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典教授
王学典教授,第十三届全国*协常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
来源:《光明日报》年10月21日第11版理论版,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光明日报更多精彩内容。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唐代诗人孟浩然在登上襄阳名胜岘山时,面对如画的万里江山,又由前朝文物胜迹联想到历史的盛衰兴亡,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年,正值民族危亡之际,湘潭人为纪念陶侃、何腾蛟等民族英雄,在其衣冠冢下的峭壁上,刻下“江山胜迹”四个大字,以示中华文化尚未断绝,江山仍在等待后人。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引用“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江山胜迹”在历史长河中的反复映现,是一个具体的例证,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虽几经波折,却从未中断。
所有的族群都在追溯自己的源头
纵观古今,放眼寰宇,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数个古老文明早已湮灭,只有华夏文明继自古昔,数千年来未曾断绝,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许多学者都曾追问,是否华夏文明在原点时就携带了某种类似于“基因”的东西,而这种“基因”保证了历史传承的延续性?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追本溯源,从本民族历史的源头处探问。我们在谈论“中华”或“华夏”的概念时,一般将起点追溯到“三皇五帝”时,近代以来几次重大的史学论战,也几乎是围绕着“三皇五帝”是否真实存在而展开。其实不唯我国,每个族群在进行历史讲述或历史研究时,都要追本溯源,如土耳其认定自己是东罗马的继承人;欧洲人在谈及西方文明时,总是“言必称希腊”;日本、越南等现代民族国家也都在向远古追寻本民族历史的源头。绝大部分人相信,一个族群或文明有机体自其伊始形态时就携带了某种类似于“基因”的东西,既然是“基因”,当然能左右一族群的发展方式和走向,因此研究“源头”问题也就等同于研究自我本身。
那么,在不同文明形态的历史发展脉络上,果真存在着类似于生物学概念的“基因”吗?我们不妨先以远邻为镜,观照这一问题。西方人关于哲学、文艺、历史、科技的论述,都将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追溯至公元前年爱琴海畔的那个小城邦。而事实上,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的“希腊”成分已所剩无几,希腊语几乎无人能懂,古希腊的文化遗产不过是被封存的残卷。“希腊”忽然以这样一种辉煌面貌被人们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