、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4、隋炀帝想做龙舟游江南。
七、评价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段末补充)
意义:
1、加强了南北地区*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3、促进了运河沿岸商业的繁荣。诞生了几个沿河的繁荣城市。
4、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和南方。北方的游牧文化和南方的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地区,实现了中华文化上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中外交流。
5、隋朝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
现实意义:
6、隋朝大运河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7、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8、提升了民族向心力和自豪感。
9、至今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消极影响:
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八、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的目的: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九、第三页问题思考:。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1、依据不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
2、选拔权不同: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选拔范围不同:世家大族的子弟到所有人。由门第到真才实学。
十、科举制创立的意义。(第三页最后一段点划出标注,点补充)
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
2、有利于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3、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
4、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5、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年。
6、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士科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7、对世界影响:新罗,日本学习唐朝都曾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十一,隋朝的特点:繁荣而短暂。(第二页上边)
隋朝二世而亡的启示:
1、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2、成由节俭败由奢。
3、要有创新精神。
4、暴*失去民心、统治者要轻徭薄赋、爱惜民力。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和启示(第六页上边)
1、统治者个人的杰出才能。
2、大批优秀人才的辅佐。
3、社会的统一安定。
4、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5、前朝或前期的繁荣基础
6、人民的辛勤劳动。
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要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统治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执*素质。
二,唐玄宗唐太宗武则天的共同点。(第六页上边,12属于历史贡献方面。是治国方略方面)
历史贡献方面:
1、统治期间出现了盛世局面。
2、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唐朝的发展。
治国方略方面:
3、重视地方吏治,
4、都善于用人。
5、注重戒奢从简。减轻人民负担,以民为本,改善民生。
6、都完善了科举制度。
三、第八页材料研读:。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起义战争。认识到人民反抗是由赋税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
说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的重要性。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意图是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矛盾,巩固地主阶级统治。
四、第八页问题思考: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儿能体现出来?
*治上:勤于*事,虚心纳谏,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提高行*效率。严格考察官吏。
法律上:减轻刑罚。
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五、课后活动课
1、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原因:参考本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2、。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三课盛唐气象
一、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11页上边)
1、国家统一、*局相对稳定,
2、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3、唐朝开明的民族*策,开放的对外*策4、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兼容并包。
5、统治者励精图治,
6、人民的辛勤劳动
盛唐气象说明了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统治者开明的民族*策。
3、富有成效的社会改革。
4、科技的进步、先进的生产工具的改进。
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三、唐朝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原因(14页上边)
1、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对各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2、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策,得到周边各族的认同和拥戴。
四、唐朝民族交融的方式:
册封,联姻,杂居,经济交流,会盟,担任官职。
五、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作用?(14页上边)
共同作用:
1、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2、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3、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4、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5、促进了民族交融。
六、唐朝开明的民族*策留给我们的启示:
1、开明的民族*策。使各民族相互交流,互相交融,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使得肯定与提倡。
2、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发展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鼓励贸易往来,共同谱写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七、15页标题,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开放,活力,兼容并包。
唐朝开放和兼容并包社会风气出现的原因?
1、辽阔的疆域,2、清明安定的社会3、繁荣的经济。4、开明的文化*策。5、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6、对外交流的广泛。
八、16页上边,唐朝文学艺术多彩的原因?
1、国家统一、疆域辽阔,2、中外文化交流频繁,3、统治者的提倡、重视。4、开放的文化*策。5、科举制度的推行,6、优秀人才的个人努力。
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
一,19页上边。唐朝对外*策的特点: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二,19页上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坚持对外开放的*策,2,统治者的博大胸怀。3,对外交通发达。4,国家安定统一,国力强盛。5,经济文化繁荣。6,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7,中外杰出人物不畏艰难,勇于开拓。
三,19页上边。唐朝中外文化交往的启示:
1,一个国家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进化,这样才有利于本国的进步和发展。开放有利于发展,保守导致落后。2,学习唐朝兼容并包的胸怀。善于吸收别国文化的精华。要坚持平等合作和开放发展的方针。3,要坚持对外开放的*策,提高自身素质。4,要保持稳定的*治局面。5,一个国家只有强盛吸引力,才能得到别国的尊重和仰慕。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文化。6,主权独立是国家开放的前提。
四,21页下边:鉴真和玄奘的比较
共同点:
1,都是僧人。
2,都生活在唐朝.
3,历程特点:自然条件恶劣,艰难曲折。
4,都具有不畏艰难,不忘初心,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百折不饶的精神。
5,作用方面:
都推动了佛法传播,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加强了中国和外国的联系。
不同点:
1,所处时期不同。鉴真是在唐玄宗时期,玄奘是在唐太宗时期。
2,所去国家以及方向不同:鉴真向东,去的是日本。玄奘向西,去的是天竺。
3,文化传播方式不同;鉴真是传播佛法,玄奘是求取佛法。
第五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一,23页上边,唐朝灭亡的原因:
1,安史之乱使唐朝各种矛盾尖锐,唐朝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使生产遭到破坏,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严重削弱。
3,宦官专权,腐败贪婪,加剧了*治的黑暗,急速了唐朝的衰亡。
4,土地兼并严重。
5,唐末连年灾荒。
6,*巢起义给了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唐玄宗后期荒废朝*,统治腐朽,任人唯亲,奸臣当道。
二,24页下边:*巢起义的历史意义:
1,历时十年,波及大半个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2,它瓦解了唐朝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三,*巢起义的特点:
流动性。
四,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权分立,更迭不断,藩镇割据,武将掌权
老枥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