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创意生活,传播文化中国”,人民日报文创着力打造的高端访谈栏目“人民日报文创会客厅”今天就与大家见面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与各路大咖专家面对面,就文博、文化、文创领域的话题进行深度探讨!
“人民日报文创会客厅”第一季:
“馆长有话说”
让我们与各大博物馆馆长一起,
解开文博密码,探索历史奥秘。
本期做客嘉宾:侯宁彬
陕西历史博物馆*委书记、馆长
在中国的西部,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中国历史上,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存——这里就是三秦大地陕西,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文博圈,陕西无论从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博物馆数量及收藏文物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有着“天然博物馆”的美誉。
古都西安
坐落在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有着“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之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简称“陕历博”)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商周青铜器、历代陶俑、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拥有许许多多的馆藏珍品,是一座重要的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有着数十年文博从业经历的侯宁彬是陕历博现任“掌门人”,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文博人曾先后主持了秦咸阳城大遗址考古、西安神禾塬战国秦陵园、西安*原汉墓等多项考古发掘工作。
“我觉得文博人要敬畏、严谨、热情。所谓敬畏,就是说我们必须对我们守护、传承的对象以及所从事的事业要有敬畏之心;所谓严谨,指的是必须牢固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理念和态度;所谓热情,那就是面对走进博物馆感受文明、体验文化的人民群众,我们要时刻牢记,博物馆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在博物馆里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亲人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让老百姓爱上博物馆的目的。”
侯宁彬用了上面三个词来描述他认为文博人需要拥有的素质,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馆长,他最想做的事情是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文明、体验文化——“给走进博物馆的观众创造一个舒适良好的参观环境,给无法进入博物馆的观众创造适合的观展方式,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
人民日报文创:在您看来,博物馆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侯宁彬: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见证物的场所,我们的祖先生于斯、长于斯,当他们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如何认识他们,就要依靠他们留下的见证物,博物馆的使命就在于此。
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且不曾中断,博物馆不仅通过这些历史见证物证明这段历史的存在,更要通过发掘、研究与展示这些文物让附着于文物之上的文化、智慧和创造精神传之久远,让伟大的古代文明滋养当代和未来。博物馆在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文创:在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手段普遍应用于博物馆的当下,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打造智慧博物馆方面,采取了哪些新的技术举措呢?
侯宁彬:一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做好线下展览和社会教育、文化体验活动的同时,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通过“实体展”“传统展+云展览”的双翼驱动展览体系激发博物馆展示传播动能。例如我馆在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就借助陕西数字博物馆云展览平台,推出了个博物馆虚拟展馆、个数字专题展览、余件文物云介绍、个线上专题讲座和百家博物馆讲读平台。
二是在“互联网+博物馆”“互联网+文物教育”计划引领下,积极推进博物馆新基建项目,探索AI、AR、VR、MR等现代技术与博物馆展示传播相结合。
三是大力推进博物馆治理与管理运行智慧化平台建设。下一步我们还将对近几年的智慧化博物馆工作平台进行改造整合,打造博物馆全域智慧化综合治理系统平台。
人民日报文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网红,也有很多年轻人喜欢上了博物馆。那么在吸引年轻群体、接地气这方面,陕西历史博物馆怎样做的呢?
侯宁彬: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