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发百度网盘的小可爱们邮箱私聊我。
第一章——第三章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
远古时代口头传播(最早出现):元谋人体态语;北京人有清晰的语言;山顶洞人运用语言相互沟通;舜设“纳言”沟通上下
文字传播产生与发展
1、约年前,陶制器皿上的符号视为萌芽性质的文字传播
2、商周时代,逐渐定性产生甲骨文、金文
3、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以书面形式向下属做通报,建立传递文书命令信函的快捷邮报,还有“露布”(露报)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文书
4、秦朝,“书同文”为文字传播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广而告之的*令文件成了新闻传播材料“四十字诏书”;发展交通
5、汉代使用的文字载体是竹木简牍,无邸报记载
6、西汉开辟丝绸之路,规模宏伟的新闻信息交流无史料记载
多种形式传播
1、文字使用最多,有书籍、文书、记录材料
2、实物有烽火、气质、锣鼓、符,主要用于传递*事情报
3、人际传播包括游说、讲学、传递情报
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
1、起源:唐代出现中国古代报纸,出现“新闻”“编辑”等专业名词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公元-)一些朝廷消息的汇总,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手抄非印刷,传播范围很小,孙樵记述,为早期中国古代报纸
2、特征
1)内容不同与现代报纸,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及官员任免升降降成、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2)形式也不同,是一个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3)发行与传递不同,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路驿站传递
3、发展
1)唐代:“报”;进奏院的“状”,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报纸
2)宋代
①开始使用“邸报”称呼
②宋真宗定本制度: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钞
③邸报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奏章、官吏人免升降惩罚、战报
④小报: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新闻来自官方
3)元代报纸存疑
①设有宣使、奏差,担负传达使命
②“小本”:刊载小说戏曲唱词、传播新闻消息
4)明代
①通*司处理臣民奏章;提塘官在京城抄录邸报,发挥本省
②塘报:传播*事信息,通报战事、战况、战果,下级向上级
③邸报:《万历邸钞》、《天变邸抄》、《急选报》(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原件)
④抄报行、报房、送报人,作为独立社会行业,雏形已现
⑤明代后期:旗报、牌报、揭贴
5)清代
①提塘小报(小钞):内容来自官方
②民间报房发展和京报刊行:国内收藏最早的京报实物是乾隆三十五年()的一家名为“公慎堂”报房出版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③清中、后期:“信局”传递京报;“省中提塘”是兵部派驻各省处理公文的提塘官;发达省会城市出现民间报房翻印京报、出版辕门抄;“行在抄”指从皇帝行宫抄来的材料出版物
4、印刷:始于民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
5、发行:自唐至清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传送,因此邸报又称驿报。唐代有驿站和递铺;宋代是步、马、急脚递;明清由通*司和提塘官交付邮驿传递;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宋代有“班朝录”、“供朝报”
第二章中国新闻报刊的产生
外国传教士创办的首批中文报刊
1、马礼逊、米怜《察世俗每月统纪传》:.8.5马六甲,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雕版印刷,中国书册式,每月一期
1)宗旨:“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2)内容:宣传“神理”放首位;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国俗”;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月食》预告性消息);发表诗歌、寓言
2、郭士立《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8.1广州,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新式报刊
