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王凯实习生张雪李海艳)
年9月5日,在济南市图书馆报告厅,齐鲁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原文学院院长李雁正在为市民读者讲述开学第一课,分享传统文化知识。当天,《开学第一课》通过中国孔子网APP、中国青年网·青年之声官方微博等媒体进行了全程直播,共累计50余万人通过直播观看讲座。李雁教授正在为市民读者讲述开学第一课为弘扬传统文化他开启免费公益讲座李雁教授近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齐鲁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对孔子的儒家学说以及佛、道两家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李雁教授向记者表示,最初是济南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与学校联系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他的专业研究方向,希望让他给济南市民做一个传统文化讲座。第一场讲座是从六月底开始,当时讲的是论语,以及以论语为中心的一些专题,第一次讲的时候,直播点击率达到了五万多,济南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感觉效果非常好。所以从那开始,开始邀请李雁做一些连续的系列的讲座。李雁曾经把讲座的一个选题单子给过济南市图书馆的人,主要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结合现代社会的事实来讲。李雁表示,最近几年传统文化非常的火热,但事实上比较忽略学习的先后次序。给孩子比较早的讲一些比较大的道理,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并不是很合适。《开学第一课》讲座现场,观众正在认真听讲李雁举例:“比如说大家讲的励志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励志对他们来说不要太急于做这件事情,而是从一些小事情上做起,孩子接触社会学习做家务帮助大人,从这个途径使孩子接触这个社会,了解这个社会,慢慢的学会怎么与别人相处,这样学的话,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从六月到九月,每两个周李雁都会去济南市图书馆开一次免费公益讲座,这也成了他和大家的一个约定。从家规、家训、家风讲到信任、担当、诚信,六个传统文化专题讲完,反响十分热烈。学校开设孔子学堂新生入学就有传统文化课齐鲁师范学院前身系创建于年的山东教育学院,年经教育部和省*府批准,改建更名为齐鲁师范学院。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学校也下了苦功夫。李雁介绍到,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方面的通识课程,进入学校的本科新生都会上这门课,利用晚上的时间,由文学院和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四位教授以专题报告的方式给大家讲授。学校里开设的孔子学堂也是由文学院具体负责,“因为孔子学堂他有一个堂规,首先读好书,然后写好字,书法很重要,最后做好人,这是他们的一个堂规。这样的一个读好书,写好字和我们的专业非常接近。不管是文学院还是非文学院的学生,他们到这个地方来,只要是他们愿意学,我们会开一些讲座。”学校的书法专业也彰显出传统文化特色。本科改制以来,这个专业现在已经开设将近十年了,在课程设置当中,学校一开始就考虑到很多方面。书法专业学生除了学技法,毛笔字,个体的训练之外,更重要的是,开设了一些原典的精读课程。“现在年轻人写诗都是写白话诗,但是我们要求书法专业的,要写经体格律诗。”李雁介绍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建起齐鲁文化长廊在齐鲁师范学院,一进学校就可以看到齐鲁文化长廊。“齐鲁文化长廊”是齐鲁师范学院“弘扬齐鲁文化优秀传统”系列建设项目之一,是学校“文化育人”的实践基地。齐鲁文化长廊以雕像、壁画、浮雕、碑刻等形式,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精选的古诗文,它比较系统的、全面的呈现了各个阶段齐鲁文化的精神风貌。与其相配套的,学校也开设了讲述齐鲁文化的这样一门课程。它所用的教材便是根据齐鲁文化长廊建设过程中记载的资料整理而来。由于长廊毕竟有限,不可能全部呈现出来,所以他们编了这部教材,与其互补,学生看着这个教材的时候,又可以到文化长廊去实际体验。这个长廊也成为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的教学基地,由读书的知识获取变成了一种切身的感受。校园志愿者在介绍齐鲁文化长廊石碑上的文字李雁院长介绍道,这九十六块石碑当中,第一块和最后一块下的心血比较大。第一块石碑对齐鲁文化用赋的方式写了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再就是用古文的写作方式,写了一篇这个新建齐鲁文化长廊记。在建设齐鲁文化长廊过程中,是非常多的一个团队在一起做的文字稿,一起审稿讨论。这其中所有人都下了相当大的心血。长廊是一个复合的建筑,它不仅是一个传播齐鲁文化的地方,实际上也有一些实际功能。在李雁的作品《新建齐鲁文化长廊记》中就曾提到过,这个长廊建好后遮风、避雨、挡雪,有一些实用功能。而且长廊旁边廊下都有石凳,学生经常考研、复习,就会到那去坐着读书学习,就有一种开放式自习室的功能。“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用价值。”李雁说。研究传统文化寄希望于年轻人李雁院长表示,今天的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整体来比较欠缺。但他同时表示,问题主要不在学生,在于老师。“假如我们能把课讲好了,讲生动了,我们老师能够深入浅出,我相信学生都会感兴趣。”李雁拿讲开学第一课举例:“你需要给他们讲他们能接受的东西。”在讲课中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出一些故事性的东西、形象性的东西、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用学生能理解的话来讲。“我不敢说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但是喜欢文化,这是人类共同的一个东西。不然的话,文化不会发展起来。”李雁在书法班教学的经验告诉他,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很感兴趣的,他所教学的学生中,有的能写出很棒的古诗,学生的那个激情和诗化的情绪,给了李雁很大的启发。“学传统文化文化有什么意义?很简单,它使你成为一个丰富的人,心灵细腻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这样我们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候,我们能够人人有涵养,我们能更多去考虑别人,更多的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根据我个人一己的想法去职责他人,痛斥别人,我们要学会理解人,这些都是我文化告诉我们的。所以文化在人的一生当中不可或缺。”李雁举了一个例子:机器人现在已经出现了,我们可以通过芯片给它灌输大量的知识,给它下很多的指令。但是机器人和人的区别在于它没有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升华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论语》里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名言,李雁教授也把这句话送给现在的年轻人。“我真的不希望传统文化在这样一个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在咱们的孩子的手中断开。我希望中国民族能在他们这一代身上传承中国最优秀的文化,让我们的民族走向复兴,让我们的国家走向兴旺发达。我也相信他们能做到,但是从学习传统文化开始一步步去做。”李雁说。李雁长年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学等方面的教学工作,年荣膺“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近年来先后为在校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齐鲁文化》、《传统蒙学》、《四书精读》、《国学经典导读》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李雁教授主编的《新编高等中国语文》(年出版)和《齐鲁文化要览》(年出版)成为学校本科各专业的通识必修课专用教材。李雁教授的学术研究方向相对集中,主要针对中古诗歌进行精深研究,学术性、专业性较强。先后在《文学遗产》、《文史哲》、《山东大学学报》、《齐鲁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代表性学术专著《谢灵运研究》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列为“古典文学研究丛书”之一。—齐鲁师范学院—点亮在看,为齐鲁师范学院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