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九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TUhjnbcbe - 2021/2/14 1:59:00

九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时间:分钟满分: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我们青年人应该对未来充满希冀(),时刻把自己切实可行而非好高wù()远的目标铭记在心,摒弃一切狭隘()的私心和萎mǐ()的情绪,向着理想奋勇前进。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朗,像拓宽了几尺。

B.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C.他仍是教练眼中那个遵规守纪的队员,是山东大学老师眼中那个不耻下问的学生。

D.近日,北京、大连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广大的中西部就业,两地学生已蠢蠢欲动。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对世界保持微微喜悦的心情,知道在________的生活里也能有丰满的快乐,便宜的食物也有好的味道,小环境里也有________的梦想——这些卑中之尊、贱中之美、小中之大,________丑中之美、坏中之好,都需要微细的喜悦的心情才能体会。

A.匮乏 深远
  而且 B.匮乏
  远大
  乃至

C.贫困远大何况D.缺憾长远乃至

4.下列选项括号中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作为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座级干线客机,C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客机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该句无语病)

B.我坚信,在书海耕耘,能让人遇见不同风景,成就人生的品质和高度。(该句是单句)

C.近年来,有不少当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其中有不少出自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推拿》、《红高粱》……等。(该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D.《马说》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该文学常识表述无误)

5.阅读下面的文字答题。(4分)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1)上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2分)

(2)“桃园结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请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结交朋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空。(8分)

(1)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2)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4)李白在《行路难》中,借用姜子牙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从*仍有所期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8分)

材料一: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图。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春秋时出现,西汉时完善,使用至今。比如,人们会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谚语来组织农事活动,中医养生与治病也会跟着节气走,还有很多活动与节气的内涵相关,如某集团推行“惊蛰计划”,以彰显“不甘潜伏,勇于探索”的精神。

(1)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二十四节气”图,按照一定顺序介绍画面内容。(4分)

-———————————————————————

(2)根据以上几则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70字以内)(4分)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4分)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9.通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9分)

张千载高谊

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①友也。文山贵显,屡以官辟②,皆不就。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京,某亦往。”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凡留燕三年。潜③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后,火其尸,拾骨置囊。南归,付其家葬之。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

①文山:文天祥自号。②辟:征召。③潜:偷偷地。

10.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文山自广还 自富阳至桐庐

B.千载来见才美不外见

C.寓于文山囚所侧近之次所旁丛祠中

D.凡留燕三年凡三往,乃见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日以美食奉之。

——————————————————

12.张千载高谊“高”在何处?(3分)

——————————————————

(三)(12分)

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

①有句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看看确实是见世面、长阅历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

②“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穷极一生,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行万里路替代不了读万卷书。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常读之可以新知、可以医愚、可以立德,甚至可以平治天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不管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不管居于高位还是一介布衣,不管志得意满还是穷困潦倒,都能在书籍的世界里摆脱世俗庸常,凝望永恒哲理,找到人生的意义。

③有怎样的眼界,就能看到怎样的远方;有多大的胸襟,就能包纳多大的世界。古人总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书籍,正是脚下的高山,帮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阅读是与意义紧密相连的,它让我们知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不只有面包,还有玫瑰和咖啡。阅读又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它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

④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读书,接触到的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多读书,学识、阅历乃至生命体验会随着页码的递增而不断累积。“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但阅读对气质的塑造终究会显露出来。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博览群书中,我们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体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即便处身失落失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时,也能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⑤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读《资治通鉴》,可以获得王朝更替的历史教益;读《红楼梦》,可以洞晓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读《平凡的世界》,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帮助我们于升平气象中看到隐患风险,于问题荆棘中看到出路希望,从历史幽暗之中看到璀璨未来,从人性冷漠之中看到道德之光。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让我们在自我省视中学会谦卑和从容,在平视静观中同这个世界和解。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金屋”的功利心和虚荣感,而是为了实现内在的淡定从容,赢得开阔的人生境地,达到自我与外界的调和容纳。

⑦不读书犹如自我放弃,非读书不足以实现精神的富足。

13.第③段中的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

14.请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文中②④两段作者的主要观点。(4分)

————————————————————————

15.请概括第⑤段的论证思路。(4分)

——————————————————————————

(四)(15分)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我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呢?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朗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头过。

?小小的书架成了!

?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16.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②__________________→书架伴“我”成长

17.品读第⑦段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4分)

————————————————————————

18.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⑩段画线句作两条批注。(4分)

示例: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语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批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第?段中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第?段中又称之为“我的长者”,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2分)

————————————————————————

20.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它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3分)

————————————————————————

三、作文(50分)

21.人生旅途中,难免遭遇困境,有时我们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有时我们又要沉着冷静,学会等待……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1)勇往直前;(2)学会等待。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字。

参考答案

一、1.jì 骛 ài 靡

2.B点拨:A.“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后比喻(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领悟,与语境不符;C.“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句中学生向老师请教不应用此词;D.“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句中用来形容学生,使用不当。

3.B4.C

5.(1)三国演义 罗贯中

(2)示例:刘备、关羽、张飞是为了“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共同理想而桃园结义的。今天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也需要有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不能无原则,讲哥们儿义气,意气用事。

6.(1)山雨欲来风满楼

(2)却道“天凉好个秋”

(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4)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5)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7.(1)“二十四节气”图由中间的二十四节气时间表和两边的四幅有关节气的插图构成。中间的时间表将一年划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为一个节气。两边的四幅插图依次画出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相关的农事活动或时令特征。

点拨:在进行图文转换时,既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