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汉语史学报115辑总目录
TUhjnbcbe - 2021/1/8 22:58:00
北京根治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汉语史学报》(1-15辑)总目录

张尧编目真大成校订

第一辑

作者

文章

页码

姜亮夫

隋唐宋韵书体式变迁考

1

*笑山

方块壮字的声旁和汉语中古韵母

22

许建平

《日藏宋本庄子音义》校证

47

刘晓南

朱熹与宋代方音

57

蒋礼鸿

中国俗文字学研究导言

68

张涌泉

二十世纪的唐代文字研究

84

吴福祥

《朱子语类辑略》中带“得”的组合式述补结构

99

郭在贻

唐代白话诗释词

吴金华

《三国志》语词琐记

汪维辉

《周氏冥通记》词汇研究

方一新

《高僧传》词语考释

江蓝生

《游仙窟》漫笔

*征

《变文字义待质录》考辨

董志翘

《太平广记》词语辑释

王锳

再谈《汉语大词典》释义和引证的一些问题

朱庆之

佛经翻译中的仿译及其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王云路

中古常用词研究漫谈

何华珍等

敦煌本《励忠节钞》王校补正

第二辑

*征

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要论

1

许建平

碑志释词

12

刘广和

中古音分期问题

20

张渭毅

中古音分期综述

27

储泰松

“毗岚”的流变及其相关问题

38

张洁

论《切韵》时代轻、重唇音的分化

43

杨*

“义同换读”的产生与消亡

49

柳士镇

试论中古语法的历史地位

54

王邦维

汉语中“语法”一名最早的出处

62

胡敕瑞

“尔许”溯源——兼论“是所”“尔所”“如所”“如许”等指别代词

65

杨荣祥

古汉语中“杀”的语义特征和功能特征

75

朱冠明

中古译经中的“持”字处置式

83

张美兰

简论《逆臣录》在明代词汇研究中的价值

89

*锦君

二程语录中的人称代词“某”和“贤”

王明华

《金瓶梅词话》中的可能补语

刘晓红

如何判定中古汉语的同义组

池昌海、杨云

《史记》中“死”义词语群的构成与分布特征描写

齐冲

汉语音译佛经词汇中省音现象的分析

徐时仪、梁晓虹、陈五云

佛经音义中有关织物的词语——佛经音义外来词研究之一

李维琦

《佛经释词》再续

吴金华

《三国志》语词辨疑

刘百顺

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考释

李建国

中古社会和训诂学的发展

华学诚

论《通俗文》的方俗语词研究

颜洽茂

《大正新修大藏经》平议二题

冯瑞生

汉后隋前有此家——龚自珍的“中古”情结

俞理明

“娘”字小考

苏杰

《三国志》语词札记

第三辑

傅杰

姜亮夫先生传略

1

方一新

蒋礼鸿先生传略

6

张涌泉

郭在贻先生传略

14

许嘉璐等

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先生纪念会致辞

18

唐作藩

重读《中国声韵学》——纪念姜亮夫先生百年诞辰

32

柴剑虹

普及敦煌文化的开创之作——重新认识《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的历史价值

35

王锳

《昭通方言疏证》与近代词语考释

40

陈国灿

敦煌藏经洞魏晋写经系年订补——纪念姜亮夫先生编撰《莫高窟年表》六十年

45

祝鸿杰

扶植后学金针度人——追忆蒋礼鸿先生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

53

刘晓红

蒋礼鸿学术思想刍议

57

任继昉

断港绝航重开津逮——评新编诸子集成本《商君书锥指》

65

姚永铭

姚刊三韵本不尽可依——读《类篇考索》札记

69

李建国

郭在贻先生与训诂学

73

王云路

难以忘却的思念——忆我的导师郭在贻先生

79

李圃

正本清源说异体

82

吴振武

战国文字中一种值得注意的构形方式

92

*金贵

评《说文段注》的“辨通别”

