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丢在沙漠的一秒钟,是对待历史的一种方式
TUhjnbcbe - 2021/2/7 1:30:00

?filmotopia,业余文青避暑山庄

一秒钟()

张艺谋

剧情/历史

观于年12月20日

不是对电影的庆祝,不是对历史的缅怀。缺位和沉默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主题

*文章涉及关键剧情讲述,观看后阅读最佳*

《一秒钟》的故事围绕一个想看电影的逃犯张九声展开。为了在映前新闻看到女儿,张辗转多镇赶电影。张遇见偷胶片的刘闺女和地方放映员范电影。三人在冲突中相互了解,托出角色背景。在被押解回狱之前,张九声如愿看见了自己的女儿:她出现学工学农模范报道中短暂的一秒。范电影将其女儿一秒的胶片剪下,临行前交予张九声。不料押解人员将胶片搜出丢弃,女儿的照片埋于沙漠。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献给所有热爱电影的人:是要缅怀露天电影时代,是回望精神物质匮乏的年代,电影带给人们的喜悦和安慰。我觉得全然不是如此。电影的主要角色,没有一个是真正“爱电影”的:张九声要看的是女儿。刘闺女偷电影是为了给弟弟做胶片灯罩。范电影看重的,则是电影带给他的威望和特权。这三个角色都没有对某部电影,或电影本身有特殊的情结。张九声要给刘闺女出气,叫她安心去看电影时,刘闺女说的是“《英雄儿女》啊。。。看了好多遍”一类的话。《英雄儿女》中有一段父女相认的情节,女儿是 时的文工团女兵,父亲是*队*委。女儿因掩护战友受伤,后被当地人所救,成了革命英雄。*委赴朝慰问时与其相认,父女团圆。刘闺女的抵触实在引人联想:双亲早亡、与弟弟相依为命、没少受人欺负。自己父亲尚不能相见,革命英雄主义又何谈现实。当然,电影没有遵循这一思路,而是简单明了地借闺女的口,告诉观众这片她看了太多遍而已,乏味了,没有新奇。所以对《英雄儿女》厌倦了。

那她对电影本身喜不喜欢?不知道,因为电影没演。要演人物对电影本身的喜爱,无外乎通过台词和行为。张九声、刘闺女、范电影,都没有直白地说出“我爱电影”,或者“电影让我美好”之类的话;也没有明显的“爱电影”的行为。是,张九声和范电影的确洗了胶片,保证了月度电影的放映,但二人的动机都不在于对《英雄儿女》,或者电影本身的热爱。张九声看哭的是自己的女儿。范电影则纯粹搞特权,借放电影的职能假公济私:给村民留座多粒瓜子、吃面多份油辣子、颠倒黑白为儿子开脱。报案不忘邀功,只怕特权位子坐不稳当。

所以范电影、刘闺女、张九声,都不爱电影。这电影里的主角都不爱电影。但是有人爱,人民群众爱。为什么呢?首先,影片通过范胖之口说过:“每个月看电影的时候就跟过年似的”,最直白的透露给观众。其次是村民的行为。对待范电影似众星捧月:求好座,议选片(xxx有啥好看的,咱要看英雄儿女),响应“抢救胶片行动”,鸦雀无声观看电影,就连幕布后面都坐满了人。村民是影片着墨最少的群体,也是真正爱看电影的人。范电影特权之来源即是人民群众。当然了,范胖虽贪图便宜,但业务水平一流:呼吁村民洗胶片彰显其组织管理才能;剪片重播凸显其技艺出众—人品是差一点,不过技术过硬,“我这么多年放电影从来没出过事!”。村民也是因为想看电影,才有意无意讨好范胖。范胖对村民共同意志的满足促成了村民对其行为的纵容。

当然了,我也怀疑村民们也许对这个好处“交换”是不是有意识的。具体见范电影颠倒黑白保护儿子的段落。这里范儿子应运输员之托运送胶片,却把缠胶片盒的胶带拿去粘鞭子,任由胶片拖行在地一团乱麻。范电影在众目睽睽下先是表示放映取消,把儿子骂了一顿;而后又表示可以抢救,呼吁村民帮助;最后呼告:大家记住啦!这件事是运输员的责任!这一落一起不仅强化了自己的威严,还顺水推舟把责任推给了别人。这一段是被喜剧化处理的:范伟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台词功底演出了世故和滑稽,不至于让这段过于尖锐。

由于没有任何一个群众的主观视角或者台词,只有闻其声不闻其源的集体赞许“好!”,这场戏算范胖独角戏(再一遍,范伟演得好)。除了对范电影的赞同,影片没有再深入展现群众的其他态度:比如他们知不知道责任其实不在运输员,自己被骗了?还是对他们而言,电影比公道重要?

