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第三季第6期总第56期近代中国的革命
TUhjnbcbe - 2020/12/18 14:18:00
白癜风的治疗 http://m.39.net/pf/bdfyy/

年11月11日,新闻传播学院“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第三季第6期(总第56期)在鼓楼校区费彝民楼A座室举行。此次午餐会邀请到的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孙江教授。孙教授介绍了他博士论文《近代中国的革命与秘密结社——中国革命的社会史研究(-)》的写作过程,分享了他在日本学习、从教、治学的经历。本次午餐会由新闻传播学院周海燕副教授主持,张红*教授、郑欣教授、胡菡菡副教授、王辰瑶副教授、王蕾副教授、朱丽丽副教授、*佳副研究员、袁光锋助理研究员、李艳明老师、南大文学院教师葛飞、南京师范大学新传学院副教授卞冬磊以及校内外七十多名硕博研究生一起参加了这次讲座和讨论。

主持人周海燕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孙江教授的学术经历。孙教授本科和硕士受教于南大历史系,在东京大学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完成之后,孙江教授留在日本大学任教。因思念南大并且受高研院之邀,年客座高研院,年全职返回母校任教,现担任南大学衡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现代中国公共记忆与民族认同”,该项目将以两套丛书呈现:“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南大出版社)、“学衡历史与记忆研究丛书”(三联书店)。

在大家热烈而期待的掌声中,孙教授开始了他的演讲。孙教授说这个题目对他而言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记忆。他曾经对很亲近的朋友说自己是一个活在20世纪的人,不幸活到了21世纪;既然活到了21世纪,就要想21世纪的问题,做21世纪的事情。21世纪是“后革命”时代,现在他所做的研究之一是“历史记忆”,还有一个更大的研究项目“概念史”——研究影响20世纪中国*治-社会的个关键概念。他说,概念史研究可能到退休的时候还不能完成,可以留给年轻学者继续做。

学术训练

接着,孙江教授话锋转向国内研究生教育问题。他说,之所以非常爽快答应周海燕副教授与郑欣教授的学术午餐会之邀,是因为回到母校后,痛感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一流的中学生、二流的大学生、三流的研究生、博士生。”“之所以这样说,可以回顾一下我们老祖宗是怎么做学问的。老祖宗做学问强调三点,第一考据,第二义理,第三词章。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小学开始一路到高中,强调的是词章——修辞训练,学生们大都能写不错的文章。在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空间里,学生可以选修各种学科知识,关心“义理”问题,好讲大道理,不甘做小事情,大道理有时候说得很好,很多时候似是而非。就学术研究而言,很多研究生、博士生重修辞和义理,写出的东西,很不客气地说,“风马牛皆相及!”孙教授认为,我们的研究生、博士生缺乏考据的功夫。所谓考据,是指一种观察、研究事物的能力。孙江教授说“历史”这个词在希腊语里原意是调查研究及其结果,而他发现现在的学生面对一个文本或一个事物,常常不知从何入手,总认为资料不够。正因为缺乏观察和研究的训练,很少有人能写出规范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很多所谓创新论文是国际笑谈。

说到自己的学生时代,孙江教授笑称自己在南大读书时算得上是“少年得志”,硕士论文一写出来就出版了,这在当时很少见。年代初,孙教授负笈日本,头半年,一直酝酿赴大洋彼岸。有一天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东京大学的一个小图书馆,大受震撼,当时在国内看不到的书,日本不仅都有,而且还出版了全集,如《柏拉图全集》、《葛兰西全集》、《尼采全集》、《海德格尔全集》等。于是他发现:“在日本读书,可以通过日本这面镜子看他们是怎么学习西方的;不管是看中国还是看西方,日本人都有一个背影,这就是日本的学术。”因此,孙江教授在日本的学习有三个面向,一是学习日本,二是学习日本如何看中国,三是学习日本如何看西方。孙江教授留学日本,但他以为自己的学问并不是所谓日本式的。孙江教授建议,如果看外国学者研究中国问题,一定要看他的知识背景,是什么支撑他/她来观察他者的。

博士论文框架

说到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题目和论文最终的思路形成,孙江教授拿出两本厚厚的关于革命与结社、宗教关系的日文专著,一本他是在东京大学读书期间的博士答辩论文,另一本是没有提出答辩的论文。为什么会有这两本书呢?因为准备预答辩的内容过多,导师建议只把其中讲革命的部分抽出来作为博士论文答辩。

孙江教授说自己论文的构想受到了迈克尔·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一书的启发。在思考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权力的社会起源时,孙江教授认为既要考虑共产*的革命,也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三季第6期总第56期近代中国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