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再读陶澍,这位安化人对湖湘子弟乃至中国近
TUhjnbcbe - 2020/12/21 2:21:00

陶澍(年-年),字子霖,号云汀,自称桃花渔者,印心石屋主人,晚岁自称髯樵。湖南安化县人,清朝晚期*治家、文学家、诗人,死后追封太子太保,谥文毅。

年,陶澍生于安化边远农村,从小就打柴、放牛、捕鱼,过着贫困的生活。[3]陶澍自幼就以神童著称,聪颖机敏,长于记忆,善于理解,家中藏书丰富,熟读《四书五经》及经史子集,并且博览了野史、笔记、方志、族谱、小说等杂书。

嘉庆五年(年)秋试中举。

嘉庆七年(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嘉庆十至十三年(年-年),陶澍的父亲逝世他守孝回归故里,这段时间里他曾主讲湖南澧县澧阳书院

道光元年(年),四川总督蒋攸铦奏称陶澍治行为四川第一,擢山西按察使,又调福建按察使,同年十月擢安徽布*使

道光十年(年),累官至两江总督至年,兼江苏巡抚、两淮盐*。整顿河工、漕务、吏治,将纲盐法改为票盐法,扭转盐务的弊端。

一生为官清廉,自题“要半文不值一文,莫道人无知者,一事须了一部,如此心乃安然。”史称“胸怀无城府,待人表里如一”,缴年养廉银两,裁盐*衙门浮费16万余两。曾多次将自己的俸银全部救济了灾民,在鸦片战争前夕逝世(道光十九年),谥文毅。

*绩

陶澍一生为官四十年,为官清廉,为*勤勉,关心民事,改革弊端,*绩斐然。主要*绩体现于吏治、漕运、盐*、水利、赈灾恤民五大事件上。

吏治

道光元年(年)年底,陶澍擢安徽布*使,上任伊始解决安徽省钱粮亏空问题。道光三年()初,陶澍升任巡抚,解决官员吏治问题。后来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解决两江流域民生问题。

漕运

道光五年(年)陶澍任职江苏巡抚,筹商船,访海路,定运价,疏通了江南漕运。

盐*

陶澍任职两江总督期间,将盐贩子*玉林按律处罚,将要犯任开宇、刘东升送至京城,改革盐票制,消除了盐*积累的弊端。

水利

道光三年(年)开始,吴淞地区洪涝成灾,他亲临现场,组织施工,疏通河道。后来,吴淞地区稻谷丰收。

赈灾恤民

道光三年(年),江水大涨,苏皖地区洪水造成上千上万的流民,陶澍组织捐款,安排灾民生计,修筑堤坝,建造房屋,使得流移、老疾、孩稚者都有所养。

陶澍严格来说并不是中国近代的人物,因为他是在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开始的头一年死的。当时他任职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是个什么样的官职呢?总督这个官职相当于*区司令员。当时中国共有八个总督(除去河道总督),每一位总督主管两个省或者是三个省。主管的是**。但是当时的*队与现在的不同,当时的*队有很多职能,比如治安、消防、防汛、边防等等,所以相比之下当时的总督还要办理一些民*内容,比现在的大*区司令员权力要大的多。

而两江主管的是江苏、江西、安徽这三个省,正好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又是主要的税收地,所以两江总督的地位是非常显赫的,排在整个中国封疆大臣的第二位,仅次于直隶总督。清朝的两大总督中,直隶总督相当于北京*区司令员,保护皇帝是第一要务,所以这个官员最重要的是忠心。而两江总督需要给皇帝收钱收粮,那么这个官员最需要的,就是能力。可以这么说,直隶总督是皇帝认为全国最忠心的大臣,而两江总督就是全国能力最强的大臣。陶澍就是这样的一个大臣,但是很不幸,他在鸦片战争开始的前一年死了。

如果他不死,中国近代的历史肯定会改写。

因为他不仅是一位能力超强的大臣,而且他还是中国近代人物中,两位看相算命大师之一(另一位是曾国藩)。整个中国近代的风云人物几乎全部都是出自这两个人的派系。

陶澍看相的本事真的是超一流的,他相中过两个人,一个是后期策划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大功臣——胡林翼;另一个就是中国近代六次对外战争中,取得两次胜利的统帅——左宗棠。

