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近代史研究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
TUhjnbcbe - 2020/12/19 16:15:00

试论八十八旅与中苏朝三角关系

——抗日战争期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一瞥

沈志华

内容提要抗日战争后期,中共东北*组织和抗日联*残部被迫退入苏境,接受苏*的援助和指挥。随后,以中、朝游击队员为主的八十八旅(抗联教导旅)得以建立,并成为苏联远东*的一支特种部队。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后,斯大林决定解散八十八旅,金日成率抗联部分朝鲜指战员回国,最终脱离了中共组织,成为苏联占领*的依靠力量。八十八旅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二战后期远东地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及中、苏、朝之间微妙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抗日战争东北抗日联*中苏关系中朝关系

国民革命与东亚地区的“反帝连带”

——以韩国志士吕运亨的在华活动为中心

裴京汉

内容提要从韩国、越南等中国周边的殖民地弱小国家的立场来看,树立了反帝目标的中国国民革命是一个新的希望。国民革命中的“反帝连带”主张,即共同对抗使韩国、越南沦为殖民地的日本、法国等帝国主义列强的主张,也确实使韩国、越南的革命家们将其视作坚实的友*。详细追溯20世纪前半期韩国最具代表性的*治领袖吕运亨参与国民革命的史实,不仅是为了如实还原吕运亨在中国活动的原貌,也是为了通过重温国民革命时期亚洲各民族间的“反帝连带”的实相和意义,来加深对国民革命的国际形象的理解。吕运亨参与国民革命的初衷,便是希望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能借助中国支持而实现韩国独立与革命成功。由此可见,对于吕运亨而言,中国国民革命并非他国之革命,而是祖国韩国之革命。从这一角度来看,作为“反帝连带”现场的国民革命,同时也是同时代东亚地区处在殖民统治下的弱小国家独立运动的阵地。

关键词国民革命国民*二全大会“反帝连带”中韩互助吕运亨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反帝主张的变化及其影响

李育民

内容提要反对帝国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治基础之一,同时亦成为国民革命的基本目标。在早期,中共反帝方针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便是废除不平等条约。年汉口“一三”事件发生后,中共的反帝方针发生变化,从主张废约趋向于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变化原因,除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群众斗争的高涨之外,与共产国际的指示有着密切关系。中共的急进方针扩展了国民革命的反帝斗争,也由此与国民*发生矛盾,对国共合作的格局产生相应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国民*加速分裂进程。为了尽快建立全国*权,国民*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愈益走向妥协。又由于在领导权、工农运动、土地运动等问题上的冲突,先是蒋介石发动*变,继而汪精卫实行“分共”,国共两*终于分道扬镳。

关键词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反帝

一战爆发后中国的中立问题

——以日本对德宣战前为主的考察

侯中*

内容提要一战爆发后,北京*府虽抱定了中立的态度,但在何时宣布中立问题上有其自身的考虑。在宣布中立前,外交部希望能得到美国的外交支持和日本自身中立的保证,但内外形势并未给外交斡旋留出更多的时间。在未能达到最佳的外交局势下,北京*府于8月6日宣布中立。某种程度上,中国的中立主要为了防日。宣布中立后,北京*府即从内*和外交两个方面着手维护中国的中立地位。内*上,申令各地严格遵守中立条规;外交上则寻找途径防止日本侵占山东:或者宣战,或者直接收回青岛。迫于现实原因,宣战的可能性此时尚不存在;收回青岛之议,也不为英、美、日等国所接受。对北京*府而言,在各种外交努力无效后,等来了日本对德宣战的消息。

关键词一战北京*府中立日本山东问题

小农家庭、土地开发与国际茶市(—)

——晚清徽州婺源程家的个案分析

刘永华

内容提要自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上海、宁波等口岸开埠通商,国际茶市对中国茶叶生产与销售的影响日益深入。在市场利好的刺激下,徽州婺源产茶区的一家农户通过增加茶叶生产与制作的劳动力投入,提高家庭的现金收入。同时,这家农户还因应家庭规模的变动,投入大量劳力开垦土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从而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个个案说明,一方面,国际贸易未必会引起晚清小农经济的危机,反而可能为其发展提供一定契机。另一方面,晚清小农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国际市场、赋役制度的影响,还与家庭发展周期、土地开发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晚清小农经济时,有必要从小农家庭的角度,讨论晚清农户应对各种地区性、全国性与国际性*治经济变动的策略,从而更深入理解晚清小农的生存处境。

关键词小农家庭土地开发国际贸易茶叶徽州

19世纪徽州乡村的土地市场、信用机制与关系网络

赵思渊

内容提要18世纪以来的乡村土地市场发展出完善有序的土地收益分配结构,地权交易更多地表现为市场化行为,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地权交易的渠道、形式与信用机制。村落社会中,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对地权交易造成不同影响,因此利用关系网络方法研究地权交易,可以反映社会关系网络在土地市场中的意义。以19世纪徽州歙县的两个村落为例,土地交易主要在亲属关系内发生,中人、代笔所代表的信用机制与交易类型相关,中人的信用保障在抵押借贷中更为重要。存在单个强势宗族的村落中,交易形式的偏好更多地受到亲属关系的约束;多个小宗族共居的村落中,亲属关系对选择不同交易形式的影响则较小。此外,半职业化的代笔人似乎也已在交易行为中出现。

关键词土地市场地权交易社会关系信用机制近代乡村

从新津劫案看辛亥鼎革前后的基层社会秩序

李德英张杨

内容提要年四川爆发的保路运动成为引发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导火索。在*权更迭过程中,成都平原乡村社会秩序混乱,抢劫案件频发。新津县辛亥年()十月至壬子年()三月发生了多起抢劫案件。面对混乱的社会秩序,大汉四川**府和县级*权在沿用清朝法令的同时,组织新机构、颁布新法令;地方士绅积极兴办团练;民众也结成团体自卫互助。在官、绅、民的共同努力下,壬子年五月后新津县的地方秩序得到恢复,然而*阀割据、连年混战,社会秩序已经很难回到传统时代。

关键词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新津县抢劫案件社会秩序

年“五反”运动前后的私营工商业

——以上海刘鸿生家族及其章华毛纺公司为中心

赵晋

内容提要年上半年的“五反”运动,矛头直指资本家阶层,就连中共圈定的“民族资本家”亦难幸免。但是,“五反”运动显然并非对资本家及其产业一味冲击,从“四反”时的相对宽松、“五反”初的极度紧张到“五反”中后期的“保护过关”,*府对诸如刘鸿生等有重要影响的大资本家存在着区别对待的另一面。同家族命运相连,章华毛纺公司这个刘氏家族的核心企业亦经历了运动最初的朝不保夕,运动中后期的勉予维持,到运动结束时*府的大力扶植,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尽管章华毛纺公司终未倒闭,但其经营模式已发生结构性变更,完全服膺于国家工业化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刘鸿生章华毛纺公司“五反”民族资本家私营工商业

胡光墉破产案中的西征借款“旧账”清查

吴烨舟

内容提要光绪九年,胡光墉在上海创办的阜康票号突然倒闭,迅速波及胡氏在全国各地的分号及其他产业,立即引起了朝野

1
查看完整版本: 近代史研究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