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书香丨一段曲折历史的重读重说中国近代
TUhjnbcbe - 2020/12/21 7:50:00
卡介苗接种反应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9412.html

《重说中国古代史》张铭著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斥悲痛与屈辱,但其中又满含希望之火的历史。由于史料丰富,过去的时间也不长,中国近代史向来是众说纷纭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源自人大教授张鸣的一门热门选修课,本书由张鸣教授的*治史公开课讲稿集结而成,在张教授的还原下,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而精彩。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在将本书当做一本经典的历史书籍阅读的同时,也从新闻传播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这一段历史。

在我读《重说中国近代史》前,与许多同学一样,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印象,来源除了教科书,就是各种各样小说、影视作品,抑或是《中国近代史》这样的大部头,对许多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有了一个刻板或扁平的认识。但《重说中国近代史》让我耳目一新。历史是客观的,历史书籍却或多或少都夹杂了作者的主观认识,无论作者观点认识正确与否,本书都让我看到了更为鲜活生动的中国近代史,同时也为我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思考角度,让我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

《重说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新,是作者对于清末危机的根源矛盾的认识之新。在以往的历史学习中,我们都知道,清末危机的根源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即封建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西方殖民者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但对于前一种阶级矛盾,张鸣教授持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本书中,作者着重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一事件,他认为,造成清帝国危机的并非阶级矛盾,而是地域矛盾。在清朝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因为自然灾害或是*策性驱使而产生移民浪潮,而在一些区域中,移民存在先到与后到的问题,这就分为了土籍人和客籍人。天王洪秀全是地域矛盾激化的一个典型例子,身为客籍人的他,在广东省内读书无门又遭受排斥。于是他创建拜上帝教,在广西佣兵,继而网罗了一众当地的客籍人。土客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太平*与土籍人的代表——官府发生冲突后,相当于和朝廷发生冲突,一步步走下来,太平天国运动变为了一场反封建的斗争。

油画《太平天国》

虽然地域矛盾在导致清末危机的因素中到底占多少比例还有待商榷,但书中对于洪秀全起义前的想法经历的细腻描述,比教科书上干干的一句“领袖揭竿,起义蜂起”给人留下了更多思考空间。

“重读”的第二新,在于张鸣教授为历史“祛魅”,改写了许多历史人物原本脸谱化、非黑即白的形象。在以往的历史学习中,我们都学过三元里抗英中,中华人民自发奋起反击英*的英雄事迹。但张鸣教授经过考证后发现,与其他史书演绎的事迹不同,英国人明明只损失了一个人:英国人用的是需要用明火的火绳枪,但当时下着倾盆大雨,火绳枪发挥不了作用,于是有一个英国士兵被中国农民用钩镰枪钩走。读到这里时,我一时有些不能接受,但转而一想,真实的历史或许不好看,却足够真实,如果真的抗英大捷,清*府也就不用签丧权辱国的条约了。

再比如,在以往的印象中,提及李鸿章,我们能想起他是一名维护封建统治的洋务派,能想起课本里所说“北洋舰队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等人后方指挥失败”,能想起他在许多不平等条约上签了名。但读完《重说中国近代史》,加上自己搜集的一些其他资料,我看见了一个形象更加立体的李鸿章。作为一名*治家,李鸿章整*平乱,维持大清帝国的统治秩序;推进洋务,开办新式企业,其中轮船招商局今日仍蒸蒸日上;外交斡旋,是最早拥有近代外交意识的人之一。绝非梁启超先生所言的“不学无术”,更不是许多人观念中跳梁小丑式主动将白银土地拱手相让的卖国贼。在搜集的资料中,有一段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让我印象深刻:“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也,都是纸糊的老虎......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明知自己所做之事为纸糊,依然将即将倒塌的大厦苦苦支撑半个世纪,作为*治家的李鸿章,绝不是“卖国贼”三个字可概括的。

李鸿章代表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读完《重说中国近代史》,作为一名新闻学学生,我认为从表层来看,信息传播的缺失,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许多问题。

对外看,学习中国近代史,我们一直都在讨论一个“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并且中国近代越来越落后?

中国从何时开始落后?在我看来,从大明帝国的统治者紧紧闭起国门,不愿再向门外多看一眼的时候,中国就开始落后了。读《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历史事件中,我近一步加深了对中国落后的思考。

中国落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闭关锁国,不仅是停止了对外交往的活动,更是主动与世界隔离开,不再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切断了与外界的传播媒介。因而直到鸦片战争,关于外国人,中国*民接受的还是或滞后或荒诞的信息。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对于当时的信息传播有许多描述,比如说当时有两个神话:一是英国请求通商的使者团曾求见乾隆,却不愿意跪拜,于是当时就有传言说外国人的腿是直的,没有膝盖,把他们打翻在地就站不起来了;二是外国人以吃牛肉粉为生,如果没有了产自中国的茶叶和大*,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畅胀气而死,只要中国不对他们出口茶叶和大*就会不战而败。这两则神话现在听来荒谬,但在当时,就连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也都对这两则神话深信不疑。连指挥打仗的大臣尚且如此,普通清兵自不必说,都以为打仗时把洋人打倒在地就能取得胜利。

《海国图志》国人了解世界的开始

对内看,清朝疆域广大,庞大的帝国机器运行制度腐朽,地方信息无法传达到中央,如同人身体四肢的神经无法传到大脑,只是一个空有巨大躯体的僵尸。比如,在清廷的官僚体系中,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向皇帝递折子,一般的官员只能通过都察院。但都察院是司监察的机构,因而一般官员为了不被挑出毛病,很少向上呈奏折。再比如,在太平天国时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地方*府的隐瞒,朝廷不知道太平*造反这件事。等到瞒不下去的时候,太平*的势力已经很大了。如若信息传播无阻,在太平*发难之初朝廷就能派出*队,或许清*府在外患当头之时,也不会遭此重创。

信息传播的阻塞,在当时的中国成为内忧外患的原因之一。随着被动的开放,中外交流机会增加,大量西方世界的消息传入中国,信息阻隔的屏障被打通,中国也诞生了新式报业,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重说中国近代史》的描写对象大多是一百多年前发生的事,但本书在我看来,除了研究价值,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张鸣教授在“两个世界最初的碰撞(续)”章节中讲到了上海的崛起,引起了我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香丨一段曲折历史的重读重说中国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