94

周志锋

说简化符号“リ”

赵振铎

《集韵》的内部结构

丁锋

窥基《法华音训》原型考

朱晓农

颚近音的日化官话中尚未结束的[ju(?)]→[(?)uη]音变

宫田一郎

日本的中日词典之现状与课题

陈东辉

《经籍籑诂》与汉语辞书编纂

汪维辉

上博楚简《孔子诗论》释读管窥

赵逵夫

汉晋赋管窥

俞忠鑫

公元干支纪法互算

王魁伟

伪书文献语料价值述略

苏宝荣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谈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徐文堪

狄庸教授与佛教语文学研究

钱宗武

《尚书》联绵词的类型兼论联绵词的构词理据

石毓智

中古时期名词重迭式的发展及其影响

李崇兴

《元典章·刑部》中的动补结构

张惠英

从“祖、妣”说起

竺家宁

慧琳《一切经音义》特殊词语研究

蒋冀聘

《长阿含经》校读记

李*

“文义赏会”释义

孙力平

试论汉语古典诗句的多义性——从“明月别枝惊鹊”谈起

藤田益子

关于《儿女英雄传》的钞本——从词汇方面的考察

祝鸿熹

成语教学与训诂学

郑阿财

敦煌疑伪经与灵验记关系之考察

邓文宽

敦煌历日与战国秦汉《日书》的文化关联

许建平

《俄藏敦煌文献》儒家经典类写本的定名与缀合——以第11—17册未定名残片为重点

关长龙

敦煌本梦书杂识

荒见泰史

敦煌的故事纲要本

*征

《破魔变》残卷考证

王继如

敦煌变文研究尚有可为

郝春文

《敦煌写本社邑文书辑校》补遗(四)

府宪展

俄藏敦煌文献的编纂出版

李并成

敦煌文献与西北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杨富学

从出土文献看汉语对回鹘语的影响

*耀堃、*海卓

道骞与《楚辞音》残卷的作者新考

朱凤玉

敦煌本《碎金》与宋、明俗用杂字之比较

江学旺

《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校录指瑕

赵和平

试论浙江敦煌学研究的特色

姚永铭

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教授纪念会暨汉语史、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第四辑

入矢义高(艾乃钧译)

中国口语史的构想

1

曹广顺

重叠与归一——汉语语法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8

吴福祥

也谈持续体标记“着”的来源

17

遇笑容

汉语语法史中的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

27

俞理明

从东汉文献看汉代句末否定词的词性

35

蒋冀骋、龙国富

汉译佛经中表疑问的语气词“那”

42

赵长才

“打头破”类隔开式动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54

王绍新

隋唐五代的一组称人名量词

61

孙菊芬

“毕竟”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研究

76

张谊生

近代汉语强化否定的“白”“再”“更”“通”——兼论主观化在汉语副词再虚化中的作用

83

陈秀兰

准时态助词“起束”源流研究

97

简启贤

《切韵》齐韵系字在晋代音注中的表现

郑贤章

《龙龛手镜》所引《经音义》、《音义》考

胡敕瑞

《道行般若经》与其汉文异译的互校

张标

俗字考辨

温昌衍、温美姬

中古汉语词的客家方言例证

武建宇

敦煌变文校读札记

史光辉

常用词“矢、箭”的历时替换考

曾昭聪

《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

方一新

从中古词汇的特点看汉语史的分期

周志锋

吴方言与明清白话著作语言研究刍议

王魁伟

关于《晋书》的语料年代

阚绪良

《世说新语辞典》札记

徐时仪

读《汉语方言学史研究》

丛缘

俗语言研究领域的一朵奇葩——读《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项楚卷》有感

第五辑

蒋绍愚

关于汉语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1

吴福祥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检讨与反思

13

刘丹青

从所谓“补语”谈古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参照系

37

孙朝奋、彭睿

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界面来看汉语句子融合和动词虚化

50

徐丹

上古汉语后期否定词“无”代替“亡”

