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新式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甲午战争后,清*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清*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年清*府废除八股文,年清*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清*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2、创办报纸:
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3、创办刊物: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4、出版机构:
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此外,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
中国共产*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文学: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阿Q正传》是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
2、美术: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鱼,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颇深。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壮士》《愚公移山》等鸿篇巨制,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3、音乐:
聂耳的《义勇*进行曲》《毕业歌》,其中,田汉作词的《义勇*进行曲》后来被定为国歌。冼星海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博精神。
4、解放区文艺作品: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歌剧《白毛女》影响很大。
5、电影:
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年拍摄的《定*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赵丹、周璇等是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
我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这个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1)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考的主要科目。
(2)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自荐求官。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3、科举制度的改革:宋朝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其次,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第三,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糊名之后,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
4、科举制度的僵化:明朝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种,考取的分别为“举人”“贡士”与“进士”。同时,在考试内容与形式上采用“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5、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科举制发展到清朝,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光绪三十一年,迫于兴学校废科举的舆论压力,清*府宣布废止科举制度。
6、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几乎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五分之三,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科举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经过层层的考试选拔,相对提高了封建官吏的文化素养,从而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有利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科举制通过一定的考试内容、方法来取士,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科举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比以前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尤其在明清实行八股取士,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