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四*纪念馆建馆30周年。馆内有一张年1月24日的《江淮日报》,它是新四*重建*部的见证者,也是一位普通妇女信守承诺的证明。
馆藏的这张《江淮日报》。
珍贵文物记录历史
在新四*纪念馆,珍藏着这么一张颜色已经泛*、边角烧损的报纸,30年来,接受无数人的观摩与缅怀。据馆方介绍,它大概是这世界上,唯一留存的年1月24日的《江淮日报》。
虽然报纸已经残缺,但头条位置标题为《新四*重建*部陈代*长发表就职通电》的新闻,十分醒目。新四*纪念馆文史部主任周振华介绍,《江淮日报》是当年中原局机关报,年12月2日在盐城创刊。这是华中根据地的第一张*报,当时化名胡服的刘少奇题写了该报的报名并兼任报社社长。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决定在盐城重建*部,由陈毅代*长。这张年1月24日的《江淮日报》便刊登了陈毅的就职通电,背面还有著名画家鲁莽所作的陈毅头像。
“这张报纸让我们确定了新四*重建*部的准确时间。”周振华说,这张《江淮日报》可能是全国孤本,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
新四*干部委托藏报
这张珍贵的报纸,是由市民杨汉祥无偿捐赠给新四*纪念馆的。10月5日,盐城晚报记者拜访了78岁的杨汉祥,听他讲述文物的来历和捐赠的始末。
年冬天,为了躲避敌人“扫荡”,杨汉祥的母亲邱铭玉抱着两岁的杨汉祥,在老家大冈镇西芦苇荡地区躲了十多天,听说*子撤了,才冒着雪花往家赶。好不容易走到镇外,邱铭玉发现唯一可以过河进镇回家的小木桥被拆除了。“当时母亲急得团团转,坐在河边抱着我哭了,这时镇边巡逻的两位新四*战士走了过来,隔河喊话,然后毫不犹豫地跳入了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背着我和母亲过了河。”杨汉祥说,邱铭玉记住了两个战士是新四*,来自陈毅的部队。
不久后,小镇进驻了一支新四*部队,邱铭玉家住进了8位战士,她腾出家中最好的两张床,又找来干净的稻草和多余的被胎,为战士们打好地铺。十多天后,因有紧急*情,这批新四*连夜北撤,临行之际,有位佩手枪的同志将一捆扎好的报纸交给邱铭玉,并嘱托:“这捆报纸比较重,带走很不方便,就暂时留在你家,请代为保管,日后我们会来取。”在当时的环境下,要保管这批报纸是件十分危险的事情,若是被日伪*查出,后果不堪设想。“但母亲一看到一张报纸上印着个头像,就认出是陈毅,毫不犹豫接受了委托。”杨汉祥说,谁知这一保管就是40多年。
守承诺火中救下报纸
后来,由于特殊的*治环境,某天杨汉祥的父亲将家里的报刊都扔入了灶台锅膛烧毁。一旁的邱铭玉突然见到了新四*托付给她的那一捆报纸,她不由得把余下的一半报纸偷偷从火中抢了出来,其中就有这张《江淮日报》,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报纸上烧焦痕迹的来历。
抢救回来的报纸被邱铭玉快速塞进一个坏热水瓶中。“母亲一直没有告诉别人,直到年秋,我回家探亲,母亲从床底下摸出一只满是灰尘的花瓶,瓶口还用塑料布封住。”杨汉祥说,原来热水瓶废弃后,邱铭玉一直将那些报纸藏在花瓶里。
年开始,新四*纪念馆组织筹建工作,派人四处征集文献文物。“我得知了这个消息,就将这些新四*留下的文献和父亲收集的一些报刊,一共28件文物捐给了新四*纪念馆。”杨汉祥说,纪念馆建成后,他骑着自行车带着母亲去看过一次,“母亲站在展柜前,看着她救下的文物被展出,笑了。”
盐城晚报记者 王艺蓉 文/图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