64

魏培泉

中古汉语使成式中心语辨识法之探讨

73

洪波、谷峰

唐宋时期“取”的两种虚词用法的再探讨

91

刘子瑜

汉语选择问句历史发展研究述评

99

梁银峰

论汉语趋向补语产生的句法动因——从东汉魏晋南北朝出现的三种句法格式谈起

唐贤清

从副词“尽行”看汉语语法化的句法制约性

麦耘

汉语历史音单韵研究中的一些方法问题

平田昌司

《事林广记》音谱类〈辨字差殊〉条试释

孙景涛

形态构词与古音研究

丁锋

日汉对音汉语音韵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陈忠敏

有关历史层次分析法的几个问题

张渭毅

再论《集韵》的洪细

姚永铭

应该大力提倡单字音史的研究

李宗江

21世纪汉语史学者的学术追求

胡敕瑞

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

史光辉

从语言角度判定《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

董秀芳

语义演变的规律性及语义演变中保留义素的选择

汪少华

“靽”“纷”考辨—考古与训诂双重视野中的名物考证

郑贤章、罗晓林

《龙龛手镜》与大型字典的完善

黑维强

元明清白话词语方言考

第六辑

张永言

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修订稿)

1

洪成玉

《释名》评述

19

佐藤进

《方言疏证》及《重校方言》所引曹毅之本考

27

辛嶋静志

《撰集百缘经》的译出年代考证——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简介

49

陈东辉

从《揅经室集》看阮元的治学方法——以训诂学为中心

53

遇笑容

梵汉对勘与中古译经语法研究

61

姚振武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一点思考

68

松江崇

上古中期禅母系疑问代词系统中句法分布的互补现象

71

赵长才

《庄子》的程度副词系统

90

何亮

中古汉语约量时段的表达

朱冠明

情态动词“该”的来源——附论“可能”

刘镇发

《切韵》的音值再探

丁锋

慧琳改订玄应反切反映的唐代长安声调状况

杨*

应永本《韵镜》的旁注字研究

吴波

《博雅音》的音系性质问题

陈宁

也谈“颚化音的日化”

陈忠敏

论吴语衢州片方言齐韵的今韵母读音层次——兼论语音层次对应的原则

杨琳

枢之本义考

范常喜

“卵”和“蛋”的历史替换

周志锋

明清小说方言俗语词札记

陈灿

《汉语大字典》引《周易》单音词指瑕

曹德和

詈辞演变与雅化倾向——从“鸟”等的语音、语义和字符演变说起

池田证寿

依据日本的古字书来从事汉语史资料研究

*征

《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俗字辑录考辨

李明晓

战国楚简连词新证三则

王魁伟

简帛语料考论二题

杨福泉

《日出入》“泊如四海之池”辨正

郑张尚芳

浙籍语言学家方言研究的成就

邵敬敏

浙江学者对汉语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

陆锡兴

古车舆名物考辨与训诂实践

陈源源

《妙法莲华经释文》所引慧苑《华严经音义》考

侯友兰

立足汉语,放眼世界——首届汉语语言学理论建设与应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语言学会第13届年会综述

第七辑

张永言

汉语外来词杂谈(补订稿)

1

王锳

市语续考

15

傅国通

浙江吴语的特征

28

陈忠敏

汉语演变的一中心多层次说及历史层次分析法

48

王国强

庄延龄及其对汉语方言的记录和研究

63

*笑山

《切韵》27声母的分布——用*伯虔师“轻重不平衡”理论处理《切韵》的作业

72

张民权

万光泰《四声谱考略》与沈约诗韵研究(上)——万光泰著作的历史背景与沈约《四声谱》考述

84

杨建忠

略论秦汉楚方言中歌部与支部的关系

95

乔永

*侃古本音观念研究

蒋冀骋

从《诗经》“之子于归”看原始汉语的主格助词“于”

