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韩国废除汉字造的孽,却要用后辈看不懂历史
TUhjnbcbe - 2021/1/23 5:40:00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历经数十年战火的中原满目疮痍。本着攘外必先安内、休养生息的原则,朱元璋尚未收复一众周边属地的打算。待到年,天下安定生产恢复,此时的大明完全有能力扩张版图,朱元璋决定收复东北属地,却遭到高丽国王的拒绝,甚至还准备派出大将李成桂进攻明朝辽东。

掌握兵权的李成桂深知明朝强盛,与其征战无异于螳臂当车,思量许久后拒绝出兵,待到时机成熟后,李成桂于年发动兵变推翻亲元的高丽国王,尽数归还明朝属地,并谴使向明称臣。李成桂诚意十足,令朱元璋深感欣慰,亲自赐名朝鲜,并将其列为永不征伐之国。

李氏朝鲜绵延五百余年,期间多次受到中原王朝庇护才免遭灭国,长期作为藩属国的朝鲜被深深笼罩在汉文化圈内部,视中国为世界的中心,长期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囊括文化习俗及方方面面。

而汉字的传入,可谓是极大促进了朝鲜半岛的文明进程,虽然史学界对汉字传入朝鲜的时间尚未下定论,但其影响力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尽管汉字在朝鲜半岛进行了多次修改,但其根本仍属于汉字的基本框架内,而能否熟练使用汉字,也正是李氏朝鲜判断知识分子与普通人的重要条件之一,而谚文只有地位低下的底层民众使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19世纪末期与清王朝爆发了甲午海战,而日本获得了此战胜利,确立了东亚的主导权。孤悬海外的日本十分觊觎清王朝,而连接大陆的朝鲜正是最佳的侵略对象。年日本打败竞争对手沙俄后,确立了自身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于年正式占领朝鲜。日本统治时期,朝鲜谚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但并不属于官方文字。

年日本投降,朝鲜光复后受幕强因素影响,由于当时西方欧美国家的强势,朝鲜一时间“汉字无用论”、“中国落后论”盛行,甚至脱亚入欧的呼声不绝于耳,而汉字便是首当其冲被排斥的对象,甚至成立汉字废止会专门研究此事。

年12月,韩国决定在课本中全面使用韩文,特殊情况可以在括号内备注汉字。受民族独立思潮的影响,谚文(韩文)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民众对其学习热情普遍上升。

年还颁布了《谚文专用法》,作为废除汉字的法律依据。法律全文如下:“大韩民国的公文必需使用谚文书写。然而,在过渡期间,可以在谚文后方以括号形式插入汉字”。但公文的定义、过渡期间的定义、施行细则、违反者的罚则皆没有明确规定。法律学家认为此法仅是一项宣示而非法律。

但由于谚文自身的缺陷性,加之《谚文专用法》并未涉及处罚奖惩,也就是说就算使用汉字也没有任何风险,加之李承晚时期倡导一定程度使用汉字,甚至在小学教育中加入汉字学习,因此汉字在韩国依旧被大范围使用。

真正使谚文在韩国推行、并动摇汉字地位的,则是李承晚的继任者——朴正熙。与李承晚不同,朴正熙十分排斥汉字,上台后便废止了关于汉字的任何考试,不论是升学还是用人招聘,同时大规模推行谚文,并禁止汉字进入课堂。

甚至朴正熙准备禁止任何出版书籍使用汉字,但此举遭到了强烈反对,以南广佑为首的一众学者反应尤其强烈,最终只能不了了之,但随着废除汉字运动的进行,平壤、汉城等地名,甚至人名都被纳入其范畴,尽管在60年代曾短暂恢复汉字的使用,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年,朴正熙宣布《汉字废止宣言》后完全终止了汉字教育,却在反对派、以及强烈的舆论反对压力下,不得不在年中止了废除宣言,加之小学完全中止汉字教育,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汉字的门槛,虽然汉字重新进入中高等学校课堂,却并非必修科目,与考试成绩毫无关系,致使学生完全没有学习汉字的必要;倘若小学老师私自教授学生汉字,将因不配合教育*策而被处罚,甚至免职。

随着谚文专用的不断推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第一批基本未接受汉字教育的“谚文时代”步入社会,与此同时报刊、书籍当中的汉字比例不断减小,最直观的便是报刊时间由汉字转为谚文;为迎合市场与倡议,各个出版物不得不降低汉字使用率,坚持使用汉字保证准确率的书籍则面临无人问津,甚至无法出版的局面。

尽管韩国并未直接全面禁用汉字,但采用的“温水煮青蛙”策略却十分奏效;随着汉谚共用派领袖南广佑的去世,谚文专用派愈发占据上风。

表面上谚文推行十分成功,但背后的隐患却即将显现,在日常生活以及学术资料的查阅中,“谚文世代”发现自己对汉字一无所知,甚至连博物馆中的书法、古籍都十分陌生,只能凭借谚文翻译来参观。

但谚文自身的缺现性却导致很多表述不准确,汉字占比极大的朝鲜语单词当中,若是全部改用谚文,想要毫无偏差的理解实在过于困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恢复使用汉字的呼声不断增大,年韩国总统金大中又发表《汉字复活宣言》,规定重要交通标志极特定场合中必须使用汉字,以保证其准确性。

例如个人简历中韩语名字的下方必须要写上汉字名、登记结婚时候也要写上汉字名、结婚礼堂的花圈上“祝福语”、以及葬礼灵堂门口会挂“谨吊”字样都由汉语书写,包括韩国民众的身份证,所有人都必须有汉字名。

汉字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实在太深刻了,尽管韩文专用派上一直想废除汉字,但实际却根本无法完全抹除。但谚文专用的推行,确实使得汉字失业率大大降低。

以报纸为例上世纪60年代能到达77%,70年代为41%,80年代为15%,90年代为6%,年则不到1%,可见下滑幅度非常大,但很多严肃或正式场合,汉字的使用依旧普遍,加之种花家的不断崛起,如今很多韩国人又倡议“拾起汉字”,细想起来真是件颇为有趣的事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韩国废除汉字造的孽,却要用后辈看不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