先来说说胡林翼,看看陶澍是怎么给胡林翼算命的。

相传当时陶澍去当川东道的时候,从益阳进四川,半路跑到胡林翼的爷爷乡贤公府上去做客,发现了当时只有八岁的胡林翼,交谈之下非常喜欢这个孩子,于是也不管胡林翼喜不喜欢,就决定把自己五岁的女儿嫁给胡林翼。后来胡林翼十九岁了,干脆就把他接到自己的府上生活。胡林翼这个人年青的时候行为不端,据说在结婚的当天晚上,还跑到妓院里去找小姐,被陶澍的师爷给发现了,于是告到陶澍那里,说你的女婿非常坏,颇好声色犬马,陶夫人也埋怨自己老公,怎么给女儿找了这么一位女婿。谁知道陶澍却不以为然,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此子他日必担天下大事,岂有闲暇逸乐,让他玩玩无妨也。说回头这小子年龄大了,整天就得操心国家大事,连玩的时间也没有,现在年青让他玩玩也没事。后来胡林翼果真操心国事,累死在湖北。

另外一个人就是近代中国的民族英雄——左宗棠

年陶澍回家扫墓路过醴陵,左宗棠写了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被陶澍看到了,于是叫来左宗棠聊天,据说聊了七天七夜,结果认定左宗棠是一位史不世出的奇才。要让自己的独生儿子娶左宗棠的女儿,当时他的儿子陶桄只有五岁。要知道陶澍一生娶了七个夫人,结果生了一大堆女儿,唯独到了晚年才有这么一个儿子,而左宗棠当时只是一个举人,举人是什么呢。如果把京城的会试看做是大学毕业,那么左宗棠当时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就算把会试当成是研究生,左宗棠顶多也只是一个大学毕业没找着工作的待业青年。以陶澍两江总督士林领袖的身份,与左宗棠这个待业青年攀亲家,何况当时左宗棠自己还入赘周家,是一个倒插门女婿。经典的还有,左宗棠竟然不同意这门亲事,理由有两个,一个是辈份不同,因为当时左宗棠的老师是贺长龄贺熙龄兄弟,这两人本身就是陶澍的下属,自然辈份不同。古人是很尊师重道的,对上下尊卑之分看的极重。第二个原因,就是身份不同。左宗棠是一介布衣,连工作还没找着,而陶澍是两江总督,大*区的司令员,当然身份不同了。

于是陶澍苦口婆心的劝说,你说辈份不同,你和我,两个小孩子之间没有亲缘血缘,何况你我本身并没有师徒之情,怎么可以说辈份不同呢?如果说身份不同的话,我断定你今后的名望威望远在我之上,到时候就不是你高攀我,而是我高攀你了,所以也不存在身份不同的情况。左宗棠只好同意了这门亲事。其实陶澍第二年就死了,说成这门亲事,也有拖孤的意思,果然后来左宗棠尽心尽力帮助陶桄,把陶澍死后的家事处理的妥妥当当,自己也成为了名满天下的民族英雄。

除了左宗棠和胡林翼之外,陶澍还欣赏和提拔了另外两个人,一个是他的下属林则徐,后来林则徐成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位民族英雄。还有一位就是他的师爷魏源,魏源写了一本《海国图志》,里面有一句“师以夷技以制夷”,成为了中国近代*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一直影响到现在,并且间接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现在,我们可以整理出当时围绕在陶澍身边的这些人。

陶澍的亲家——左宗棠:他能力最强的地方就是打仗,他剿灭了太平天国的残部,击败了西捻*,平定了陕西甘肃的回族之乱,打败了浩罕国和俄罗斯的入侵,从当时陆地上*事最强大的国家俄罗斯手中收回了*伊梨地区,指挥*队在越南击退了法国入侵者,成就了中国近代对外抗击史上最著名的战役——镇南关大捷。他是一名*事天才。

陶澍的女婿——胡林翼:他是近代中国战争中统筹能力最强的天才,整顿湖北成为了打击太平天国的基地,慧眼提拔了类似李续宾、多隆阿、鲍超等近代中国最强的一批*事将领,统筹策划能力之强在近代中国无人可以比肩。

