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美独立运动
1地理位置: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拉美独立战争原因:
(1)*治: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外部:受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影响
(3)思想启蒙的传播,激发了拉美人民的独立意识
3.拉美独立运动时间:19世纪初
4.拉美独立运动任务: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5.拉美独立运动领导者:
(1)北部地区:玻利瓦尔
(2)南部地区:圣马丁
(3)玻利瓦尔与圣马丁被称为“南美洲解放者”。
6.拉美独立战争结果(事迹):
(1)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玻利维亚的国名就是为了纪念玻利瓦尔。
(2)圣马丁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后来隐退,移居法国。
7.拉美独立运动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8.拉丁美洲独立的意义
(1)赶走了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
(2)南美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上形成今天拉美的国家格局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3)鼓舞了殖民地人民。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治压迫
(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导火线:涂油子弹事件。
3、开始: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
4、结果: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女英雄),壮烈牺牲。
6、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拉美独立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相同点
(1)根本原因相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
(2)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3)都有英雄人物出现
四、~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与~年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1、都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
2、都显示了人民勇于抗争的反抗精神;
3、都以失败告终,都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等。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1)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2)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时间:18世纪初
3、领导人: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4、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方式:向西方学习
6、内容:
(1)改组行*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体制。
(2)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
(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要求贵族必须到*队或行*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5)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家,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6)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7、影响:
(1)积极:
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消极: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年改革)
1、废除农奴制原因: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2)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内部矛盾。
2、时间和领导人: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改革的前提:维护地主利益,改革的实施者是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
4、废除农奴制目的: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5、废除农奴制的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自由转换职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大量资本)
6、废除农奴制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废除农奴制影响(意义):
(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南北战争一、美国领土的扩张
1、方式:购买、抢占、吞并
2、方向:由东向西
3、结果:美国成为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的大国。
二、美国内战
1.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制度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3导火线: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4.开始:年4月,南方*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5.时间:--年
6.领导人:林肯
7.战争初期战况:北方接连失利。(原因在:由于准备不足和缺乏优秀将领。)
8.法律文件:林肯*府在年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重要法令,
9.结果:
年,内战以南方的失败告终。北方资本主义获得胜利,废除了奴隶制。避免了美国的分裂,维护了统一。
10.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既是内战,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11.影响: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内容:
①《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队。
(2)作用:提高了林肯的威信,而且调动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
四、林肯的贡献
1、内容: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2、对林肯的评价:
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一、倒幕运动
1、倒幕运动背景:
(1)内忧:19世纪中期掌握日本实权的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2)外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2、倒幕运动时间:年
3、倒幕运动主力:中下级武士
4、倒幕运动经过:
(1)中下级武士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倒幕运动
(2)年1月,倒幕武装在京都发动“王*复古”*变,拥立睦仁天皇亲征。
5、结果: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成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权,为明治维新运动提供了*治保障。
二、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原因:
(1)根本原因: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
(2)直接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2、明治维新时间:从年起,明治*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3、方式特点: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4、明治维新领导者:明治天皇
5、明治维新目的:巩固明治*府统治,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6、明治维新内容:
(1)*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2)*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3)经济上:推行地说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4)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7、明治维新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8、明治维新影响:
(1)积极影响: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择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影响:日本改革保留了大量的旧制度的残余,*国主义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三、比较俄国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1)都是在国家面临严重危机情况下进行的
(2)都是由统治阶级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3)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两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5)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四、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归纳总结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2)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独立战争
(3)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因(条件)
(1)前提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治局面相对稳定
(2)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含义: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标志:电力和内燃机广泛应用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国家:美国和德国
6、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
(1)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有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二、电的应用
(1)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在纽约建成了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2)电车、电话、电灯、电报、发电机、电动机、电焊、电钻
三、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了第一台煤气内燃机
(2)年,德国工程师戴勒姆研究成汽油内燃机。
(3)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4)年卡尔本茨制造出了世界第一辆汽车
(5)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价格大大下降,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6)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7)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的影响:
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动力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陆续出现,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四、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表现:
(1)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
(2)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3)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五、第二次工业革命意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出现了垄断组织,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迪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2)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要善于把科学转变为生产技术;
(3)发展科技时,要保护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平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七、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运动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②经济:“实业救国”、“设厂自救”兴起,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
③科技: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人口增长
