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市是革命老区,是著名的红都和将*县。回眸子长红色革命的一幕幕画卷,历数子长红色革命史上的一座座丰碑,品味着子长红色革命过程中的一篇篇佳作,一种为子长红色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杰出贡献而自豪的挚情油然而生,尤其是其中所凝聚和彰显的红色文化更是令人赞叹和敬畏。随着日月推移,子长红色文化越来越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子长就出现一批声讨封建专制、呼唤民主共和的革命志士,尤以教育家侯锡康先生为代表。侯锡康(——),字藩卿,子长瓦窑堡人。光绪三十四年(年)入西安法*学堂攻读法学,宣统三年(年)返里,宣传民主*治,研究安定县兴革事项。县议会成立后,任副议长。民国二年(年),参与安定县农民抗盐税斗争,在官府镇压下,事败,愤然离职。他一生育人无数,先后送谢子长、史唯然、李景膺、惠泽仁、李赤然、董学源、吴岱峰、刘昌汉、杨成森、郝玉堂、杨彩彬等弟子到陕北榆林中学、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及北平的院校学习深造,他们把一些革命刊物《秦钟》《共进》《陕北青年》等带回子长宣传,为陕北红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到大革命时期,最富战斗性的杂志要数《中国青年》《向导》《西安评论》《秦钟》《共进》《陕北青年》等杂志。民国十四年(年),侯锡康在瓦窑堡创办“平民学校”,亲任董事及校长,他经常和大教育家陶行知书信往来,讨论教育之道,宣传革命文化。年11月,*中央进驻瓦窑堡后,教育部长徐特立指示办列宁小学,侯锡康很快筹建好并开学上课,徐特立表扬他办得好。此后,红色文化蓬勃发展。
西北革命根据地及陕北红*的创始人谢子长,于年在子长建立了*支部,这是共产*在陕北最早建立的*组织。谢子长在支部订有《中国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积极学习宣传马列主义。谢子长当时任国民**十二连连长,他经常组织士兵学唱《国际歌》、《国民革命歌》、《少年先锋队歌》等革命歌曲,积极发展壮大*组织。年2月,他主持召开安定县地方行*会议并形成《安定县地方行*会议决议案》,还领导制订了《农民协会章程》,积极发展农民协会,大力打击地主豪绅,推动农民运动深入开展,群众亲切地称之为“谢青天”。年10月12日,在谢子长等的领导下,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清涧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在西北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此后,谢子长极力组建陕北红*,陕北革命根据地最终成为中央红*长征的落脚点。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年5月1日,经陕甘宁边区*府批准,安定县改为子长县,沿用至今。年2月初,谢子长和刘志丹领导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在子长周家硷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事委员会,统一了陕北和陕甘边两个苏区的*治*事领导。会后,红*粉碎了国民*反动派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扩大开辟了苏区。谢子长为子长红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蔡子伟任西北工委宣传部长后,组织文艺人员于年2月成立了列宁剧团。杨醉乡团长陆续编写了《老谢是总指挥》《拥护刘志丹》《红*打延长》《打南沟岔》等歌曲,带领演员经常演出活报剧《今日农民》《一·二八抗战》《穷人的出路》三本戏,推动了子长红色文化的发展。
陕北红*的由弱到强,发展壮大,使安定县(今子长市)成为陕北红色根据地的中心,乃至西北革命的中心,为迎接*中央落脚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这决非偶然。安定县第一个农民协会的建立、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权的建立,都是西北革命的曙光。年11月7日,*中央进驻子长的瓦窑堡后,为历史悠久的子长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红色文化更加风靡,子长文化实现了新的裂变与升华。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学校、识字班、扫盲班如雨后春笋般地办了起来,总共办了约所小学,一所师范学校,一所农业学校,一所纺织学校,一所工会学校,一所医科学校,一所工程学校,一所*校。同时办起了红*大学(到延安后改名为抗日**大学),骑兵学校,步兵学校。报纸杂志有《红色中华》《*的工作》《战士报》《斗争》等。把陕北的列宁剧团和中央的红*剧社合并成立了工农剧社,年1月,又改名为人民抗日剧社。