1)内容: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技,宣扬“西方文明”,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刊载国际新闻较多
2)特色:开辟“市价篇”专栏,报道广州市场行情,已有走出宗教报刊的倾向
3、《东西洋考》前后出版的其他报刊:
1)《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巴达维亚,麦都思,印尼最早的华文报刊
2)《天下新闻》:马六甲,吉德,活字印刷,刊载中外新闻,格式像报纸,宗教刊物
3)《各国消息》:广州,石印,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
4)《依泾杂说》:《海国图志》记载,澳门中英文合刊,铅字排印、木板刻印,讥刺官府陋规
外国人在华创办首批外文报刊
1、《蜜蜂华报》:.9.22澳门,葡萄牙文,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澳门有史以来第一家报纸
2、澳门其他:.10.12《澳门钞报》;.6.9《帝国澳门人》;.9.5《澳门*府公报》;《商报》《真爱国者》《澳门灯塔报》;.5.1马礼逊《杂文编》英文周刊
3、英文报刊
1)马地臣《广州记录报》:.11,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增出《广州行情周报》
2)《广州周报》:.9.12,英商自由贸易派报纸,反对东印度公司与垄断贸易派。重视报道中国当地新闻。.10.13刊发禁烟号外,是中国出版近代报刊的第一份号外。增出《商业行情报》
3)其他:《广州杂志》;.7.28美商伍德《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5《中国丛报》在马礼逊倡议下,美商奥利芬资助,美国派遣来华第一个新教传教士俾治文编辑
外报在华迅速扩展:19世纪40-80年代,外报发展高峰时期,外报成为中国境内影响最大的新闻传媒
1、香港(-最先发展):中文《遐迩贯珍》、英文《德臣报》《孖剌报》
2、上海:.8.3《北华捷报》(上海第一家新式报刊);.1英传教士伟烈亚力《六合从谈》(上海第一家中文新式报刊);英商字林洋行《上海新报》(上海最早中文报纸);70年代中文报刊《万国公报》《申报》,成为外报出版中心
3、其他地区:宁波最早近代报刊《中外新报》;汉口最早英文《汉口时报》;天津最早中文《时报》、英文《中国时报》;广州新办《广州新报》《中外新闻七日录》;北京最早是.9外国传教士成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9创办机关刊物《中西见闻录》(月刊)
中文宗教报刊变化
1、天主教:香港《香港天主教纪录报》在华办的第一家报纸;《益闻录》;.6.1《圣心报》
2、《遐迩贯珍》:.8.1-.5.1香港第一家中文报刊,马礼逊教育会主办,麦都思(《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奚礼尔、理雅各(《各国消息》)先后担任主编。最早使用铅字排印的中文报刊,中国书册式。内容占首要地位的是时事新闻报道与评论,其次是科学文化知识,最后是宣传宗教。有插图。出过“招帖”(广告)增刊,是中文报刊最早的收费广告
3、《益闻录》:.3.16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办中文刊物。以时事新闻为主。.8.17与《格致新报》合并改名《格致益闻汇报》,并分别出版《时事汇录》《科学杂志》;改出《圣教杂志》维护法国殖民利益
4、其他:上海《六合丛谈》;北京《中西闻见录》;广州《广州新报》《中外新闻七日录》
5、《万国公报》:美传教士林乐知,*治与商业作用远超宗教影响,.9.5改为现名,主张变中国为英国殖民地。英传教士里提摩太以“中西右”笔名发表《近事要务》提出根治中国灾荒的办法;天津任《时报》主笔,社论汇编成《时事新论》,主张由外国人统治中国
外资中文日报兴起
商业报刊产生条件:
1、海禁大开,沟通贸易
2、开通同世界各地的电报业务;签字排版、滚筒印刷机传入中国
第一批中文日报: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创办
1、此前刊载商业新闻近似日报的报刊:.11.3《香港船头货价纸》是英文《孖剌报》中文版,以船期、行情等商业新闻和广告为主要内容,是第一家中文商业报纸;《香港中外新报》:-,正式每日发行,*胜(平甫)、伍廷芳
2、.11《上海新报》:英文《北华捷报》(上海首家新式报刊)中文版,.7.2改版,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3、.4.30英商美查上海办《申报》:商业报纸;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标志这种每日刊行、面向社会大众、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媒
与《上海新报》展开激烈竞争最终取胜,原因:
1)能满足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
2)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广告都有,上下各阶层人等都可阅读;《上海新报》主要为新闻,评论极少,且带有宗教色彩,读者圈不大
3)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分工明确,制订《本馆条例》;降低成本,廉价销售
4、与《申报》齐名的《字林沪报》、《新闻报》,形成“三报鼎立”