遇笑容

理论与事实: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中古译经语法研究

高列过

东汉佛经句法的语言接触现象

龙国富

从语言接触看汉译佛经中连接词“若”的特殊用法

李宗江

说“想来”“看来”“说来”的虚化和主观化

方经民

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语法化

李小*

从指代到语气,从句法到语用——以“者”“为”为例试论主观性对语气词形成的影响

*金贵、王建莉

解物释名——词义训诂的基本法

汪少华

《考工记》点校商榷

汪维辉

佛经“齐”字解诂

真大成

“塌坊”名义考

方一新

《佛说?女祇域因缘经》翻译年代考辨

曹小云

试论敦煌悬泉汉简在汉代词汇史研究上的语料价值

史文磊

从学术史看二徐《说文》援引李阳冰观点之异同

张小艳

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建言

孙越川

《经传释词》商榷三则

胡雪莉

释“三归”

第八辑

向熹、熊辉

再谈词义引申变化

1

贝罗贝、李明

汉语意愿动词的历史演变

17

李宗江

语用因素对词义演变的影响——从“亏”的词义演变说起

36

俞理明、杜晓莉

论词语的语义结构

43

衣川贤次

从古写经的异文看中古汉语用词的演变——对《中古汉语读本》佛经部分的一个建议

54

张民权

万光泰《四声谱考略》与沈约诗韵研究(下)——沈约诗韵与《切韵》分韵立部之关系

59

刘扬涛、娄育

《切韵指南》图心列字十一本对勘(上)——“明本”一系

75

郑伟

《切韵》侯尤韵在太湖片吴语中的演变

86

唐七元

《汉语方言大词典》所见方言同源词举例

99

松江崇

也谈早期汉译佛典语言在上中古间语法史上的价值

潘秋平

从认知语法看上古汉语的“于”

徐志林

古汉语中“见+V”结构再讨论

胡丽珍、雷冬平

“经过”、“经”、“通过”的虚化和认知解释

曾丹

反义复合词“买卖”形成演变的认知分析

帅志嵩

从语用到语义——试论“斩”的意义变化及其动因

王云路

试论音变在词语发展中的作用

谭代龙

“大便”、“小便”字面意义考

李倩

“穿”的穿衣义的来源和演变

田春来

释唐宋禅录里的“只如”

吴娟

“久如”探源

黑维强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释词

邱光华

中古墓志释词

沈怀兴

从王筠“连语”说看现代联系字理论

彭喜双

慧琳《一切经音义》引《尔雅》郑玄注质疑

郭万青

《说文解字系传》引《国语》例辨正

杨琳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

阚绪良

《中古汉语读本》(修订本)读后

*增寿、熊迎辉

《中古汉语读本》注释商榷

真大成

“汉语历史词汇与语义演变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九辑

郭在贻等

《郭在贻文集》未收往来书信选录

1

李浴洋

“旻庵先生旧居”所藏郭在贻先生遗墨述略

4

王维贤

我认识的老一辈语言学家

9

孙良明

谈高诱“注”解说受事主语句的表达功能、解释能力和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及古代汉语被动式的形成——兼质疑“(N)为(N)V”式指称说

15

龙国富

从“以/将”的语义演变看汉语处置式的语法化链

36

傅惠钧

“无论句”的选择性与关联问题

48

李小*

语气词“已”“而已”的形成、发展及有关问题

59

董淑慧

反义语素合成疑问代词在中古近代汉语中的用法及其影响

71

徐江胜

释“孰与”

