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概说
有限效果论又称为“弱效果论”、“最低效果法则”或“选择影响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众多的中介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强化受众的既有态度,而不是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需要受到心理因素、媒介本身条件的制约;大众传播只有在中介因素不起作用或也在促进态度改变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效果。中介因素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四项是:个人的心理倾向性和选择过程、个人所处的群体及群体规范、人际影响和社会中的传播媒介(克拉帕)。
所谓“有限效果”并不是说媒介毫无影响力,而是强调媒介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结构和情境下运行的。有限效果论的理论基础包括: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等。这个时期的经典研究有:伊利县调查、霍夫兰的“说服研究”等。
二.时代背景
“魔弹论”在这一阶段终结源于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进行的大规模实验研究已经开始(如佩恩基金会研究),研究的出发点很多是出于对强效果假设的验证,而且也部分地得到了正面的回应。但是,诸如个人因素的发现也开始动摇对于“魔弹”效果的单纯认识。
第二,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发展出了有关人类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意义重大的新结论:首先,心理学由“本能论”过渡到“学习论”,人们发现每个人的心理结构如此不同的原因不仅在于遗传,更在于后天由于动机等的不同所进行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个人差异论”。其次,大众社会的观点受到挑战,社会学家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工业社会人们的非人格关系促成了城市化、现代化以及分工扩大、阶层区分加剧和社会地位流动增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播效果的“社会分类论”。再次,由相关研究所发现的群体关系对于传播过程的影响促成了“社会关系论”的出现。至此,有限效果的观念在诸多中介因素和中介机制的发现中形成。
三.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只考虑传播效果对态度的影响,未考虑对其它方面的影响;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传播效果;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效果;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考虑传播效果;认为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的转变上,而没有考虑态度的加强。
02.史量才的报业经历与新闻思想
1.史量才(~),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商人、教育家和杰出的独立报人,是“史家办报”的典型。在其22年的报人生涯中,史量才先后主持了《时报》与《申报》,是当之无愧的报业大王。主要的报业经历如下。(1)年,《时报》创刊,史量才在报馆中了解报纸、接触报纸。
(2)年,史量才兼任《时报》主笔,开启报业生涯。
(3)年,史量才接任《申报》总经理,正式开启《申报》生涯。
(4)年史量才从福开森手中购买《新闻报》股权,创建报业帝国,成为上海的报业大王。
(5)年11月,史量才遭到国民*特务暗杀,一代报业大王消逝。
2.史量才在毕生的办报实践中,始终坚持其报业思想主张。
(1)坚持以报为史的“史家办报”思想。史量才认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报人要对历史负责,因此他强调继承中国古代直笔的史学系统,报纸要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要求记者像史学家那样“秉笔直书,真实记录”。
(2)坚持独立自主的办报方针。史量才接管后,《申报》便向社会各界明确宣布其办报宗旨,坚持“无*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坚持报纸的独立立场,拒绝任何*阀、势力的津贴补助,*治上坚持自主,不受制服从于任何一个**团体。
(3)重视“慈、廉、忠、实”的新闻私德。史量才认为慈爱、廉洁、忠诚、真实是每一个报人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同时强调新闻家应该以国家民族命运前途为己任,以办报回报会。
3.在风雨飘摇的二十世纪,史量才以他的办报思想和办报实践开创了报界一代传奇,以报业救国、报业兴国的魄力创造了《申报》发展史上的新辉煌,为民国时期的新闻报刊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后代新闻从业工作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炎培曾这样评价史量才:“独着眼社会事业,以为一国之兴,文化实其基础;而策进文化以新闻为先锋。”
03.三网融合
1.提出背景: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6月,经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审议批准,确定了我国第一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这标志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2.定义:Tripleplay,三网融合又称“三网合一”,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3.实质:“三网融合”的实质,是基于内容和业务的融合,也就是利用一根光缆,可以让用户打电话、上网、看电视,而不是基于三个网络的融合。
4.问题:(1)融合“业务”边界的模糊国务院会议在“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试点;—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国务院会议明确了双向业务进入和融合业务普及的时间表,但并未对上述业务进行明确界定。
(2)传媒监管规制的调整国家广电总局针对IPTV电视业务连发两道清查禁令,设定了市场准入门槛,明确指出没有“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不得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三网融合”目前处在相关*策的矛盾状态。于是,IPTV、互动电视与互联网电视,三种新业态在不同利益者的驱动下各自为*。
5.影响:(1)传统收视习惯的终结“三网融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三屏统一”,即手机、电视和电脑屏幕的融合。通过手机、电视、电脑看电视已成为现实;通过电视机可以上网、看电视、打电话、发短信、点播视频、数据传输、遥控家电等,这预示着“全媒体家电”时代已经到来。
(2)智能服务业态的开发广电网在“三网融合”中的工作目标之一是:从看电视变为用电视。围绕着这个目标,国家广电总局提出要实现三大创新,即技术创新,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体制创新,组建国家级网络公司,打造适应“三网融合”的统一的运营主体;服务创新,即在内容方面创新广电六大新业态。
记忆方式:背景+定义+实质+问题+影响
真题链接:简述“三网融合”对传统媒体的机遇与挑战。(山东大学简答题)
参考来源:[1]石长顺,石婧.“三网融合”下的传媒新业态与监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8):1-4.[2]袁超伟,张金波,姚建波.三网融合的现状与发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33(06):1-8.
??小站近期产粮可以随意戳戳戳专题冲刺冲刺专题05舆论引导「定义+背景+重要性+三功能+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真题讲解」冲刺专题04
网红经济「概念+原因+影响+风险+发展方向+启示」冲刺专题03
后真相时代「概念+成因+心理+“症候”分析+变革坚守」
冲刺专题02
媒体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因素+作用」
冲刺专题01
县级融媒体「定义+背景+标准+路径+困境+策略+典型模式」
知识点
李普曼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媒介环境学派
哈贝马斯
马克思新闻观
五四报人
办报高潮
列宁新闻思想
习大大的新闻思想
假新闻
新闻寻租
媒介审判
隐性采访
机器人新闻
表达自由
付费墙
新闻策划
媒介融合
彭兰
微博整改
网络直播
国家形象
云传播
健康传播
传播生态
5G实务免费批改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华科备考华科备考书单
华科导师介绍1
华科导师介绍2经验贴在职分华科上岸
分华科上岸
华科少骨上岸
调剂黑大经验贴
调剂北外经验贴公开课媒经管+媒伦理
实务速救课内容:新传考研站排版:张张审核:新传考研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