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中十四中联合办学
托起东部优质教育资源新星
今年“小升初”招生前,沧州市第十六中学的招生咨询电话俨然成了“热线”,片区内的学子纷纷来电咨询招生*策,想留在十六中就读。同时,新落户和外迁来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弟也不在少数。
从之前的余名到如今的余名学生,短短一年时间,百姓认可、生源回流,十六中超额完成了今年的招生计划。
这一切,得益于与十四中的联合办学。年上半年,市教育局在中心城区实施了“3+5+5”初中均衡发展计划,推进东西部合作办学、做优新建校、加强校长交流。
年秋季开学,市十六中与市十四中实行联合办学,十六中成为“十四中东校区”。由十四中委派最优秀的副校长唐景丽担任十六中校长,并引入十四中优秀管理团队和先进教学管理模式。
“一日七常规”“主题教研”“成长课程”等十四中的核心“秘籍”,被复制到十六中的教学管理中。除了成功经验的“移植”,更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层层深入的品质教育,解家长之忧的“日托”模式和基于对学校优势、劣势、机会、挑战等大数据分析而做出的三年发展规划……
就这样,曾经的东部薄弱学校十六中,迎来了华丽蝶变。
改形象 规范行为在日常
“平头短发塑形象,校服胸卡亮身份,鞠躬问好明礼仪,推车前行展修养,慢步轻声显文明(进楼止语,慢步右行),低头学习赛素质(入室即静,入座即学),拒绝诱惑比意志(拒带手机,拒买零食,拒绝玩物丧志,拒交不良朋友)。”
从日常行为入手,改变孩子们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培养文明优雅气质,树立向上向学形象,这是唐景丽接手十六中后的第一个大动作。
开学后的第一个月,伴随着“一日七常规”及其细则的出台,学习细则、内化细则成了十六中学生们每日的必修课。学校还将细则内容制成小卷,要求学生们依据对细则的理解认真作答。经过无数次重复,细则内容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循序渐进地落实到了平时的行动中。
那段时间,每逢下课,学校所有管理人员都会出现在教学楼和操场的各个角落,悄悄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发现学生有与细则相悖的行为,管理人员不是简单地批评了事,而是耐心引导,让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而后自觉改正。
为了让“一日七常规”收到最好的落实效果,唐景丽为3个年级召开家长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成了家校合作共识。特别是在帮助孩子拒绝诱惑、不带手机入校的问题上,更是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基本解决了学生沉迷手机的问题,把孩子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