陶澍的下属——林则徐: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以我察看史料发现,林则徐最强的能力在于整顿内部,惩治贪官污吏,一身正气逼迫洋人就范,把原本散沙一团的广东变成了抗战的最前线,众志成城一致对外,一改往日鸦片利益哭爹叫娘的局面。

陶澍的师爷——魏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撰写《圣武记》、《海国图志》,师以夷技以制夷,为抗击外国入侵者提供*治纲领和发展策略,促进国人向洋人学习科学技术,从内部提升自己的科学技术能力。

再加上另外一位陶澍的下属:后来任两江总督的伊利布,此人最终促成中英两国和谈,达成《中英南京条约》,也可以算是中国第一位外交人员。

这些人在鸦片战争开始之前,都是围绕在陶澍身边的人才,而陶澍本人的能力如何?

陶澍在任两江总督时,努力去做了两件事,虽然在他的任内没有最终完成,但是已经初见成效,一个是漕粮海运,这项改革相当于改变中国的粮食运输体系,并且可以改变当时的经济圈。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是运河流域,如果漕粮海运,这一地区将失去存在的意义,这就相当于让现在的中国放弃长江三角洲整个经济圈,可见他改革的魄力。另一项改革就是票盐法,类似于现在的税务改革,因为当时中国的税收是从盐当中收取,所以盐务改革就等于是税务改革。

虽然陶澍有这两项改革,但是他最著名的地方还不是改革家,而是敢言任事。

任事也还罢了,怎么会有敢言这个说法呢?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当皇帝是怎么样的一份美差(每个朝代并不相同,这里特指清朝的皇帝)。

皇帝每天早上大约在八点以前,接见*机大臣,地点是在皇宫养心殿的东暖阁,皇帝每天要接见的大臣没有定数,但第一批接见的肯定是*机大臣,*机大臣们把当天最重要的事情奏报皇帝,由*机大臣与皇帝在这里进行磋商,大约在十点钟,*机大臣退出。

陶澍故宫养心殿东暖阁

接下来皇帝需要接见其他大臣,通常第二批是特旨召见的各地总督,巡抚(相当于省长),亲贵大臣,部院大臣(各级部长);第三批是接见外放的封疆大吏,比如新任命的省长,或者是省级长官之类,这些人在去上任之前,要先来晋见皇帝;第四批是道员(类似各省厅局级干部),这些道员都由皇帝单独引见,一个一个的来;第五批是接见各地府台(市长)和县官,这次是所有人一起接见;第六批是接见内务府大臣,因为内务府管的皇帝家务,所以话比较多,也琐碎,时间会比较长,所以把他放到最后一个接见。

如果哪个大臣突然有了烦心事,要跟皇帝说,或者是要跟皇帝打小报告(通常都是官员之间的小矛盾,小磨擦),那么也可以在西华门外“递牌子”,请求皇上接见。为什么叫“递牌子”呢?因为官员实在太多,皇帝记不了这么多,所以就搞一个长五寸,宽一寸,上绿下白的牌子,正式名称叫“绿头签”的东西,上面写着大臣的名字、官职、籍贯、出身(哪年考试得了第几名)等等,让皇帝参考,不然皇帝怎么知道你是谁,要干什么事呢。当然见与不见要看皇上心情如何了,如果见的话,就由领侍卫内大臣(皇帝的警备司令员)带着你来养心殿东暖阁“晋见”。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事方面的大事,或者是哪条河道决口了,那么大臣们就“叫起”皇帝,这时候无论皇帝在睡觉,还是吃饭,总之立马就得处理。

把这些大臣们都接见完了,皇帝也吃完饭了,休息一下,下午就可以批阅奏章了,通常有几百件之多。注意,这个时候中文书写还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奏章读起来会很吃力。而且有些省级干部废话特多,写一篇奏章动不动就是上万字,搞的皇帝头晕脑胀,叫苦不迭。于是*机处就把这些奏章写个“节略”让皇帝看,省时省心省力。不过一些重要的官员,或者是“密奏”,就不能写节略了,皇帝只有一字一字的自己看。皇帝在这些奏章的边上,用指甲掐出不同的印子,交给太监去处理。这样一天的事基本上也就完了,估计也已经是深夜了,只能睡觉,明天接着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祭祀、巡幸、较武、衡文,根本就没有节假日。

