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重走东纵抗战路他们参加革命的信仰一直
TUhjnbcbe - 2021/1/3 2:54:00
编者按:东莞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东莞市红色银山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湖光路25号,成立于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诞辰周年纪念日。走进这里,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老一辈革命家光辉事迹、改革开放广东率先杀出一条血路、东莞市红色银山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红色和慈善活动展等陈列,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革命后代、退休干部、高校领导等人群纷沓而至,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感受初心,铭记使命。年以来,中国经历百年磨难、百年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建立起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今天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一个个历史紧要关头、危难时刻,共产*人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的勇气来自哪里?实践证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共产*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围绕这一鲜明主题思想,东莞市红色银山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化红色理论研究,深入开展红色宣传,热忱开展公益事业,带动发展红色经济。积极弘扬了红色精神,大力发扬了红色文化。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更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对红色信仰的坚定执着,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着东莞市红色银山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不断向前。正如主任、周恩来总理侄子周秉钧,常务主任韩银山所说:“红色精神是中国*,靠着这种精神,我们正在逐步实现伟大理想。东莞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自成立以来,积极布红色展览、讲红色故事,组织慰问公安干警、敬老院老人,正义反扒、兼职擒“狼”等多项公益活动,成效显著,社会各界认可度迅速提升。东莞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老领导、老同志的支持和关心。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广东东莞这片改革开放热土上,继续发挥广东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以信仰坚守初心,用行动诠释使命,落力做好红色文化传播者、改革开放实干者。”这是东莞市红色银山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转发、编发的一些红色题材文章,以飨读者。

来源:大洋网.9.4

重走东纵抗战路

他们参加革命的信仰一直没变过

广东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新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艰苦奋斗,英勇杀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七十多年前,这首《东江纵队之歌》回荡在南粤大地上,激励着东纵战士浴血奋战,勇往直前。七十多年后,重访东江纵队遗址,这首歌听起来依然令人振奋鼓舞。重走东纵抗战路百年客家古村落见证抗战历史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是当前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专题博物馆。馆内设有“东江铁流,南粤旌旗”东江纵队历史主题陈列、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复原陈列、国防教育陈列展览共三套基本陈列,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武器装备等各类文物,系统地展示了东江纵队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所在的大王岭村,抗日旧址最为集中,与著名的百花洞战场相距仅2公里,是一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当年曾是东纵第三大队机关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在广东敌后地区建立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被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称为“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的根据地”。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现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等旧址,是华南地区现存抗日文物群体规模最大的抗日村落,部分民居的墙上至今还保存着抗战时期留下的累累弹痕。是日*进*华南“最丢脸的一仗”抗战中,东江纵队根据地理环境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游击战术,给日伪*以沉重打击。据《东江纵队志》记载,年6月10日晚,驻东莞的日*长濑大队余人以及伪*多人,兵分两路隐蔽地奔袭大岭山百花洞,企图消灭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情报站提前侦得日寇的这个秘密行动,立即紧急动员,游击队和各乡的抗日自卫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待机出击。11日拂晓,两路日伪*进抵百花洞村,第三大队和抗日自卫队,趁敌人立足未稳,即以密集火力扫射,日*遭到突然打击,顿时阵脚大乱。此时,机枪手吕苏瞄准“骑马的*官”,一连几个点射,日*大队长长濑连人带马应声倒在路边。日*陷入包围后,疯狂向我阵地开炮,发动了数次冲锋,企图突围,未能得逞。随后敌人放出信鸽,向石龙日*求援,不料信鸽又被自卫队击落。翌日,日*派出步兵、骑兵余人前来救援,还派来飞机掩护,这才把长濑的残兵败卒接应出去。这次战斗历时两天一夜,毙伤敌人50多人,其中击毙日*大队长长濑。战后,日*华南方面*头目自称:“这是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东江纵队对日伪*作战1余次,毙伤日伪*余人,拖住日*在华南的主力部队既不能“南进”,也不能“北上”,配合了全国抗日战场和盟*反攻作战,使华南敌后战场得以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翻山越岭扁担挑千斤印刷机印报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馆长王红星告诉记者,东江纵队非常重要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多,有“书生扛枪”之称,他们为了抗战救国弃笔从戎,舍身忘我。正是由于东江纵队独特的人员结构,使得东纵在*治宣传文化方面构建起强大的阵地,先后创办了《大家团结报》《新百姓》报和机关报《前进报》,还组织剧团、*工队等,鼓舞士气。在惠州博罗东江纵队纪念馆珍藏着一件国家二级文物——东江纵队《前进报》的印刷机,这台印刷机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该机原为博罗日报社所有,是该报社长陈洁年通过多方募资购回的日本制造八度印刷机。年6月《博罗日报》停印,为了避免印刷机落入日寇手中,印刷机暂时被埋藏在博罗附城上寮农民陈景青家里。东纵领导机关迁徙罗浮山后,陈洁将印刷机的埋藏点告诉了东纵部队。于是,10多名战士冲破敌人重重封锁线,翻山越岭用扁担将这部千斤重的机器抬到罗浮山朝元洞,交由《前进报》社使用。有了印刷机后,《前进报》由原来油墨印刷发展到铅印,“报纸印刷速度加快,发行量变大,有利于宣传抗战工作”,东江纵队纪念馆馆长曾庆香说道。新中国成立后,此机被运往惠阳印刷厂继续使用,后由博罗县博物馆收藏,在东纵成立60周年之际捐献给东江纵队纪念馆,成为“镇馆之宝”。他们参加革命完全出于信仰除了知识分子多,东江纵队还有华侨和港澳同胞多、女战士多、小*多、富家子弟多的特点。深圳市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会长李建国说,很多人参加革命不是因为生活过不下去,完全出于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从参加部队开始到后来一直都没有变过,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从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建立起,直到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先后参加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华侨和港澳爱国青年有余人。抗日战争爆发后,结婚仅三天的泰国华侨夫妇钟若潮和王丽,毅然决定回国投入抗日斗争。在抗战中,钟若潮为掩护东江纵队领导机关撤离,同十倍于我的日*展开血战捍卫阵地,在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3岁;王丽为掩护伤病员来不及突围而被捕,敌人逼她供出游击队情况,她誓死严守机密,牺牲时年仅26岁。李淑桓,广东鹤山县古劳维墩乡人。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送长子去延安参加抗日斗争后,又先后送六个子女参加东江抗日游击队,被称为是“革命母亲”。年春节后,李淑桓来到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以教书作掩护做秘密交通情报工作,后不幸被捕,壮烈牺牲,时年47岁。“小*善战”在东江纵队的历史上赫赫有名,他们大部分是十几岁的孩子,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加上便于隐蔽,成为地下交通站的交通员,传送情报。著名的老虎山下英雄五少年,为掩护主力部队撤出,小*班5名少年战士挺身而出,与日*恶战近一小时,子弹打光后他们将枪机拆出,埋入淤泥中,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牺牲时年龄都不到20岁。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栋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汇编:东莞市红色银山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视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中的东莞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走东纵抗战路他们参加革命的信仰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