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人民日报摘要导读17标语,承载中
TUhjnbcbe - 2020/12/11 15:54:00

《人民日报》摘要导读17

标语,承载中国历史变迁的“活化石”

苏琦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语不仅是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也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变迁,更凝结了每个时代的精神内核。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标语文化是中国共产*人在革命实践斗争中创建和形成的,彰显了中国共产*人的一代风貌。年,一则“穷人变成有,一富遮百丑”的标语引起了群众的广泛讨论,此标语的原意是鼓励穷人依靠自己的本领投入到大生产中,但由于对标语的解读产生了歧义,有人认为“穷人富有了是一种丑”,也有人观点相反。

从这条标语我们足以窥见当时的社会生产和文化氛围,即使中国共产*在当时是希望发动群众支持大产生运动的,但是一些群众存在“怕富”心理,再加之“斗地主”,所以才会对“有”和“富”有所顾忌。群众在人民日报大家谈栏中“对一条标语的意见”提出对这条标语的批评后,汉夫对此发表的评论也值得我们思考,他认为群众意议只能接受较粗糙的东西时,就以粗糙东西逐渐提高他的认识和觉悟程度。所以对于文化宣传产品而言,除了要体现*策、方针、立场、价值观等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用群众最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传播,要能够让他们从心理层面接受,这与我们新闻生产活动中坚持的“贴近性”也相契合。

标语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种文化现象,对基层治理产生着一定的作用,从农村“生男生女都一样”到城市社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标语已经潜移默化入人们的生活中、行为规范里。

原文:

《关于“对一条标语的意见”》

汉夫

编者按:大家谈是读者的园地,有不同的意见,自然欢迎尽量提出。汉夫同志就标语对实际运动的作用及群众接受的程度立论,是很好的。但就标语本身说,已引起误会是事实,一般群众究如何了解这句话,还应调查。标语口号既是行动的指针,就应作到明确无误,我们决不应反对利用熟语,但一定要注意不受旧形式的拘束和妨害。

七月十号在大家谈栏中“对一条标语的意见”对“穷人变成有,一富遮百丑”提出批评。据我所知,这条标语是实现耕者有其田后群众提的。群众在大生产运动中,有怕富思想。如郜匠村群孩说:“今天够吃够喝就行了!可不敢发那大财;发了财还不定怎样呢?”当时有些人圪噪的说:“咱们穷人有了丑不丑?”于是就有人说:“穷人变成有,一富遮百丑”。这意思说:穷人翻身后好好闹生产,发财后并不是一件丢丑的事;穷人在大生产运动中发财致富是最光荣的。当时群众的提法,决不是如鸿飞同志所提的是翻身后就翻富了,群众说:“想要过好把明起早;”“想要发富,纺花织布”,“翻身打地主,生产才致富,”这条标语原意就是:经过大生产后,穷人真正才能发财致富的,“穷人才能变成有”。因此在当时群众的提法,是决不是穷人富了是丑事,富了就把穷人的丑遮着了!也决不是说地主的富不是丑事。因此,我觉得:群众的认识都是这样,你偏提出你所说言语。那就不能引导群众的行动,群众接受就很慢。当群众意议是这样“好象是低级的”但却能代表广大群众行动。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当群众意议只能接受较粗糙的东西时,我就以粗糙东西逐渐提高他的认识和觉悟程度,我们不应对它从另一面钻,钻来钻去,纵使你提的很高,你有创造,但群众(尤其是农民)不理会你的。总之这标语在群众生产中起了很大作用,故特提出说明,供大家研究。

苏琦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级新闻与传播硕士

南门读报小组以“通过报纸读懂中国”为旨,每位参与者从自己的学术兴趣出发,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报纸进入现当代中国的历史。报纸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有效的传播媒介,负载、沉淀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因此,需要像耐心的考古学家或充满好奇心的侦探一样,重新打开、发掘报纸这一“现场”,触摸现当代中国的诸多社会纹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民日报摘要导读17标语,承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