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方言众多,在我们公认的八大方言区外,每个方言之下还有若干小方言。
有人不禁要问:欧洲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中国的方言总数比欧洲地区各个国家的语言加起来还要多,每种方言之间的差别比欧洲国家的语言也要更大。但为何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为许多小国家呢?
很简单,中国有诸多方言,但却有统一的汉字!
汉字使我们沟通起来毫不费劲,每个地方的人都认同“中国人”这一共同身份,使得统一就成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加上在晚清之前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在东亚一直处于强势主导地位,汉字还伴随着我们的璀璨文化,被周边各国使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纷纷把汉字作为官方通用文字。
01日韩的去中国化然而,文化与国运息息相关,到了晚清,老大一个帝国被西方列强按在地上疯狂摩擦,汉文化跟着受到极大鄙夷。
甚至有的日本人说华夏文化是衰老的、行将灭亡的文化。
日本在年中法战争清朝失败后,就已经开始兴起去中国化的浪潮,倡导使用日本本土的平假名、片假名。特别在甲午战争日本狂胜后,日本国内废除汉字的主张更是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
日本的语言学家主张要言文一致,就是说用平假名片假名表达口头日语,*治家更是主张“国语是日本帝国的屏障”。
此后,日本去汉字化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一个曾经脱胎于华夏文化的晚生文化,日本文明至今仍然摆脱不了汉字的强大制约,日语里目前的倾向是,动词和名词目前仍然是汉字常客。
即使很多不认识日文的国人,看日本的报纸新闻,仍能读取很多有效信息。
韩国文字也有自己的“假名”:谚文。公元年,朝鲜世宗大王下令创造专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此称为“训名正音”,即谚文。
但当时,汉字依旧是上层阶层的专用文字,为知识分子与普通人的界线。
同样是在甲午战争后,韩国*府宣布实行“甲午更张”,宣布官方用语主用谚文。
二战结束后,朝、韩两国虽然使用谚文成为主流,但汉字的影响实在太深远,年,韩国时任总统金大中又宣布实行“汉韩并用”*策,公民身份证都可以用汉字登记。
相比韩日两国,越南弃用汉字的进程更为彻底。越南在被法国殖民统治以前,把儒教列为国教,官方语言同样是汉字,大约中国唐代以后越南还出现过一种喃字,不过没有占据主要地位。
19世纪法国殖民统治越南,结合越南语的特点,发明了一种用拉丁文书写的越南语,后来便一直成为越南通用文字,汉字彻底退出越南社会。
02他为何要创造四千多个“伪汉字”?其实不管自创文字也好、用拉丁文表述也好,日韩越等国,骨子里并没有真正摆脱汉字的影响。
网上曾经有个教韩语的小视频,列举过许多韩语中发音和中文几乎一样的。
比如“韩国”,韩文音标就是han-kook。看过《南山的部长们》的小伙伴估计也会发现,里面叫“金部长”,就是读“kin-bu-chang”。
日本虽说发音和汉字大相径庭,不过很多专有名词,还必须用汉字,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日本天皇的新年号:令和。
中国人去日本旅游,到大街上也不用怕,很多路标指示信息都有汉字,估计猜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因为很多日本专有地名,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越南号称改革文字最彻底,可是一看越南人的汉译名字就明白了,胡志明、农得孟……
越南语的字根和汉字居然还有这么直接的对应关系,好吧,我们笑而不语。
汉字之所以这么顽强,在于这套文字系统的自适应能力、表义能力以及创新再造能力实在太强大了,人类发明语言不就是为了好用吗?放着汉字这种虽然难学但一上手就成表义狂魔的文字体系,有什么理由拒绝它呢?
所以中国人几千年了,仍然在沿用汉字。并且随着时代变迁,还逐渐发展出了新的花样。
比如上世纪80年代,艺术家徐冰创造了四千个“新汉字”,这些字乍一看似曾相识,仔细看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因为这些字是用《康熙字典》里的偏旁部首,毫无规律地重新拼接的。
这四千多个汉字,采用活字印刷的方式按宋版书制作成册和几十米的长卷,命名为《析世鉴》,后来由于观众的强烈建议,改名为《天书》。
但是,不同于北宋时西夏国用汉字重组再创的西夏文,那些文字能解读出来,有真实含义,而徐冰的“天书”,包括徐冰本人在内的任何人,都无法从中读出任何内容来。
那么,徐冰制造这些字,是为了什么呢?
03为什么中国汉字这么强大?有形更有意徐冰曾经提到过,他认为汉字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如书法中的“藏锋”,就是中国人的含蓄;汉字的方正,也体现着国人的思维相对单一死板,他在通过对汉字的剖析,来自我分析、甚至分析整个民族。
书法里的每个汉字,起承转合间都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比如,笔笔相生,每一笔都是根据前一笔的位置定的,最后一笔往往是关键,牵连着全字的缺陷与平衡,有扭转乾坤之作用。
这正如中国人讲“化险为夷”“起死回生”,善于把握不断变化的既有条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最后一笔定乾坤。
徐冰创造的四千字的“天书”,其实也包含着对世情的思考和探索。
《天书》创作于年至年,那个时代,正逢改革开放为中国打开认知之窗,国人的思想全面启蒙,既对西方文化重新燃起了渴望,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些批判和反思。
徐冰创作这样一幅无人能识却又似曾相识的古怪艺术品,其实就是对社会思潮的直接反映。
许多人看到汉字的第一反映是,这个字代表了什么意思,这是中国人几千来的本能反应。
可是徐冰的天书有意打破了这种思维惯性,用随意组合的偏旁部首,搅乱人们的固有认知。
有道是,不破不立。当你过于看重一种东西的实用功能,可能就忽视了这种东西本身包含的无限丰富的含义。而只有打破了惯性,才可能真正建立更加全面的认识。
天书的目的,或许就在于此,就是唤起大家对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
然而,徐冰的看法未必就是真理,汉字的方正,还能说明中国人做人做事讲究堂堂正正,这恰好也说明了汉字的表义是无限丰富的。
汉字还富有美感——比如书法。
它还伴随着争议——比如汉字简繁变化的历史,有人说提高了识字人数,有人却说把汉字最宝贵的东西给弄丢了。
时至今日,汉字仍然在不断发展变化,舶来词层出不穷,词义不断扩充。
这些都跟徐冰《天书》以及繁简字一样,存在着讨论空间。
您认为,这些行为是真正懂汉字呢?还是哗众取宠?
更多精彩内容,戳下面▼朝代:秦朝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闲谈:苏轼
吕雉
韩信
猪毛
慕容复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开启探秘之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