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会史》
——对待历史我们要有“同情的理解”
我的感悟:
这是在中传看的第一本书,李彬教授的《中国新闻社会史》。由于刚到学校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这本本应该三天看完的书居然拖了半个月。这份本应该上周完成的读书笔记。到现在还有很多内容无从下笔。因此。这份读书笔记我预感到是一份非常失败的读书笔记。原因有二,其一这是一本讲义类的教科书,知识点划分非常清晰适合考试备用。其二,其中的许多知识大抵都看过因此看的时候不免囫囵吞枣。但是,个人认为依然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值得记录。因此还是写下了这份读书笔记,从三个角度来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在最后附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新闻与历史
这本书看起来似乎是一本新闻史的书,其实里边有大量关于社会思想的记录,包括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关于新闻与历史的关系,在刘知几的《史通》里有阐述,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从一个时代的新闻作品或者文艺作品中去窥探一个时代的历史全貌虽然不完全精确但从来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考方式。唐诗、宋词的存在就是对唐宋两朝最好的描写。从《金瓶梅》、《红楼梦》中我们也能看到古人生活的一些细节,以及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思考。
从新闻的角度而言,新闻相对于文学艺术作品而言毫无疑问会更加客观、更加写实。当然新闻也会收到*治经济的压力沦为彻底的舆论宣传工具背离新闻的本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新闻还是要比文学作品更有说服力。
在《中国新闻社会史》这本书里,李斌老师选取了建国最具时代意义的五十份新闻作品来对那个时代进行阐述。这是我心中新闻与历史结合的最佳的典范。所以在学习新闻真实性中,我从来都强调。新闻人要有责任感,这份责任感不仅是对于媒体和社会的,还有对于历史和未来。
二、公共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
“公知”群体简单而言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群体。这个群体的特征可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内有一定的建树或认识;第二,他们热心于谈论公共事务,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的勇气。从这三点来看,公知群体绝对不是一个贬义词。恰恰相反,公共知识分子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一直追寻的一种家国天下的士人情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群体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年代为了国家和人民而奋起疾呼的知识分子,到了明朝的东林*人,或者在民国时期敢于直言的知识分子群体。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生的追寻也是最光辉的荣耀。
但是现在公知群体是一个明显被污名化了的群体。公知群体被污名化的过程,我认为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其一是有一些根本不配称之为知识分子的人,打着自由谈论的旗号闯进了公知群体之中,并且怀揣着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以精英自居不分青红皂白地抨击现有的制度,把一些只存在于理想世界中的东西作为宣传的内容。这些人不仅算不得公知甚至算不得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既没有专业领域的成就,也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更没有为国为民的知识分子的豪情,这些打着公知名义的人是公知群体污名化的罪魁祸首。
第二个原因呢,就是所谓一些公知呢,经常发表一些对社会或者对历史的评论。按理说,所有的评论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作为一家之言。但是对于我们革命的历史,而擅做评论的打着所谓自由言论给历史抹黑的知识分子也让公知群体蒙羞。
关于中国革命的那段历史,可以看《西行漫记》的读书笔记
三、我们如何对待历史
这本书读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另外一种看待历史的角度。这个角度是李彬教授引用历史大家陈寅恪的观点。我们看待历史既要有“同情的理解”又要有“温情与敬意”。
关于“温情与敬意”这篇读书笔记应该是不会涉及了。主要想谈一下对于历史的“同情的理解”。所谓同情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怜悯,而是共情的心理。换言之只有把自身的情感置于当时的那个时代,对于历史我们才能有特殊的理解。如果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待历史,那就是关公战秦琼了,是谈不出所以的。
在李彬老师的书里选择了几个比较特殊的又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时间节点做了解释。总而言之,对于历史我们要有“同情的理解”,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知道在那个时代什么样的举动是值得理解的。但另一方面对于历史人物而言我们还要有历史的苛刻。不然同情的理解就会变成为某些人洗刷罪名的最好的借口。
主要内容:
