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一个人到了60岁,被称作花甲之年。60年从时间来说,恰好是一甲子。年11月1日,是《江城日报》创刊60周年纪念日。回顾历史的长河,在这重要的时间节点,让我们穿过历史的时间隧道,追溯《江城日报》60年来创刊及报纸社址的历史变迁,从这一特殊的视点鸟瞰江城日报的发展变迁轨迹。
我们*历来有重视新闻宣传的传统。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从年3月12日吉林市解放到年,8年的时间里,作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却没有*报?这有个历史的巧合。原来从年解放到年6月,吉林市是吉林省的省会所在地,《吉林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代替了吉林市委的喉舌功能,整个城市只有这一家报纸。况且从解放初期宣传的角度看,当时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整个这一段时间,省报包含了当时吉林市委的喉舌功能。因此,出现了解放8年但吉林市委没有自己的机关报的特殊时期。
后来,省会从吉林市迁到了长春市,《吉林日报》自然也随之迁到了长春市。吉林市委开始筹建自己的机关报。据了解,最初叫《快报》,在市委宣传部办公,仅有3个人。运转了大半年,到年11月1日,吉林市委的第一个机关报正式创刊。当时名字叫《吉林市日报》,为4开4版综合性报纸,周7刊;从年3月到年2月期间为对开大报,周7刊。吉林市委机关报正式创刊,报社也开始“成家立业”。第一个家安在了当时的北京路中苏友协的院内(即上世纪80年代的市歌舞团)。
年,报社搬到了当时的吉林市船营区通天街原郊区区委、区*府所在地的大院。年,因事业逐步扩大,原有的办公场所不能满足办报需要,报社又搬到了当时吉林市火车站附近的市袜子厂附近,是一个临街的4层楼房。报社在这里度过了将近20年的时光。
这20年间,报名和报纸本身又发生了变化。年1月,《吉林市日报》第一次更名为《松花江日报》,得到了市委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年3月,由于国家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报纸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由对开4版大报“瘦身”改为4开4版小报,直到年。年5月1日,报纸更名为《江城日报》,很快又改为《东风日报》。这个报名一直使用到年末。年1月,报纸名称恢复为《江城日报》,仍为4开4版小报,周6刊。
改革开放以后,《江城日报》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年,江城日报迎来了第4次乔迁之喜。从吉林站附近搬到了吉林市松江路69号。这次搬家对报社来说意义非同小可,成就了若干个“第一”。
第一次搬进了崭新的家,以往都是住的“二手房”。这次是新建的6层楼房(后来在年又加盖了一层)。
第一次搬到了吉林市自然环境最好的地段,紧紧偎依在母亲河——松花江边。在这儿上班的时光,让老报人回忆起来至今充满了幸福和留恋!
第一次社址与市委、市*府距离近在咫尺。对新闻人来说,采访报道非常方便。
这期间,报纸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年1月~年12月,报纸改为周7刊。年1月,时隔20年后,《江城日报》恢复为对开4版大报,周7刊。到年报纸又扩版为对开8版,周7刊。
年4月,报社经历第5次搬家,从风景如画的松花江边搬到了现在的吉林市解放东路市图书馆对面9层楼高的报业大厦。
也是从这个时候,《江城日报》改为周6刊。一年后,报纸又改为对开12版,周6刊,实现了全彩印刷。
记者施东升编辑曲静谭洪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