所以一秒钟在人物方面的一个遗憾就在于忽略人民群众的集体心理,连一点肤浅的展示的尝试也没有。电影让人民群众的在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那个年代人民爱看电影”的背景/前提构造。人民群众对电影的热情被功能化:和故事的年代一样,充当的仅仅是范、刘、张故事的“历史背景/历史前提”而已。当然前提这种东西不应深究,任何东西都有前提:类似主角光环,你非要质疑,请走出影院回到现实。所以我不深究。况且要探究人民群众在那个时代的集体心理,这部电影也许压根见不了光。这也来到我的下一个部分,关于这片的删减。

据豆瓣的影评和维基百科来看,删减的情节是张九声女儿争抗粮袋被卡车撞死,所以其实那一秒钟是女儿的遗像,也解释了他对看电影极端的执着。电影借张之口问道:她才十四岁,她和大人争什么啊(言外之意是:闺女你为什么要害自己啊)。电影借范胖之口回答:她必须争啊,才能减少你对她的影响。这里的影响指的是张九声的“反革命”罪名。张九声之所以坐牢,是因为“揍了一个造反派”(ipunchedaredguard),一句代过。也许是和父亲划清界线,女儿挣的表现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正片里没有这个情节,多少让张九声显得偏执,多少影响了情感厚度。

除了这段删减,据说结尾也是补拍的。两年后张九声返回刘闺女的村庄,刘闺女把当年的四方报纸交予张九声:但她没捡到那一秒钟。两人在沙漠中央搜寻无果,无可奈何的对视着笑起来。相比于本来的结尾,(张九声被押送得越来越远,无助地看着落在沙漠的一秒钟),这个结尾似乎是一种“假圆满”——其作为补拍的妥协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之前被隐去的年代这里有了明示:放映厅被“恢复高考”的宣传替代,士兵对张九声说“时代变了,快回家吧”。张九声和刘闺女在沙漠中相视一笑让整个观众陷入某种拧巴:现在的我该喜该悲呢?时代变了,变好了,我该高兴;但女儿没找回来,我是不是该悲哀呢。。。哦不!正片里他女儿没死,别悲哀了,大家在笑呢。

这种情感基调的模棱两可,多少一秒钟“特殊历史题材”电影的本质决定。如果我们进行粗暴的人物研究,张九声是历史最直接的受害者,刘闺女是间接的受害者;范胖是乘权力之谋私的缩影(还有来包场看电影的保卫科)。不过除了范胖以外,张九声和刘闺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他们的人物形象就是为了包含一个纯粹的人文理想,一种对家人的依恋,“爱”罢了。张九声在年老人去后寻找纪念,刘闺女则在困顿中照顾弟弟反哺自己父爱的缺失。对于这二人来说电影是持同情的态度。但对范电影和保卫科就比较暧昧:一方面将他们以公谋私的行为幽默化处理,另一方面也侧面表现他们的纯朴—范胖告诉张九声自己儿子误食胶片清洗液才会成傻子。最后虽然举报张九声,还是出于同情把她女儿的一秒送与他,并同意把自己的胶片灯罩送给刘闺女;保卫科的人虽然捉贼时大打出手,看电影的时候也能如痴如醉。

所以我觉得相比批判,这片非常有人情味。张九声、刘闺女代表最纯洁的理想;范胖固然狭隘,但人心不恶,还表达对张刘所代表的理想主义的同情;人民群众相对缺位,屈于故事背景。其沉默同样纯洁:一是他们的忠厚纯朴,二是对电影的热爱。也许他们自己说不出为什么,也没有能力去想为什么,所有这些情感都溶解进了无言和缥缈之中。可以说,一秒钟循着环境因素,将批判收至最少,转而描绘困顿年代的浪漫主义。毕竟求爱世界人民的共识,求爱没有犯法一说。张艺谋似乎用一秒钟给了后继者启发:要碰历史题材,落脚必定是“无”:不要明确态度(模棱情感基调),留白(让最重要的群众缺位),暧昧一点。把历史当那一秒钟,哭一哭可以,最后咱哭着都还要笑回来。

总结一下,以上是我对故事情节的一点看法:精华在于一秒钟敛于批判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丢在沙漠的一秒钟,是对待历史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