5、其他城市:天津.11.6《时报》、北京.10《顺天时报》(亲日)、沈阳.10.18《盛京时报》
外资外文报刊发展
1、香港
1)《德臣报》:.2.20英商肖锐德,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外文报纸之一
2)《孖剌报》:美商赖登,中国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日报,其中文版《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中文报纸
3)《南华早报》:.11.7,至今仍继续出版,香港地区历史最悠久的英文报纸
2、上海
1)《字林西报》:前身是《北华捷报》(上海第一家新式报刊),增出每日航运新闻。“公正而不中立”为社讯,实际维护英国在华利益,宣传殖民*策,“上海滩上的老外婆”
3、其他:天津《京津泰晤士报》(英租界工部局喉舌)
4、通讯社:路透社最早来华,派柯林斯上海建立远东分社,首先采用路透社电讯稿的是《字林西报》;《泰晤士报》记者莫理逊来京
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1、外报来华背景: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特征
1)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功能相同:.1.16《申报》首次刊登国内用电报传送的新闻,是京报所载的上谕
2)办报思想上,每一集都有明确、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
3)内容和版式上,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邸报、京报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3.24《上海新报》首先开始每条新闻上加以简明标题,用头号字排题,四号字正文;.11.24《字林沪报》附出《消闲报》是最早的中文报纸副刊
4)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报馆是独立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社会职业,内部有明确分工,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运作,有专门编辑人员、访事人。邸报运作属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京报只是出版与销售的商业机构,没有专业的编辑人员
5)财力雄厚的报馆成立产业中心,以出报为主,同时出版期刊图书,兴办文教事业与工商企业:.3.30申报馆创办通俗报纸《民报》,是在中国出版的最早的通俗报纸;.9.9申报馆出版《亚洲东部地图》在中国也属首次;.5.8申报馆《点石斋画报》是在中国出版的最早的影响较大的时事画报
6)新闻传播和印刷技术上,利用相关科技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邸报、京报还在手抄、木刻或胶泥活字:.4.17《文汇报》最先采用煤气印刷机;《上海新报》首先采用国外进口白报纸,两面印刷
7)传播范围和效果,面向社会发行,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的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邸报传递官方文书,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要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京报主要在北京发行,数量也不会很多,被当做普通商品投向市场,不会重视其传播效果和影响
3、外报与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时代前进,物质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进步,人们对新闻传播的需求提高
4、外报作用:麻醉中国人精神,实行文化侵略,服务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活动,目的是造就服从他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中国人民
5、地位:为殖民、帝国主义的侵略*策服务;但又是中国出现最早的现代报刊,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
6、影响
1)是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3《东西洋考》发表《新闻纸略论》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刊的文章
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最早参加外报工作的是梁发《察世俗》,编写《劝世良言》是洪秀全接触基督教知识的第一本书;还有王韬、钱昕伯、蔡尔康、何桂笙、高太痴
3)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机都是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
国人办报主张