81

范新干

从其亮切的今音误注说起

86

曹强

论江有诰对《诗经》“合韵”处理之得失

91

郭丽、陶寰

西南官话从邪不分与南宋通语

陈源源

“鋊”的读音问题

梁春胜

字书疑难字考释拾遗

路广

“??”“??”之辨

吴金华、崔泰勋

中古语词的异化与还原——以《徐陵集校笺》为例

董志翘

关于汉语中的“名量式复合词”——兼论《汉语大词典》的相关词条

王云露、吴坚

再论汉译佛经新词、新义的产生途径

杨同*

汉译佛经词语的佛教化和本土化演变例释

王盛婷

汉语“干类词”演变研究

殷晓杰

“面”与“脸”的历时竞争与共时分布

王国珍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声训

朱庆之

对现代辞书中成语“来日大难”释义的分析

方一新

敦煌写卷《中本起经》校读札记

高列过

“守口如瓶”源流考辨

曹小云

《禅苑清规》释词

苏芃

《左传》“占”释“察看”义用例发覆

朱习文

古天象词语辨释札记三则

汪维辉

《高丽史》和《李朝实录》中的汉语研究资料

刘百顺

也谈《晋书》的语料时代

王衍*

谈《醒世姻缘傅》的语言学价值

洪帅

《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语考释与商榷

张海媚

《管锥编“契阔”说义质疑》商补

雷华

中国辞书高层论坛——《辞书研究》创刊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十辑

贝罗贝、林征玲

《老乞大》的个体量词和语言循环现象之关系

1

王锳

《型世言评注》补正

10

张万起

“常用词”理论的成功实践——纪念《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出版三十周年

17

孙锡信

汉语趋向补语的形成过程

23

何莫邪

古汉语句法系统简略(一)

35

张联荣

对上古至中古时期“来+VP”结构的初步考察

57

冯春田

疑问词“多”、“多咱晚”及相关时间词的几个构词问题

69

曹广顺、遇笑容

中古译经、元白话语法研究与语言接触

77

冯胜利

《六朝丽指》韵律今笺(六则)

86

吴可颖

上古汉语中作为所有格标志的“其”

90

杨荣祥

“而”在上古汉语语法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张赪

发展初期的汉语名量词特点——汉代量词研究

刘子瑜

古汉语“以”字结构是否处置式的再讨论

傅惠钧

明清汉语深度特指疑问句探讨

李明

从话题看唐五代的虚词“即”——兼谈唐五代虚词“便、则、遂、乃”的用法

崔宰荣、林弥娜

元代比较句试探——以“比”字句和平比句为主

陈前瑞

跟语法化相阅的几个术语的翻译问题——评梁银峰译《语法化学说》

刘敏芝

主语位置上的数量值“一个”的历史演变及主观化

宋亚云

上古汉语“治”的词类属性与功能转变

杜轶

试论《祖堂集》中“V得VP”结构的句法性质

黎路霞

“取V”之“取”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

辛嶋静志

早期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以支娄迦谶及支谦的译经对比为中心

张涌泉

敦煌写本标识符号研究

方一新

从《抱朴子》4组名词看中古基本词的更替演变

王云路

略论形音义与词语演变的复杂关系

汪维辉

《百喻经》与《世说新语》词汇比较研究(上)

孙景涛

词义缩小与一般到个别的派生构词

张美兰

同义词在南北官话中地域分布——以清末域外汉语官话资料为例

胡敕瑞

组合、聚合关系与词义的衍生及阐释

杜翔

“取拿”义动词的历史演变

金春梅

义项错位造成的词语类推

袁健惠

《论语·公冶长》中的歧义断句及衍字产生时代

姜仁涛

“教”的变调构词——兼论“教”与“学”、“敦”、“交”、“叫”、“较”的音义关系

第十一辑

郭在贻

致刘坚先生函札五通

1

蒋绍愚

受事主语句的发展与使役句到被动句的演变

5

何莫邪

古汉语句法系统简略(二)