人民剧社的演员演唱的歌曲有《长征胜利歌》《送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翻身道情》和《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等,朗诵的诗歌有《亡国恨》《侵略》等,歌舞表演有《齐心合力打老蒋》《统一战线舞》《人民翻身把权掌》等。*中央发布了《抗日救国宣言》,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瓦窑堡会议(中央*治局扩大会议),总结了我*遵义会议以来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毛主席在瓦窑堡期间,写了《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还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林伯渠著有《初抵吴起镇》诗,谢觉哉著有《追赋》诗。年2月毛主席率红*东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取得胜利。那时,瓦窑堡成为中国革命的*治、经济、*事、文化中心,即我*继瑞金之后的红色首都。在这样一个高端的、全新的红色文化氛围中,子长人民的革命积极性和斗志空前高涨。正是这样,在当时有5万人口的穷县,才能够为中央机关和红*提供了足够的生活保障。这种付出是无私的、艰辛的,没有坚强的信念和精神为支撑是不可思议的。这也是子长的先辈和后人们引以光荣自豪的精神财富。
子长唢呐是古老的汉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红色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进驻瓦窑堡那天,雪后的瓦窑堡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约在中午,张闻天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机关来到瓦窑堡。瓦窑堡人民箪食壶浆、抬着猪羊,热烈欢迎中央红*。民间唢呐手头包白羊肚手巾走在红*队伍的最前头,两位胡须花白的老汉鼓着腮帮吹上手,闪亮的唢呐铜碗一会儿高高扬起,一会儿直直的朝着前方。一群吹下手的年轻后生更是生龙活虎,吹奏的十分卖力。一曲接着一曲,在唢呐的木杆中流淌,在唢呐的铜碗里迸发,在山峦间回响,在人群中激荡。进瓦窑堡南门时,唢呐手们迈着缓慢的脚步,反复吹奏《将*令》《拜鼓令》《催鼓令》和《得胜回营》的曲牌,令人荡气回肠。唢呐手后边,是少共中央一群十五六岁的娃娃队伍。他们在儿童团书记赖大超、秘书长胡耀邦的带领下,唱着歌,迈着整齐的步伐。此外,子长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子长的煎饼凉粉等小吃,让饥饿的红*战士吃得满头大汗,交相称赞。因为红*的原因,子长饮食文化在红色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都是子长红色文化的辉煌!
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这块土地上先后有多子长儿女为国捐躯,有共和国的九位将*,有老红*名,省*级干部32名,地师级干部多名,县团级干部多名,红色的先进文化的力量成就了子长的一代精英。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共有代表名,其中子长籍代表就有12名。他们是:强晓初、李子厚、李赤然、李景膺、阎红彦、贺晋年、吴岱峰、惠枫林、杨和亭、高维嵩、魏怀礼、史秀芸(女)、董学源。他们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都在各条战线上践行了子长人对*的事业的忠诚与担当。子长人民为革命前仆后继,大义凛然。每个村庄都有各个革命时期的烈属、*属和伤残*人。谢子长家族及亲属就有十几人为革命牺牲。这就是子长人民对国家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铸造了永不消逝的子长*。
在子长,陕北民歌和信天游中反映红色革命的歌曲至今传唱,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老谢是总指挥》《拥护刘志丹》《打寺儿畔》《打南沟岔》等。几十年来,子长红色文化事业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继往开来繁荣文化事业。如今有各种文艺协会和刊物,刊物有《瓦窑堡》《子长文艺》等,个人出版反映子长风土人情的专著﹑散文集和诗歌集几十册,如王志厚老师出版有《红都瓦窑堡》《谢子长传》,强铁牛老师出版有《*中央在瓦窑堡》,王巨才老师出版有散文集《退忧室散记》,阎安老师出版有诗歌集《整理石头》,李炳智老师出版有诗歌集《大风起兮》等等。新一代的子长人秉承先烈遗志,正以昂扬进取的精神谱写子长红色文化的新篇章,一定会使灿烂的子长红色文化光大弘扬,为子长红色文化增光添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子长红色文化永放光芒!
作???者:秦汉
通讯???????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