1、报纸(日报)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作用
1)“通达”是报纸基本功能。郑观应“欲通之达之,则莫如广设日报以”;王韬将“通达”归纳为“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2)报纸能传播知识,广开民智
3)报纸应立言议*。王韬主张办报应以“立言”为重,作为公众议论的园地,体现其民主意识
4)报纸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郑观应“大小官员,苟有过失,必直言无讳”;王韬主张“指陈事实,无所忌讳”
5)报纸应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利益。陈衍“可以张国势”;王韬“随时驳诘,以究指规”
2、如何办报
1)王韬“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
2)王韬、陈衍“宜设洋文报馆”,是最早对外宣传报道的思路与构想。陈衍“聘西国名人为洋文主笔”
3)办法的具体做法“仿西方报馆章程办理”(陈炽)
4)对于外国人在华办报,应该加以限制。陈炽“至西人报馆,宜与各使妥议”;郑观应“西人报馆止准用西字”
5)官方应资助与保护国人办报。首要是改变“于己民则禁之,于他国则听之”(陈炽);要求*府当局协助国人办报,郑观应“一免纸税,二助送报,三出本以资之”
洪仁玕《资*新篇》
1、设新闻馆,兴新闻官,准卖新闻篇
2、准许民办报纸;“伪造新闻者,轻则罚,重则罪”;“只须实写,勿着一字浮文”对报道真实性、文风的要求
国人办报
1、国人利用外报:
1)官员与商人,从外报上收集情报,了解*治、*事、商业动向
①林则徐:收集“夷情”资料,聘请译员,专译外文报纸,稿件译自《广东纪录报》《广州周报》,内容主要是禁烟、抗英斗争的新闻与评论,还有介绍西方国家情况和科技知识。编成《澳门新闻纸》收录.7.16-.11.7的译稿,属参考资料性质,目的是供有关的主要官员甚至皇帝了解“夷情”、“夷物”。是第一位利用外报为中国服务的有识之士
②魏源:将林所译《四州志》与中外其他资料汇编成《海国图志》
③《西国近事》:上海江南制造局.4,译报汇编
2)在外报工作的华人,从刊发“替华人说话”的文章到利用外报条件创办华人主编的中文报纸
①王韬:《近事编录》主编,香港的中文日报
②陈霭廷:英文《德臣报》副主笔,后创刊中文专页《中外新闻七日报》,.4.17改名《香港华字日报》,改为名副其实的日报。王韬编译的《普法战纪》在该报连载。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国人自办报纸,只是发稿与编辑方面由华人主笔掌管,其他许多方面仍与《德臣报》有关,是其体制下华人主编的一张中文报纸
首批国人自办报纸:民报属(同治十二年)汉口《昭文新报》为最早
1、香港:王韬《循环日报》、陆骥纯《维新日报》
2、上海:上海首家国人自办中文日报.6.16《匯报》,创办人容闳(纯甫),主笔管才叔;.11.23《新报》
3、广州
1).4.18广州首家国人办中文日报《述报》。与众不同的特点:中法战争期间问世,大量战局报道与评论,谴责法赞扬中越*民,反映各地群众自发声援,将刘永福照片与越南地图印成单页随报附送;采用图文结合办法;将报纸内容分成新闻评论《中西近事汇编》和译稿《格致便览》两部分;是我国日报中首家采用石印的报纸
2).6.24邝其照《广报》,改名《中西日报》,改名《越峤纪闻》,言论大胆
王韬与《循环日报》
1、王韬: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三件事,包括上书太平*、游历英法、主编《循环日报》
1)上海参加《六合丛谈》工作,是其报刊活动开端、研究西学的起点
2).1化名“*畹”上书太平*,此后被通缉,10离沪抵港,是其人生重大转折
3)协助理雅各任《近事编录》主编;-游历英法
4)编译《普法战纪》一书被《香港华字日报》(陈霭廷)连载
5)与*胜集成立中华印务总局
6).2.4创办《循环日报》
7)后为《申报》《万国公报》写稿,创办弢园书局,担任格致书院掌院
8)对报刊工作主要贡献:是我国最早重视向西方学习、提出“中体西用”的进步人士之一,近代史上是一位有创见的思想家,新闻传播史上是一位著名的报刊*论家
①鼓吹国人办报:各省会城市办报、办西文报
②重视报刊*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部*论文集
③致力于革新文风:赞成经世致用,采用浅显文言,议论时*、坦陈己见,冲击保守文风
2、《循环日报》:中国人自办成功最早的中文日报,著名的*论性报纸,实际成为中文报纸中最早的晚刊;曾与《大光明报》合并为《东亚晚报》
1)基本任务:宣传“变法自强”
2)版面:行情;新闻与评论(《京报全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首登评论);船运消息与广告;广告和启事
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爆热潮
维新派办报活动: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最早的**(团体)报纸,并开创了*治家办报的先河
1、康有为广州办“万木草堂”学馆,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主张的理论依据
2、.5.2“公车上书”陈述了办报的必要性
3、最早的维新派报刊
1)《万国公报》:.8.17北京,维新派第一家报刊;
2)京师强学会将《万》改名为《中外纪闻》:.12.16维新派第一家正式机关报,梁启超、任大燮主笔。与《万》不同,《中》除论说外,还有中外新闻(译自外国报刊、采用国内报纸);相同的是,宣传基调都是“公车上书”中的思想与主张,涉及面广,重点不突出