16

佐藤进

“到处”及其有关语言形式

34

田启涛、俞理明

量词“口”演变的语义分析

46

郭攀、夏凤梅

古代句子结构层次观的发展

54

付义琴

“着”字存在句的来源及发展——兼谈体标记“着”的语法化历程

63

袁丹

从语法化和类型学看吴语常熟话“V开”的功能——兼论汉语方言“V开”的功能演变类型

78

刘凤源

敦煌本《周易·小畜》彖辞异文疏证一则

86

李焱、孟繁杰

从给予范畴看现代汉语共同语V(一)VO格式的来源

87

王浩垒、康振栋

也谈“首受”

95+

陈练*

古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

96

贾燕子

从《荔镜记》看明代泉州方言的处置式

胡静书

揣测情态副词“恐怕”的形成

宫钦第

论《切韵指掌图》宕江摄入声的性质

阮帼仪

“鰙鱼”名义考

马德强

《切韵》音系四等韵的介音研究平议

李超

《新订中州全韵》入声韵讨论

刘华江

《韵镜》列字所据韵书再探

*金贵

“病”、“疾病”的名词疾病义之由来考

汪维辉

《百喻经》与《世说新语》词汇比较研究(下)

王建莉

“大名冠小名”词义类解

姚尧

略论雅言词词汇化的特殊性

呼叙利

“耿耿”新解

张海媚

也论“圈”对“栏(阑)”的替换及其他

赵晓驰

上古到中古赤类颜色词词汇系统的演变

柴红梅

《摩诃僧祇律》中趋于消亡复音词演变机制探析

郑伟

先秦两汉文献所见楚语词札记

华学诚

《康熙字典》引《扬子方言》考——以《子集》为例发凡

曾良、陈敏

明清小说俗写解读举例

王华权

《一切经音义》所记载佛经用字考略

储小旵

“厶”字考

钱慧真

“”当为“屁”之俗讹字

刘君敬

“痖”/“哑”用字变异研究——附析《史记·刺客列传》之“吞炭为哑”

杨琳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索隐

王魁伟

从《汉语史通考》看太田辰夫的语料观

许菊芳

《汉语大词典》中疑伪文献利用的问题——以三种托名汉代小说为例

阚绪良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札记

*明明

明代民歌《挂枝儿》注解商兑

真大成、周梦烨

也谈《世说新语·任诞》“诸阮皆能饮酒”条

曹婷

《高僧传》释词札记

路方鸽

释“作使”

夏凤梅

“《老乞大》、《朴通事》的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十二辑

蒋礼鸿

释任释*释克

1

佐藤晴彦

专门为了做学问生在人间的一个“圣贤”——我记忆中的太田辰夫博士

3

李宗江

关于词汇化的概念及相关问题——从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成词性质说起

12

徐时仪

《朱子语类》若干口语词源流考探

20

张生汉

“濆泉”、“喷泉”考辨

37

梁晓虹

石山寺本《大般若经音义》(中卷)与慧琳本指词汇比较研究

42

龙国富

构词化语法:试论汉语动趋结构的语法化

55

李明、姜先周

试谈“类推”在语义演变中的地位

69

松江崇

汉语词汇史研究刍议

80

陈前瑞、孙朝奋

时体语法化研究的历史脉络

96

王丽玲、朱冠明

“坏”义词的语义演变

张文冠

《型世言》校读札记

鲁国尧

钱江学思录(六则)——为庆祝祝鸿熹学长八秩寿辰而作

祝鸿熹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昏”的“只是”

曾良

“甩”、“踩”的历时来源——为祝鸿熹师八十华诞而作

叶斌、付哲婷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的古文化氤氲

何华珍

《参天台五台山》中的汉语词汇探源

张渭毅

中古音分期新论

武晔卿

《南曲九宫正始》所反映的南戏阴阳通叶现象辨析

徐正考、*娜

“VPNeg”式反复问句的来源

李小*

南北朝语气词系统

顾满林、俞理明

东汉佛经词汇新质中的意译词——兼谈汉译佛经用语的性质

张小平

“溜溜”词义考索

*增寿

《齐民要术》注释考辨三则

真大成

中古史书校诂琐记

周典富

《宋书》词语拾遗

周学峰

禅宗著作词语拾诂

孙凯

“幼”、“少”、“小”的历时演变研究

邵天松

敦煌疑伪经语料年代考察——以《佛说现报当受经》为例

陈东辉

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整理出版校前辈学者论著述要——兼论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及评介

