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图书馆研究馆员卢礼阳
参编乡贤遗作的二十年我与新世纪温州乡邦文献出版工作前辈的衣钵我入文献编校之业,因缘际会于三十年之前。当时温州市图书馆尚设在县前头,东南图书公司在馆内一楼设分公司,购得马叙伦的两册笔记《石屋馀沈》《石屋续沈》。不久翻阅发现他是瑞安陈介石(黻宸)的学生,就写了篇习作在报纸上发表。当时在鹿城区*协文史委员会兼职的胡今虚先生看后,建议我增补材料,还主动送我好几刀稿纸。随后胡先生经手,以《马叙伦与温州》为题将其刊登于《鹿城文史资料》第四辑,从此开启了我研究马叙伦与近代史之路。
我常觉得,编校乡邦文献,滋养于不知不觉中。往前推十几年,我未必能胜任“馆藏日记丛刊”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年,我就读于上海水产学院,面对渔业船舶这类课程,感到非常枯燥,但当年从农村考上大学颇为不易,无法转学,四年间靠着读读人物传记抚慰情绪,闲来也翻阅来新夏先生的目录学讲义,似懂非懂。好像面对历史,身处的外境(之所以说外境,而不用环境,是认为这个过程有修行之意,内境因读书而转化了外境)会慢慢平息。分配至温州后,幸得马允伦先生等前辈提携,辗转十六七年,才做上了这份心仪的工作。
年至年,胡珠生先生担任《温州文献丛书》主编,这是他晚年最大的贡献。
我作为整理出版委员会专职委员,承办编辑部的日常工作,当一批老先生的“二传手”,书稿不断往返于温州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之间,渐入乡邦文献之门。除了胡珠生先生、马允伦先生,温州还有好几位老先生,年过八旬,依然不知疲倦,坚持治学,如温州师院离休的周梦江先生,图书馆退休的张宪文先生,他们精力过人,时不我予,“小车不倒只管推”,希望把所知所学尽可能留下。近年,马、张、周、胡诸先生先后离世,怀念之余,教人倍感文献事业传承之重。
久违了的乡邦文献出版年《汉语大词典》温州编写组计划编印地方文献丛书,温州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陈增杰先生与同人提出书目并自行筹资未成。此后,年,温州市*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马允伦、*胜仁先生四处奔波,年温州文物处副研究员胡珠生先生撰文倡议,年纪念叶适学术研讨会的学界倡议等,终于促成了《温州文献丛书》的编纂在年5月启动。
回望近代温州乡邦文献的出版活动,以时间为序,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第一次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瑞安孙衣言汇刊《永嘉丛书》15种,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出版的多为宋代文献。“永嘉之学”沉寂已久,有振兴之愿。
第二次是民国4年(),瓯海关监督冒广生编刻《永嘉诗人祠堂丛刻》14种,这是提倡文教的“风雅吏”的高明之举。
第三次在—年间,温州旅沪实业家*群刊刻《敬乡楼丛书》四辑38种。
第四次是抗战爆发前,浙江第三特区(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抄缮地方文献种。
因此,年启动的文献整理,可视作第五次。历时五年九个月完成,共四辑40部48册,计万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出版社与各方面的支持下,《温州文献丛书》在北京、广州、武汉、西安、厦门、台北等18个大中城市上柜,并销行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与加拿大五国,反映了乡邦文献的发行意识与时代同步发展。《丛书》发行工作做到家,成为我们的亮点,也是我和编辑部同人引以为豪的。
接着苍南、平阳、乐清、龙湾、瑞安等县(市、区)文献丛书先后启动,《温州文献丛刊》《温州方言文献集成》陆续上马,最近九年又重点整理馆藏日记,影印本与标点本并行,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