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想当皇帝,还乐此不疲,处心积虑。每天除了见大臣就是看文章,稍稍搞点娱乐活动就有大臣哭天喊地,撞墙自杀,真的是一点意思也没有。到死的时候回顾自己当皇帝的一生,全是接见大臣和看奏章,连皇宫大门也没出过几回,成了一个苦不堪言的极品宅男。

回归正题,皇帝已经够累的了,偏偏还是有很多大臣的奏章不能及时处理。当时执*的道光皇帝心烦不已,领班*机大臣,也就是宰相——曹振镛出了一个主意,皇上以后看奏章的时候,不停的在这些大臣的遣词造句上挑毛病,或者是找些错别字把他们大骂一通不就行了。他们以后肯定会少上一些奏折,这样皇上的心情也会好些,工作会轻松一些。

道光皇帝就这么干了,果然大臣们害怕被骂,奏折明显少了。但还有一个人却在不停的上奏章,这个人就是陶澍。

陶澍不断的上奏章,奏报民间疾苦,奏报官员风气,奏报改革成效,奏报地方旱涝。道光皇帝刚开始嫌烦,也想挑毛病,但是挑不出。后来慢慢发现,整个朝廷里的官员都是人浮于事的,只有少数几个敢于任事,不怕得罪人,不怕吃苦。特别是陶澍,搞粮食运输改革,又搞盐税改革,一举得罪了江南最大的两个黑社会,漕帮和盐帮。并且任劳任怨,敢想敢说敢干,甚至连皇帝都敢得罪。久尔久之,道光皇帝心里就认为,只有陶澍才是讲真话的人,其它人都不敢向皇帝说真话,所以道光皇帝也特别信任陶澍。陶澍的奏章总是认认真真的回复,陶澍的事情也就全心全意的支持。领导的支持信任总是最重要的,这是一切事情成功的根本条件。

那么陶澍就拥有了扭转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能力,他的手下有一个统筹策划最强的胡林翼;有一个能够战胜外国侵略者的左宗棠;有一个可能提供理论方案,让中国走上自强之路的魏源;有一个敢于任事惩治贪官污吏,并且刚正不阿的林则徐;还有一个能够进行外交谈判的伊利布;他本人是道光皇帝非常信任的人,并且是长江以南最大的官,又是中国文人当中的领袖;

这是一个什么阵容?让人望而生畏!也许还比不上英格兰,只怕也不输给阿根廷,如果他们去踢世界杯的话。

年6月,他去世了,年6月,在他去世一年之后,鸦片战争打响了。老天爷不眷顾中国,英国人也太会挑时候了。也许陶澍也不能改变战争的结果,但至少可以改变中国近代的历程。整个鸦片战争中,没有一个人把战争的真实情况汇报给道光皇帝,而原本能够做到这件事的,非陶澍莫属。

陶澍临死之前,给道光皇帝上了一个遗折,推荐林则徐做两江总督。据说这个遗折是左宗棠根据陶澍的意思,给皇帝写的。

陶澍死了之后,他的这个圈子也就散了。

林则徐只身去广东,因为陶澍病重,鸦片之事只好先交给林则徐来干;

左宗棠没找着工作,回到湖南老家,在岳父家的帮助下种地过日子;

胡林翼此时已经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并且当了江南考场的副考官,结果因为正考官做弊,受到牵连,被罢了官,也成了一名失业青年;

魏源也失业了,他是陶澍的师爷,陶澍一死他也就失业了,他只好投亲访友,最终还是去给别人当了师爷。此后几年他给好几任官员做了师爷,却总是无法签一个长期合同。

这个圈子就这样散了。于是鸦片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中国进入了万劫不复的黑暗时期。

录下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卓秉恬给陶澍的挽联,以示我对这位先贤的敬仰之情:

天下大事公可属,

江南遗爱民不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读陶澍,这位安化人对湖湘子弟乃至中国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