蒋诗耘

“日昨”小议

高天霞

敦煌写本《开蒙要训》字词笺释一则

向学春

杜诗异文校读一则

尚磊明

新出唐志录文校记

周晟

《参天台五台山记》“堀”字辨析

陶双

再议“肉薄”

张静

第二届“汉语历史词汇与语义演变学术研讨会”综述

朱慧仙、王国珍

热情洋溢赞贡献,欢声笑语庆华诞——“祝鸿熹教授从教五十五周年暨八十华诞庆祝会”侧记

鲁国尧

目录,治学的金钥匙——序张渭毅《年—6年国内中古汉语语音论着目录》

张渭毅等

年-6年上半年国内中古汉语语音论着目录(订补稿)

第十三辑

蒋礼鸿

读《韩非子》小记

1

刘利、李小*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来源及衍生规律

4

董秀芳

词汇双音化对动词论元结构的影响

17

尚国文

“X算”的用法特征及词汇化

26

张定

语义图模型与汉语几个情态词的语义演变

37

徐江胜

语义感染在词汇化中的作用——以“所事”、“所有”的词汇化为例

70

钟立明

汉语“持拿”义语义场的演变

76

陈秀兰、朱庆之

“心猿意马”的语源和流变

87

楚艳芳、王云路

“点心”发覆——兼谈词的核心义对语素搭配的制约性

96

贾燕子

也论“吃”对“食”“饮”历时替换的不平衡性

李斐

王梵志诗歌异调通押现象辨析

王艳红、毕谦琦

《续一切经音义》的重纽

宋洪民

《古今韵会举要》因袭《蒙古字韵》浅析

周赛华

休宁梓溪汪灶金所记《乡音字义》之音系

徐荣

粤语止摄三等字的历史层次

郑伟

早期和现代吴语中的指示词“能”及相关问题

唐七元

试谈《菽园杂记》的方言学价值

王衍*

清代三部白话小说方俗词补释

周作明

利用早期道经从事汉语史研究的问题及对策

曾昭聪

近代汉语异形词来源释例

顾满林

梁武帝改“磨”作“魔”之说考辨

阚绪良

“出外”词义探源

胡绍文

论“款”之言说义

王闰吉

“獦獠”的词义及其宗教学意义

郜同麟

文献异文与上古词汇史研究

梁春胜

大型字典疑难字续考

储小旵、张丽

契约文书俗字考五则

陈源源

疑难俗字考辨四则——兼谈归纳法和演绎法在俗字考释中的运用

景盛轩

二十年来近代汉字研究综述

董志翘、赵家栋

《经律异相》(22-28卷)校读札记

郭鹏飞

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商榷两则

萧旭

《中古汉语词汇史》补正

程志兵、赵红梅

《型世言评注》注释补正

周广干

《汉语大词典》失收双音假设连词榷补

任连明

中华本《五灯会元》点校拾遗

敏春芳

敦煌愿文中表示“死亡义”的委婉词

苏芃

竹添光鸿《左传会笺》诬引《说文》一例考原

魏启*

子弟书《遣晴雯》校录指瑕

刘亚辉

《马氏文通》中关于词缀的术语——“助语”

路方鸽

《睡虎地秦墓竹简》校释一则

曹婷

《道行般若经》“枝掖”释义

李雪敏

“获售”小考

周晟

《都城纪胜》“以定其智”辨

刘哲

释“游牝”、“长行”

第十四辑

蒋礼鸿

读《韩非子》小记(续)

