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历史
不点蓝字,我们哪来的故事?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纸质媒体(报纸,杂志等),已经不是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可是同学们清楚吗?其实报纸在我国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西汉时期,皇宫外会经常张贴“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新闻发布方式。清朝辕门抄,也叫“宫门抄”唐代宗年间,古人在“辕门抄”的基础上,发明出一种名为“邸报”的官方报纸。唐朝末年,邸报已经普及到市井之中。公元年,唐朝正式灭亡,随之而来的便是五代十国。由于五代十国期间,各个*权为了争夺地盘,将精力全部放在*事斗争上,邸报便暂时退出历史舞台。公元年,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权。宋承唐制,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趋于稳定,邸报成为宋朝官方报纸,又被称之为“朝报”。除“朝报”之外,两宋时期还有一种名为“小报”的私人报纸。小报不被官府承认,其刊登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那么,宋朝时期的朝报和小报,分别刊登哪些内容呢?年前的宋朝报纸,与今天的报纸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得益于宋朝文人地位提高,还有发明出雕版印刷术之后,宋朝相关的印刷配套产业得到完善。《宋史·王安石传》:“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朝野类要》:“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根据以上两段记载来看,王安石变法之前,也就是北宋初年,官方已经推出了邸报。宋代的邸报刊登的内容,大部分是由朝廷各个机关呈上的月报。最后经过进奏院的汇总编撰之后,推出的官方报纸。比如负责奖惩律法的刑部,主要上报一些法律实施情况。负责接待外宾的礼部,与掌管*事调动的兵部,都会按照固定的时间段,将所辖部门这段时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呈报给进奏院。进奏院获得月报之后,推出综合版的邸报,邸报最终发行之前,还要交给宰执审阅。总之,宋朝邸报发行时间,基本上不会少于15天,只在宋朝境内发行,属于内部刊物。除此之外,官方邸报刊登的一般都是*府要闻。其内容严谨,没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一般很难看懂官方邸报,而且对内容的保密也做的比较严格。《宋会要辑稿》刑二上记载:“其实封文字或事干机密者,不得传报。”同时,宋朝官方邸报还能起到宣传作用。比如一些外派出京的官员,需要密切掌握朝廷各份调令,这要通过阅读邸报,来看看汴梁城发生了哪些事情。再加上宋朝官僚机构“冗员”现象突出,外派官员更要及时掌握与自己对接的上级领导。这样才能更方便的将地方的信息汇报给门下省,接着由皇帝和“三司两府”把握国家的发展方向。《湘山野录》:张尚书咏镇陈台,一日,邸报同年王文贞公旦登庸,乖崖色不甚悦,奋须振臂谓客曰:“朝廷安肯用经纶康济人乎赖余素以直节,自誓束发登仕无两府之志。”(张泳被贬陈州,通过邸报得知王旦当了宰相)说完了官方邸报,再来看看宋代民间流传的小报。从字面意思来看,同学们应该清楚,小报就是私人捕风捉影,或者根据一些所谓的“内幕消息”,编造出吸人眼球的私人小报,小报刊登的内容千奇百怪,大部分版面写的是一些朝*决策。还有一些是北方*民抗击金兵的消息,包括主战派官员反对议和的奏疏等等。比如这段时间,汴梁城内的商业税要提高,或者禁*人数相较于往年又要有所提升等等内容。再加上宋朝中后期由于社会局势动荡,小报上刊登的内容就更经不起推敲了。内容五花八门,影响社会稳定,于是便遭到官府一定程度上的打压。孝宗淳熙十五年正月诏令“近闻不選之徒,撰造无根之语,名曰小报,传播中外,骇惑听闻......令临安府常切*察禁戢,勿致违戻。”虽然小报内容五花八门,但是其阅读门槛较低,即使是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市井百姓,也可以很轻松地阅读。更何况小报内容不需要严苛的审核,基本收到消息汇总之后,便能通过雕版印刷术直接刊印或者手抄等方式,迅速流向市场。但到了宋英宗时期,一些朝廷官员开始私下购买小报阅读,但也有人趁机通过小报,发布一些不实言论。于是遭到朝廷打压,屡禁不止。《宋会要辑稿》:“有奸佞小人借助报纸,诋毁时*、散布谣言。”到了北宋末年,小报所用的纸张,笔墨的质量,甚至发行速度,都比官方邸报还要强出不少。一时之间,连文武百官都会暗中购买小报。以至于朝廷虽屡次明令禁止私人刊印和发售小报,但效果却微乎其微。宋代的小报始于北宋,盛于南宋。主要在首都汴梁(开封)和临安(杭州)发行,刊期不定。再来分析下,宋朝这两种报纸和如今的报纸有哪些区别?在我看来,不管是宋朝的邸报还是小报,其发行内容大多比较片面。虽说宋朝文风盛行,可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