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年人民日报对历史虚
TUhjnbcbe - 2020/12/29 15:48:00
摘要

虚无主义概念传入中国后,演化出几种不同类型,主要有:否定一切、消极颓废的虚无主义;以世界主义面目出现的民族虚无主义;否定民族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在虚无主义的基础上,年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被提出,年陈云作为*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历史虚无主义,年有人从如何正确认识*的历史、如何正确评价*的领袖的角度提出邓小平既反对教条主义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年江泽民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从概念演化可见,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越来越浓,否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治图谋越来越明显。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强对*的历史的认同,坚定对*的历史的自信,敢于承认问题、批判错误,要坚定“四个自信”,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科学把握革命与传统的辩证关系,巩固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

虚无主义作为外来词汇,传入中国已久。在如何对待历史问题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进行了讨论,一种对历史采取虚无态度的思想随之出现。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始终对其采取批判的态度,但因虚无主义概念存在模糊性、复杂性,不同历史阶段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界定并不一致,因此论争重点也随着历史条件改变而不断演化。《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阐释、讨论和批驳,基本反映出中国共产*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实质上也体现出*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的思想脉络。

本文拟以~年《人民日报》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来梳理中国共产*执掌全国*权后是如何在革命与传统、继承与发展中实现辩证的扬弃,巩固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并力图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当前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历史借鉴。

一、虚无主义的原意、类型与表现

要了解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先厘清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一个舶来品,概念模糊且衍生出各种不同类型。在《人民日报》刊发的文章中,有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法律虚无主义等种种用法,概括起来,其主要含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否定一切、消极颓废的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里,小说的主人公巴扎罗夫代表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社会上出现的新人物——革命的平民知识分子的某些典型特征:正直、热情、鄙视反动统治阶级、否定一切旧事物,巴扎罗夫因而被称为“虚无主义者”。后来,虚无主义被引申为否定一切、消极颓废的态度。[1]这一原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被使用过。在年反右派运动中,怀疑一切、不满一切、否定一切和消极颓废的虚无主义思想成为冯雪峰、丁玲等人的主要“罪状”之一。[2]有人认为:

年《人民日报》批评日本的《谢天谢地》小调,“包含着一种虚无主义、自暴自弃的情绪”[4]。

在哲学问题上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也往往被冠以虚无主义的称号。在关锋、冯友兰等论及庄老之学时都用了虚无主义一词。关锋认为庄子的相对主义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看成绝对的无条件的,“这样就走到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5]杨岭认为如果不承认“动中有静”,“那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的泥坑”。[6]冯友兰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有”和“无”的统一,可是庄子所说的“全”不包括“有”,甚至也不包括“无”,“由这个‘全’庄子达到了彻底的虚无主义”。[7]

无视法律,否定法律的重要性,则被称之为“法律虚无主义”。年,有人在介绍维辛斯基的法律思想时指出,维辛斯基针对法律虚无主义的谬论,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关于国家消亡问题的理论。[8]年,在中国*治法律学会召开的座谈会上,有人对一部分领导干部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提出批评,认为他们“忽视宪法,认为以*代*是当然的,*的命令高于法令,*员个人的言语自认是‘金科玉律’。这都是违反法制的”[9]。后来,直至“文化大革命”,鲜有人再对法律虚无主义进行批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历史的反思中,制度和法制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大量批驳法律虚无主义的文章。

(二)以世界主义面目出现的民族虚无主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在确立社会主义的国际和民族关系理念时,对民族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主要反映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意识形态的斗争:一方面将资本主义的世界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则将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相结合。当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破”资本主义的世界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这种情况在《人民日报》上有充分体现。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了4月7日苏联《真理报》批判世界主义的文章,文中提出:

9月,《人民日报》发文指出:

年,《人民日报》继续批判资本主义的世界主义,指出:

(三)否定民族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

《人民日报》对虚无主义的批驳,大部分是针对不重视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实质上批判的是民族虚无主义,涉及面很广,包括传统文学、国画、戏曲、书法、文物、中医等方面。

在如何认识民族文化问题上,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强调民族文化自信、自尊。年,有人在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时指出:

