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高考历史四大类主观题必备答题术语
TUhjnbcbe - 2020/12/18 14:22:00
治疗白癜风的偏方有哪些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0082.html

1.海禁和闭关锁国*策的影响

积极

(次要)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消极

(主要)使中国日益封闭,脱离了世界发展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2.重农抑商*策的影响

积极

在一定时期内(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下的情况下)促进了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权

消极

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清明时期,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从长远角度看这既不利于农业发展,又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其进步性,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3.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进步

4.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消极(居于主要地位,具有主观色彩)

积极(居于次要地位,具有客观色彩)

*治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日益觉醒,民族、民主革命开始

经济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主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思想

出现了向本文学习的新思潮

社会

呈现半殖民地色彩

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对外

国门大开,被迫开放

有利于加强中外交流

5.近代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积极(居于次要地位,具有客观色彩)

殖民者把西方先进的文明带到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消极(居于主要地位,具有主观色彩)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是中国近代日益贫穷落后的根源

6.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进步性

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了反帝反封、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性

既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7.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

外交环境

促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新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书面

经济建设

中美关系的改善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祖国统一

为外部势力台湾撤退和祖国实现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提供了条件

教育与生活

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留学的目的地逐渐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的交流,同时直接导致了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西欧

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对亚非拉

西欧进行了早期殖民扩张,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罪恶的黑奴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导致亚非拉落后的历史根源

对全球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打破了人类相对隔绝的状态,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9.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对法国

对法国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对欧美

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对亚洲

启蒙思想家的许多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激励着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对资产阶级时代

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对世界

形成了强大的思想潮流,影响深远

10.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从近代

史观看

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文明

史观看

是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宰割和奴役的产物,使亚非拉国家变成了发达国家的附庸;但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人类文明开始向世界现代文明转化

从整体

史观看

其形成使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列强间展开激烈的争夺,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认识类试题

1.如何认识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选官制度的作用

官员由中央任免,有利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利于抑制地方割据势力,保证中央权威;同时制度化的选官标准,对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提供高素质的官员队伍起到重要作用

监察制度的作用

古代监察制度有利于澄清吏治、打击割据势力,同时有利于纠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和维护*令的畅通

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保证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常运转

2.比较认识古代东西方的*治制度

中国

古希腊、罗马

特点

实用性、集体、等级、治理等

理性、个性、平等、主宰等

趋向

专制

民主法制

形式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法制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工具

以法律为保证,以维护奴隶主专制统治

对文明影响

有利于保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使文明的进一步延续

缺乏强有力的权威,易导致分崩离析,破坏文明的发展历程

认识

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局限性

3.如何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从范围看

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纺织行业

从表现看

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从程度看

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行业中,是十分微弱的

从地位看

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4.如何认识清明之际的民主启蒙思想

背景

封建社会衰弱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主张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反封建民主色彩,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性质

从本质上未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主张

影响

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

5.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识中国社会的巨变

内容

意义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否定封建专制制度和国君一体观念

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

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

依据三权分立原则确立现代民主*体

否定了“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6.多角度地认识三民主义

从时代背景看

其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从纲领内容看

其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满清*权,建立共和国

从民生意识看

其借鉴欧美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从民主*治看

其倡导民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治的进程

从时代发展看

其与时俱进,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7.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个方向和主题

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双重性质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思想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三个阶段

器物阶段、制度阶段再到思想文化阶段

四个阶级

参与阶层广泛、内容多样。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各个阶层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提出了自己改造社会的新方案和新思想

五大运动

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治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8.如何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性质

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权力分配

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领袖担任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掌握行*权并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

国王的地位

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9.如何认识美国*治体制中的“侵权与制衡”原则

从联邦制来看

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种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自治权,这样既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又避免了过度集权的弊端,既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又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三权分立

体制来看

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掌握,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为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从两*制来看

两*通过选举不仅控制国会,还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对垒、交替执*成为美国共和*体的一大特色,两大**在美国*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原因类试题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经济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治

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是也是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社会

广大人民渴望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理论

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理

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权进行管理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因素

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农民自身因素

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较高

*府扶植

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策

不利因素

经济

小农经济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治

封建*府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灾害

严重的自然灾害

3.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出现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的原因

发展动力

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技术水平

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劳动者

官宫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统治者

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重农抑商*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

4.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治

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

经济

明清统治者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策

文化

科举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和创新

对外

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5.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前提条件

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内部根源

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挡机器大生产强有力的进攻

客观因素

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6.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从世界潮流看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从运动自身看

经济

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思想

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

*治

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权和社会制度

组织

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7.辛亥革命兴起和失败的原因

兴起的原因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治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特别是三民主义的提出

组织

革命团体,特别是革命**同盟会的成立

*事

在孙中山领导和影响下,革命*人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失败的原因

经济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源)

*治

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

阶级

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即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思想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纲领

群众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组织

缺少一个坚强的革命**,也没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

开放探究类试题

特点概述:

开放探究性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景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由于认同的观点不同,因此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但需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知识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类型1

提炼观点型设问方式: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主题)并加以论证”“评析或论证材料中的某种观点”,即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述。

解答程序:

(1)明确设问要求,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分层次阅读,找出可概括的或隐含着观点评述的语句;

(2)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

(3)选定观点,即从提炼出的多种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论证的观点;

(4)搜寻史实,从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中整理出可以论证该观点的史实;

(5)概括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论证充分。

类型2

提供观点型设问方式:

“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做出判断并加以论证”“就材料中的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答程序:

(1)是什么,即所认同的观点是什么;

(2)为什么,即理由是什么,即结合史实分析论证;

(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论证充分

往期推荐01

高中历史全套通史时间轴

02

干货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影响、作用、意义类设问

03

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编辑:小白

标签: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在看吗?风里雨里,船长等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历史四大类主观题必备答题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