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改变了原始部落禅让制的“公天下”,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年世袭制的先河。二十四史中记载,禹去世时,将帝位传给了益,三年服丧期结束后,益选择了将帝位让给禹的儿子,自己避居在箕山南面。益辅佐禹的时间不长,没有取得天下的信任,而禹的儿子启能力尚能让诸侯认可,故没有像前两次一样出现诸侯不拜天子的情况,诸侯纷纷朝拜启,并向之臣服,感叹道:“启是我们君主禹帝的儿子啊。”于是启登上天子位,这就是夏后帝启。不管禹是否直接传位给启,但不可否认的是,启做了国王,选举制被世袭制所代替,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国家、*权、土地、人民,都成了一家一姓的私有物,人们就把这一历史事件看作中国从原始社会转变成阶级社会的标志。在诸侯的臣服朝拜下,启登上王位成为夏朝第二任王,称夏后启(后就是王),对于这场变化,当然也是有部落不服气的,但他们眼看着夏后启的势力日渐壮大,连声望赫赫的伯益都不敢招惹于他,也就只好将气憋在心里。而偏偏有一个部落不肯忍气吞声,要跟这个变更老传统禅让制的夏启斗一斗,它就是有扈氏,其封地在今陕西户县一带。这个有扈氏,在启登上王位时拒不朝贺,这大大伤害了夏后启的尊严。夏后启便将各部落组织成六*,亲自统帅六*前去讨伐有扈氏。灭掉有扈氏,夏后启也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从此再无人敢给他惹麻烦了。夏后启见自己的王位稳固后,就学着父亲禹的样子,在钧台大会诸侯。这时夏朝的都城已从阳城迁到了阳翟(今河南禹县),这钧台就是夏后启在都城郊外建造的一个高台。过去,大禹亲自到涂山、苗山与诸侯相会,还多少保留了过去诸侯集会形式上的平等,可是这次钧台大会就成了诸侯千里迢迢跑来朝见夏王。平定有扈氏,以及召开两次朝见大会,让夏后启觉得自己的“家天下”稳如磐石,便更加肆无忌惮地淫乐不休。父亲享乐,儿子们也不甘落后,上行下效,一片淫乐之景。启年老时,五个儿子都想争斗继承权,其中小儿子武观闹得最凶,被放逐到了河西。放逐后的武观仍不甘心,在河西发动叛乱,被启派兵平定。启在位九年,把夏王朝搞得危机四伏,自己便归天了。夏后启逝世后,他的大儿子太康帝即位。太康帝喜好游猎而没有节制,整日游玩田猎。时间一长,已不满足于都城附近打猎游玩,于是跨过洛水以南,而且越走越远,百日未曾返回都城。当时有穷国的君主后羿趁此良机把自己的部落迁到穷石(今河南境内洛阳附近),利用民众对太康的不满,夺取了太康的*权,侵占了都城,不让太康回国,并将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赶到洛河边,至此,太康失国。太康失国后,只能暂住洛水南岸,然后派人向各方诸侯求救,然各诸侯早对太康不满,故无一人响应,太康无奈,只能向东流落至阳夏,建城居住,传说就是现在的太康县。十年后,太康病死。太康帝逝世后,弟弟仲康即位,这就是仲康帝。仲康帝在位时,主管四时的羲氏、和氏沉湎酒色,废时乱日,胤奉命前往征讨,作《胤征》。公元前年,仲康死,其子相即位。约公元前年,后羿赶走相,夺取王位,号称“帝羿”,史称“后羿代夏”。相被赶跑后,逃到同姓斟灌氏那里,依靠斟灌氏和斟寻氏的力量,避居起来。羿掌权后,并未吸取太康的教训,当时,国内矛盾重重,统治极不稳固,他却不修民事。且羿善射,经常外出田猎,很久不归。他任用亲信东夷族伯明氏的寒浞代他治理国事,但寒浞对其怀有异心,私自培植*羽,趁羿外出田猎将其杀死。寒浞霸占了后羿的妻子和全部财产,掌握了大权。寒浞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浇,封地在过(今山东省境内),一个叫戈,封地在戈(今河南省境内)。这时,相还避居在外,寒浞认为对其*权有很大威胁,为免除后患,派其子浇灭掉了斟灌氏和斟寻氏,杀死了相。相的妻子后缗是有仍氏之女,这时已经怀孕,紧急之下从小洞逃跑,逃至母家有仍氏处,生子少康。
编辑:杜鹃
怪怪网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