虽然这种批判超出了学术范畴,但揭示出新中国成立后与“五四”时期对待传统的不同态度,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关系到民族自信心的实质。在对胡适、胡风等人的批判中,有人指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的批判更为猛烈。在批判“全盘西化的洋奴哲学”时,认为对“洋奴思想”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使人盲目崇拜外国资产阶级文化,对民族文化则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只有批判民族虚无主义,才能提高民族自尊心。[17]

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问题上,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两种极端倾向,强调批判地继承。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成为学术界讨论的重要内容。在中共八大上,林枫强调必须利用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民族文化遗产采取轻视甚至一概抹煞的态度是错误的。这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是今天在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问题上的主要偏向”。[18]还有人明确提出:

年底,《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致文化工作者》,倡导中国文化艺术工作者全力以赴,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发展民族的文化艺术,指出:

并提出了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处理好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20]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如何对待民族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面临的问题,对民族虚无主义的批驳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议题。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需要弘扬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人民的磅礴之力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生*权,实现民族振兴。虚无主义原意中的消极、颓废思想,与新*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新家园的精神状态格格不入,因此需要对虚无主义进行批判。

二、历史虚无主义概念的提出与演化

在学界的叙述中,往往将历史虚无主义当作新近诞生的名词。笔者曾以中国知网数据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提出与演化做了初步梳理,将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论争分为~年、~年、年至今三个阶段,并认为新世纪出现了年、年、年至今三次高潮。[21]但是,因关于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很多重要文章都是在《人民日报》刊发的,并未被中国知网收录,不利于对历史虚无主义问题进行溯源。通过对《人民日报》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在对形形色色的虚无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逐渐出笼,其内涵逐步接近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定概念。

(一)历史虚无主义概念的完整提出

年,关锋在讨论过去与将来的关系时指出:

年,柯庆施在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戏剧的讲话中,认为对中外文学艺术的优秀遗产都要继承,对继承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我们既不是历史的虚无主义者,也不膜拜于遗产,而是对遗产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23]。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历史虚无主义被完整地提出来。有人指出: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这是最早提出的完整的历史虚无主义概念。这里的“历史的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是指对民族文化遗产否定的态度。但是历史虚无主义概念提出后,当时并未引起重视,其他文章也未再继续使用这一词语,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在揭批和清算“四人帮”的错误时,历史虚无主义才再一次被提出,并被广泛使用。

(二)对否认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

在批判“四人帮”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彻底扫荡论”时,有人将其定性为“形而上学和历史虚无主义”。文章认为,“四人帮”把文化遗产一概说成是“剥削阶级*治愿望和思想感情的反映”,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不仅一笔抹煞了优秀的人民文化的历史进步作用,而且把剥削阶级上升时期和没落时期混淆起来,从根本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形而上学和历史虚无主义”,并且指出:

“四人帮”不过拾人牙慧,用马克思主义词句略加粉饰而已。[25]

有人则将“四人帮”在文化领域的倒行逆施批判为“一套不折不扣的文化专制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指出“四人帮”在“大破封资修的旧文化”、“创造新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文化”的幌子下,割断历史,打倒一切,否定一切,这些做法是“虚无主义态度,与马克思主义毫无共同之处”。[26]

后来,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如何认识文艺的传统、如何看待文化遗产也成为重要的内容。茅盾指出: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依旧带有“文化大革命”时期语言的印迹,但是理论界已将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面进行学术上的批判。

年1月,停刊十多年的《曲艺》复刊,在第一期开设了“陈云同志谈评弹工作”栏目,刊发了《陈云同志对当前评弹工作的几点意见》、《陈云同志给吴宗锡同志的信》等。在给吴宗锡的信中,陈云着重阐述了说新书和说传统书的辩证关系,指出“闭目不理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书,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28]。就目前材料所见,这是*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提到完整的历史虚无主义概念。不过,这时候的历史虚无主义依然是针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态度而言的。此后,历史虚无主义一词的使用较为宽泛,如年11月,在纪念郭沫若诞辰90周年时,侯外庐提出郭沫若尊重历史的发展,用科学标准去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既要反对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29]年,有人指出:“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不应该对文化遗产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30]

(三)当前意义上历史虚无主义概念的提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能不涉及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当时全*和全国人民都很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人民日报对历史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