1

辛嶋静志、裘云青

《列子》与《般若经》

5

俞理明

从汉魏六朝佛经材料看判断句的发展

15

王继红、朱庆之

基于梵汉佛典平行语料库的《俱舍论》格标记翻译研究

28

万献初

慧琳《一切经音义》八千次“直音”考析

52

王招国

日本古写经《高僧传》所见异文考辨

72

熊娟

“盂兰盆”的语源语义考查——兼及《盂兰盆经》的性质

85

郑伟

《事林广记》音谱类《辨字差殊》若干音韵条例再分析

张新朋

吐鲁番出土四则《切韵》残片考

宋兆祥、王南冰

吴、闽方言的入声二等重韵

覃凤余、田春来

从平话、壮语看“着”表使役的来源

黑维强

论“好+个+X”句的发展演变及“个”的词性

庄会彬

汉语“儿化”源流探析

申佑先

论汉语词义发展的平行性——以“满义词”为例

-

许建平、王惠

碑志典故词考

萧旭

《世说新语》“窟窟”正诂

吴忠耘

说“才刃”

孙幼莉

“??筒”考辨

熊加全

宋本《玉篇》疑难字考辨

牛尚鹏、姜云鹏

道经《太上洞渊神咒经》字词杂考

龚元华

“楼橹”之“橹”考源

陈文杰

《中古汉语读本》(修订本)注释商补

龚波

马译《世说新语》考辨

杨继光

明代史料笔记字词辨正

周晟

日本汉文文献札记五则

周梦烨

“覆逆”辨正

谭勤

《全金元词》丘处机《西江月》词辨误

张福通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零拾

第十五辑

蒋礼鸿

《读韩非子小记》再续

1

蒋绍愚

词义演变和句法演变的相互关系

7

李运富

论造词用典与言辞用典

24

*树先

中国古典哲学的语言学解释——哲学语言札记之二

37

李宗江

近代汉语“意外”类语用标记及其演变

45

梁晓虹

《法华经译文》惠云释动物佚文考——以“鸠”“鹊”“鸽”为例

59

李炜

试谈梵汉对比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66

陈前瑞、胡亚

词尾和句尾“了”的分析模式

77

池昌海、王芸华

修辞含义、修辞义的区别于词目判定和义项释立——以《汉语大词典》等收录的“词目”为例

93

蒋绍愚等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词汇通史”开题论证会专家发言

俞理明

词汇翻新及其动因

杨建忠

陈鳣稿本《声系》辨正

赵庸

《王三》和早期韵书又音比较

李超

《韵学骊珠》南北音比较

邓强

一百七十年前的樟树方音

刘一梦

《万籁中声》及《切韵枢纽》语音关系

郭慧

从历史文献看宁武方言“不、没”二字语音演变

刘子瑜、*小玉

从否定词到语气词——语气词“不成”的来源及其语法化补议

王闰吉

近代汉语几个语法问题考辨

谭代龙

古汉语词的描写与词义的认定——以《南海寄归内法传》的“开”为例

赵家栋

敦煌文献疑难字词考辨四则

牛尚鹏、姜云鹏

道经白话词语例释

陈波先

陆佃的《埤雅》与“右文说”

殷晓杰、任丹

《金瓶梅词话》第53至57回为南方人所作补证

刘君敬

《史记·吕太后本纪》“去眼辉耳饮?药”辨

杨观

史书标点商榷二则

尤婷婷、张觉

“没精打彩”“无精打彩”正误考

周梦烨

小议“差降”

王健

释“砠”——兼论“戴”“载”的词义关系

边田钢

《诗·大雅·抑》的“质尔人民”正诂

岳晓峰

“但”“袒”探析

编者按

《汉语史学报》至今已出版15辑(第一辑称《中古近代汉语研究》),自创刊以来,屡蒙学界同仁支持与厚爱,今特编制1-15辑总目录以飨读者,俾便检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语史学报115辑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