代序部分
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
1、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出自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当代性才是全部历史的本质特征”。复现历史都表现为现时的思想活动;研究历史都由现时的兴趣所引发;把握历史都按现时的水平去衡量。
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英国哲学家科林武德。写历史要有哲学家的眼光要写出哲学的意味。
3、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历史是一种经过构思、想象即编撰的文本,而作为文本的历史同文学等其他文本并无根本差别。他们归根结底都是借助语言而形成的某种叙事或者建构;“它们乃是言词的虚构,那内容更其是被发明炮制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二、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三种类型
可惜春风不度玉门关,在新闻传播史领域内。新闻史的研究还停留在“传统史学”。史料的搜集并不比集邮或搜集备课有更大的科学价值。史学有史学的义理,既不能有考据的本身代替义理,也不能用考据的方式讲义理。只有透过物质的遗迹步入精神生活的堂奥,才能产生真正的史学。
1、第一种类型。自然科学式的研究,即一加一等于二的研究。这种研究提供了新闻传播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常识。
2、第二种类型。社会科学式的研究,力图探求各种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及其动因,用一种起承转合的逻辑线索和分门别类的认识范畴,将他们归纳为一幅如此这般井然有序的历史图景。这位新闻传播活动提炼了一些有所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有所启发的历史意识。
3、第三种类型。人文科学式的研究。史学家即应该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或者说既是科学家,更是艺术家。正如卡希尔所说,伟大的史学家既是经验主义者,又不缺乏诗人的精神。
远古回声青灯残卷话新闻
一、历史与新闻
1、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新闻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既然新闻是历史的初稿,那么为了对历史负责,新闻报道就必须真实,绝对不能弄虚作假。甘惜分教授甚至认为新闻学应到归于史学,而非文学。新闻如同历史固然要真实客观,但主观感受和文学文采才能赋予新闻和历史以新的价值。倘使有人只是穷经皓首的为史学坐注解,注定是个庸才。史学精妙在见识和评论。如司马迁的观点和太史公曰才是《史记》的精髓,对应过来新闻史除了有有史料还要有理论和评论。
2、史学理论与新闻理论
在我国唐代出现了史学理论的经典作品。刘知几的《史通》,在《史通》中,刘知几对史学人才提出了三个要求。史才、史学、史识。才即才华和文笔、学就是学问和资料、识就是见识和理论。清代大儒章学诚又加了一条史德。史学家要有秉笔直书,无所忌惮的精神,又要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文笔。这些对于史学人才的要求,完全可以嫁接到对于新闻人才的要求之上。
二、邸报
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并不仅仅只是传播一条条的新闻,同时更是在为一个越来越纷繁复杂的社会建构整套应付日常生活的现实图景和价值体系。它具备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特点。
1、邸报的起源
汉代说——戈共振先生推断在汉代。但是目前学界普遍并不采用。
唐代说——方汉奇老师《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一文,从实物的角度来论证邸报最早源于唐代。但是学界有争议,争议主要在于“进奏院状”是否可以算作是早期的邸报。
宋代说——朱传誉先生在《宋代新闻史》中提出这一观点。宋代已经确切地出现了邸报,但并不意味着邸报起源于宋代。
三、古代报纸的发展线索
1、官方的邸报
2、民间的小报
关于中国古代报纸的两条发展线索,马克思曾评论道:“明朝中叶以后虽有民间报房出版的京报,但完全是在*府监督下翻印的邸报稿件,以至后来对报纸的记载,邸报、京报的概念常常被混用,因为它们本就是一回事。
西风东渐新闻传播发新枝(——)
一、外报:近代报刊的先导
1、外报一般是指来华洋人所办的近代报刊,其中大多数为教会和传教士所有。年李提摩太《中国各报馆始末》教会主办的占60%。
2、鸦片战争前,年《察世俗每月统计转》,马礼逊、米怜、粱发《劝世良言》——洪秀全。半文不白、靠近中国文化;《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广州、郭士立、《新闻纸略论》。这些传教士除了传教也从事一些别的工作,比如间谍、外交等
3、鸦片战争后,中文报纸:香港的报刊《遐迩贯珍》、上海的报刊《六合丛谈》、最有影响力的《万国公报》、上海的《申报》、《点石斋画报》
4、对外人在华办报的评价。首先毫无疑问的是,外报属于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一支方面*,这在历次中外冲突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客观上外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比如《万国公报》,同时也推进了近代中文报业的发展,比如王韬。
二、国人自办报刊与《循环日报》
1、王韬生平:林语堂把王韬称为“中国记者之父”,曾任《察世俗每月统计转》的编辑,后系统地向国人介绍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年无意间卷入太平天国事件中,被迫流亡香港,,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期间曾旅行欧洲,晚年回到大陆接管格致书院,与《申报》关系密切。
