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字,5图
阅读预计:5分钟
在很多人印象中,中印两国在古代历史上的交流非常少,甚至以为这是两个由喜马拉雅山脉隔绝开,从而完全独立发展的文明。
在古代的中国史上,最早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从汉朝时候开始,中日、中朝之间的交流就已经比较频繁了,但是印度仿佛很少见诸史料,直到近代。
其实,从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从印度逐渐传入中国,中印之间的交流就已经开始了。
直到今天,洛阳的白马寺依旧钟声不断。
洛阳白马寺
不少研究印度历史的人非常困惑的一点在于,印度人没有记载历史的传统。
相比之下,中国两年多年的封建文化,留下了《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等历史巨著,虽浩如烟海,但也是历史研究者的大幸。
而印度,由于历史上很少统一,甚至不断被异族征服,所以并没有连贯记载的历史,反而很多的历史传统要从中国的史书中去寻找。
明史书影
这次笔者就带领大家看一看《明史》里面有关印度的记载,其中有趣之处,不一而足。
《明史》里面关于印度各国的记载一般都发生在明朝的永乐年间,即—年间,主要是郑和下西洋所经过时记载下来的。
郑和下西洋路线
在《明史·外国列传》中,有记载古里国,古里国在今天印度的旅游胜地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Kozhikode)一带,为古代印度洋海上的交通要塞。
《明史》里面写道:“其国,山多地瘠,有谷无麦。俗甚淳,行者让道,道不拾遗。人分五等,如柯枝,其敬浮屠、凿井灌佛亦如之。”
Kerala如今已经是印度的旅游胜地
民风淳朴,路不拾遗,是当地人给郑和船队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浮屠就是佛教,也是说当时当地的主要宗教还是佛教,并且已经有了人分为五等的阶级制度,类似如今印度的种姓制度。
还写道:“每旦,王及臣民取牛粪调水涂壁及地,又煅为灰抹额及股,谓为敬佛。国中半崇回教,建礼拜寺数十处。”
看来印度人使用牛粪的传统至少已经延续了六百年了。并且,当时的回教,即伊斯兰教,在印度已经占据了几乎一半的份额。
关于古里国的刑罚,《明史》中记录到“刑无鞭笞,轻者断手足,重者罚金珠,尤重者夷族没产。鞫狱不承,则置其手指沸汤中,三日不烂即免罪。免罪者,将领导以鼓乐,送还家,亲戚致贺。”
当地并没有像中国一样的鞭打之刑,犯了轻罪就要断掉手足,刑罚极其严厉。
鞫狱,指的是审讯人犯。如果审讯不出来结果的话,就将这个人的手指放入沸水之中,如果三日之后手指还没有烂就可以免掉这个人的罪过。
明史中记载的另一个国家就是柯枝国,还提到说这个就是古代的盘盘国,在今天印度西南部的科钦Cochin一代,是重要的港口。在永乐六年和永乐十年,郑和两次出使这个国家。
科钦在印度今天的位置
《明史》中记载道:“俗颇淳。筑室,以椰子树为材,取叶为苫以覆屋,风雨皆可蔽。”
可见当地人使用椰子树作为材料建造房子,用叶子盖在房子上面遮风避雨,相当原生态。
《明史》中还记载了当地的种姓制度,书中写道“人分五等:一曰南昆,王族类;二曰回回,三曰哲地,皆富民;四曰革全,皆牙侩;五曰木瓜。木瓜最贫,为人执贱役者。屋高不得过三尺。衣上不得过脐,下不得过膝。途遇南昆、哲地人,辄伏地,俟其过乃起。”
如今我们所知道的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等人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二等人刹帝利,主要是*事和行*贵族;三等人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大多是商人;四等人是首陀罗,主要是印度当地的土著,主要是佣人工匠等;最后一类是贱民,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被整个社会所鄙夷。
而《明史》中记载的阶级制度第一等人是皇家贵族;第二等回回,在中国历史中主要指中亚的波斯和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第三等是当地的富人;第四等牙侩,即我们常说的市侩,商人;最后一类叫做木瓜,称呼很独特。
在当地,木瓜是最贫穷的一类人,做最低贱的工作,所住的房屋不能超过三尺高,上衣不能盖过肚脐,下衣不能超过膝盖。而木瓜遇到前四类人,必须伏在地上,等到他们经过后才能起身。
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过程中,对于印度的造访非常多,而且从未有殖民和征服,一直以来都是和平交往,传播教化。
三百多年后,号称日不落帝国的不列颠人来到了印度,印度的历史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次就先带大家看到这里,中国历史书目浩如烟海,里面未被人注意的有趣历史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发掘吧!下期见。
本文为印度通编辑部原创作品,任何自媒体及个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转载(包括注明出处),免费平台欲获得转载许可必须获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台授权。任何将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业推广或者宣传的行径均为严重的侵权违法行为,均按侵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热文索引了解印度印度生活
印度宗教奇闻轶事
宝莱坞电影
文学摄影旅行攻略
商业观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