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历史干货丨图文详解高考历史必考阶段特征
TUhjnbcbe - 2021/2/13 12:06:00
热点推荐

精品课件

9年级下册历史(1-22课)

九年级历史下册精品微课(11.21)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问答式复习提纲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问答式复习提纲

部编版:七上历史《快速抢答题》

七八九年级历史7科试卷

七八九年级历史上册期中重要材料题

干货:初中历史资料汇总(10.27)

九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检测(全册)

-年初中历史资料汇总

年全国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七八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大全

八上历史微课(1-26)

九上历史微课(1-21)

七上历史微课(1-20)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孕育

通史概览

一、*治:从贵族*治向官僚*治转型

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

(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

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治向官僚*治转型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治向官僚*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3.商鞅变法

(1)背景

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权。各国进行变法。

③*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

①前期:开始于公元前年。

*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事:奖励*功,按*功大小给予赏赐。

②后期:开始于公元前年。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

①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③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

①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②局限:严刑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二、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

1.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4.*策——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的*策。

免费领取《高中学习捷径》视频

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1.西周时期:文化上“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商周时期,敬祖重德的文化为儒家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2.春秋战国时期

(1)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学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文学艺术: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秦汉魏晋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通史概览

一、*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中央机构

(1)秦朝

①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②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事、监察、*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地方制度

(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2)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补充: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

(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治的问题。

(3)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

(4)惩治地方豪族,对于压抑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加强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

(5)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3.选官制度

(1)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于国家选拔*事人才,满足了实现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2)两汉:首创察举制。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机会。察举制、征辟制,以儒传教,选拔官员途径多样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4.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5.(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内容

①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③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治稳定。

④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

(3)作用

①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③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易错点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二、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

1.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两汉时期

(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策影响,*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补充:汉代庄园经济

(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所有制。

(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3.魏晋南北朝时期

(1)农业

①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②经济重心的变化: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更多知识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干货丨图文详解高考历史必考阶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