2、《循环日报》,以*论著称,提倡洋务,鼓吹变法《弢园文录外编》是最早的*论文集,《论日报见行于中土》是最早的新闻论文,“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天崩地拆清末民初涌高潮(——)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梁启超和他的报纸以及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1、戊戌变法的三位一体:组织学会、创办学校和发行学刊。澳门的《知新报》、天津的《国闻报》、湖南的《湘学新报》
2、梁启超和他的办报活动。
《时务报》——《变法通议》《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时务文体,“纵笔所至、略不捡束”、“平易畅达,杂以俚语”、“笔锋常带感情”。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流亡海外后报纸:
《清议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提出“*报”的概念、“耳目喉舌”的概念。并且提出了衡量一份报纸是否优秀的四条标准,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新民丛报》:“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提出了报馆的天职“监督*府”“向导国民”。率先提出了民族主义的概念,并且随后和《民报》发生了持续数年的大辩论。
3、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维护新闻系统的独立性“国之利器,不可假人”
新闻就是历史,报纸是人民的口,也是人民的历史
梁启超的观点:去塞求通对国家发展的意义;衡量报纸的标准;舆论传播的大家(制造舆论、传播舆论、影响舆论);“变骇为习——把令人恐惧的事情变成习以为常的事情”不符合新闻事实求是的原则;梁启超最早区分了新闻和评论。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苏报案、《革命*》、竖三民、《民报》和革命报刊)
1、小册子和苏报案。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敲响了民主革命的钟声。但是我们必须要说这些小册子包括邹容的《革命*》往往用激情的宣传取代理智的思辨,将革命两字当作救世的法宝。这是一种使人热起来的文章,它使人哀、使人怒、使人勇敢,但也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因此如今我们再来看《革命*》一类的小册子。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它们的历史意义。在那样一个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千的年代里。只有这样的呐喊和呼号才能惊醒世人;另一方面,这种极端化、情绪化、表态化的思想,这种非此即彼、不容异端的姿态,又对中国的文化生态和社会心理产生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
2、“苏报案”。邹容的《革命*》、章太炎的《论康有为与觉罗*的关系》。处理结果,邹容和章太炎入狱,但是借助“苏报案”反而极大地戳伤了清廷的锐气,大大地宣传了革命。
3、《民报》和《新民丛报》的争论,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争论
4、于右任的“竖三民”。《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5、革命报刊和“大江报案”
6、革命派的办报思想:制造舆论、宣传革命、唤醒民众成为革命活动的笔杆子
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五四运动期间新闻专业主义的兴起
1、新闻业务:四大板块(新闻、评论、广告、副刊);白话文和标点的使用
2、报刊经营:史量才和他的《申报》,上海商业报纸的崛起
3、新闻教育:徐宝璜、北大新闻研究会、邵飘萍
4、职业记者:报界奇才*远生,萍水相逢白日间“邵飘萍”、“林白水”
风雨苍*三家天下归一统(~)
李彬教授把这三十年间中国的新闻事业概括为三分天下。其中雄踞北方的是被视为乱臣贼子但却最终赢得胜利,统一全国的“革命报业”;偏居一隅以正统自居的蜀国是“国民*报业”,屡次北伐也未能成功,顶着皇室的帽子最终却蒙辱投降;龟缩于东南一隅的吴国是“民间报业”,在魏蜀两国之间左右摇摆又非常尴尬。对于民间报业而言,进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退没有一份稳定的根据地,终于要被两家的胜者所蚕食。李老师的这个结论不能算十分精准但确实非常有趣。
一、革命报业
1、在大革命年代,属于革命报业的曙光初现。有几份代表性的属于革命报纸的机关报。蔡和森主编的《向导》、恽代英,萧楚女主编的《中国青年》、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
2、在白色恐怖年代,在江西,共产*依然有着自己的宣传机器即“一社一报”。一社就是红色中华通讯书,简称红中社;一份报纸《红色中华报》。
3、在抗日战争期间最有代表性的两份报纸。一份是位于根据地的《解放日报》、一份是在重庆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掀起了延安整风运动,报纸要有*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
4、人民广播事业的兴起: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纪录片《声振长空》
5、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的记者:毛、邹韬奋、范长江
6、外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白修德、韩丁……
中国传媒大学
10月2号
王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