3)《强学报》:.1.12上海强学会机关报,集中反映维新派*治要求,托古改制思想。办报宗旨是起“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作用。存在时间最短,影响却最大
国人办报热潮
1、维新派是发动者和主力*
1)上海(报刊发展最多最快):-新办40多家,《时务报》影响最大
2)湖南:《湘学新报》(改名《湘学报》)是湖南第一家新式中文报刊;《湘报》;两年创办9家
3)四川:重庆.10《渝报》是四川第一家报纸;.5.5宋育人《蜀学报》;《渝报》主笔改办《渝州新闻》
4)其他地区:天津《国闻报》、浙江杭州《经世报》、安徽《皖报》、桂林《广仁报》、澳门《知新报》
2、其他类型报刊(大多都是同类报刊首家)
1)白话:.11.7上海《演义白话报》;.5.11《无锡白话报》(改名《中国官音白话报》)
2)妇女:.7.24上海《女学报》(康有为之女康同薇主编)
3)文艺:.6.6上海《指南针报》、.6.24上海《游戏报》,李伯元主编
4)科技:.1.20浙江温州《利济学堂报》(医学);.5上海《农学报》;.8浙江温州《算学报》
5)文摘:.5上海《集成报》
3、《时务报》:.8.9上海,总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销量增长最快、影响最大
1)经费来源:*遵宪捐款及募捐;汪康年交付上海强学会余款
2)内容:谕旨、奏章、论说、京外近事、域外报译
3)梁启超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自序》
4)问题:
①外部压力:言论触犯官方禁忌,多次指责洋务派和其他顽固官僚,被要求查禁
②内部问题:办报关系上汪梁从合作到牵制、抵制、最终取而代之
4、其他著名报刊与报人
1)《知新报》:.2.22澳门,维新派华南地区喉舌
2)《湘学新报》:.4.22长沙,湖南第一家中文新式报刊,维新派湖南喉舌。是宣传“新学”、鼓吹变法的综合性理论刊物
3)《湘报》:.3.7长沙,湖南第一家中文日报。为其撰稿最多、观点最激进的是谭嗣同,他提出报纸是“民史、民口”的观点,体现敢于“冲决罗网”的勇敢精神和对民权的初步认识,《报章文体说》是我国最早研究报纸文体的文章之一
4)《国闻报》:.10.26天津,北方最重要的宣传阵地。旬刊《国闻汇编》发表过严复《天演论》
5、特征:现代报刊已成为中国社会信息沟通的主导媒体
1)全国性:全国一些大城市、省会城市开始办报,但未能形成全国网络
2)综合性:时事*治、商业、文艺、科技报刊出现,但数量不多、特色不鲜明
3)进步性: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爱国热情,发挥启蒙作用,但没“唤起民众”
6、意义:在中国现代新闻传播史属首次
1)两个突破: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封建王朝的言禁
2)两个开端:我国*治家办报、**报纸都由此发端
3)两个创新:新闻思想、报刊文风都出现新面貌
报人梁启超
1、办报活动:参加《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编辑;创办《时务报》任主笔;兼任《知新报》;.12.23横滨创办并主编《清议报》;.2.8《新民丛报》,主持《新小说》,《*论》主要撰稿人;上海《国风报》总撰稿人;领导过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任《庸言》主编;上海创办与主编《大中华》,发表著名评论《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3《解放与改造》改组为《改造》任主编;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2、办报思想
1)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本馆第一百册》、《敬告我同业诸君》《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时报》发刊词、《国风报》叙例
2)报刊功能与作用:报馆有益于国事;去塞求通(最早用“耳目喉舌”来表述)
3)报刊性质与任务:性质多样(最早提出“*报”见解);报馆“两大天职”是对于*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4)办好报章的条件: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5)舆论:是国民多数之意见,但它又是无形的,报刊成为它的代表;可以造舆论,必须有大勇、大智、大仁;健全的舆论应有“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造舆论“机关之最有力者”要有“八德”,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
3、“新文体”(时务文体)
1)基本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但存在过于庞杂、过度夸张等不足
2)历史渊源:对晚汉魏晋文风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作者思想解放的产物
3)效果与社会反响:许多人以为是新事物,竞相学习与效仿,而守旧的老辈痛恨它,视其为野路子。
哼,我就是要一直陪伴着你,快来扫我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