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2、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二、大众教育
1、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2、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3、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城市化
1、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
2、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四、社会问题
(1)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一、科学家
1.牛顿:
(1)简介: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三大成就:在万有引力、光学分析,微积分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
(3)代表作: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2.达尔文:
(1)英国生物学家,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2)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
(1)概况: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2)作品:他的《人间喜剧》系列小说,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2.列夫·托尔斯泰:
(1)俄国人,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评价:他的作品中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俄国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
(1)德国天才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
(2)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梵高:
(1)荷兰(国籍)杰出画家
(2)代表作:《夜晚的咖啡馆》、《向日葵》等。
(3)作品鉴赏:
他的《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形成原因:
(1)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凭借强大的*事力量瓜分世界,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逐渐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事侵略集团
2、形成两大侵略集团
(1)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2)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3、两大侵略集团性质:帝国主义*事侵略集团
4、两大侵略集团后果:两大*事集团疯狂扩*备战,冲突不断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
1.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德、美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具体原因:两大*事集团疯狂扩*备战,战争危机日益严重
3.一战目的: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4.一战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1月
5.一战导火索: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6.一战爆发标志: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7.加入国家:德国和英、法、俄很快卷入战争。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8.大战的规模:一战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9一战转折点: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交战双方共70多万人的伤亡,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10.一战发展:年,美国参战;而后中国也加入协约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11.大战的结束: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三、一战性质: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四、一战的影响:
(1)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范围广),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多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3)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五、如何避免战争
(1)提高综合国力(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加强国家间友好合作
六.战争的启示
(1)应该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加强国际间的支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
(2)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3)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
1.原因:
(1)俄国农奴制改革不彻底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2.过程: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二月革命临时*府。
3结果:
(1)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府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权并存的局面。
(2)资产阶级临时*府掌握着主要权力。但临时*府宣布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十月革命
1、背景:
(1)一战将俄国推向了全面崩溃的边缘,促使俄国国内矛盾空前激化。
(2)二月革命没有解决俄国的社会矛盾,临时*府继续执行沙皇*府的内外*策,资产阶级临时*府公开镇压革命群众。
(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2时间:年11月6日(俄历10月),7日胜利(纪念日)
3.领导人:列宁
4.地点与指挥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
5.主要参加者:工人、士兵
4.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6.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权
三、建立无产阶级*权
1、召开会议: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建立苏维埃*权。
2、内容:
(1)通过《和平法令》
(2)成立苏维埃*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3、苏维埃*府巩固*权的措施:
(1)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国家机关
(2)废除了旧的常备*,组建了红*
(3)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家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4)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5)废除沙皇*府和临时*府与外国签订的一系列不等条约
(6)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7)经过三年内战,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权。
四、十月革命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先进的革命理论。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一、巴黎和会
(1)巴黎和会的召开:年1月,在巴黎召开。
(2)参加国:战胜的协约国集团(27个国家);
(3)各国参会目的:分赃和瓜分世界
(4)操纵国:美、英、法;
(5)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6)性质: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7)奉行的原则:大国强权*治;有条件的妥协。
二、《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1)签订:年6月,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领土、*事、*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2)主要内容:
①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还法国开采。(解决普法战争的后果)
②*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规定陆*人数不得超过10万。
③*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分赃本质)
(3)对中国问题的处理及影响
①处理方式:无视中国是战胜国,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
②结果,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③影响: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凡尔赛体系
1、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的协约国与德国及其他战败国签订了和约。
2、《凡尔赛和约》与其他和约共同构成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这就是“凡尔赛体系”。
3、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1)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
(3)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四、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
(1)目的:协调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2)时间:—
(3)地点:华盛顿
(4)与会国:美日中等九国,主导会议的是美国,
2、《九国公约》:
(1)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2)影响: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3.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矛盾和隐患:
(1)战胜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
(2)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
(3)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六、华盛顿会议与巴黎和会的相同之处
(1)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2)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又种下新的矛盾
(3)两次会议都无视中国主权,损害中国利益
(4)都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七、两次和会对中国问题的处置及影响
1、巴黎和会:
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引起中国的五四运动,北洋*阀被迫拒绝和约签字。
2、华盛顿会议:
归还中国在山东的主权,但《九国公约》又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历史认识:
(1)帝国主义凭借综合实力欺压瓜分中国利益,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状态。
(2)我们要牢记国耻,奋发图强,增强综合国力;努力学习,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新经济*策
1.时间:年领导人:列宁。
2.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意义: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苏联新经济*策的启示:
经济*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二、苏联成立
1、成立时间: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解体: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三、苏联的工业化
1.时间:从年开始
2.领导人: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工业化成就
—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4.评价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四、苏联农业集体化
1、背景:年到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时间:从20世纪30年初代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措施:
(1)消灭富农运动
(2)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建设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
(3)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五、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治体制。
3.影响: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过渡压榨;—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
2.领导人:甘地
3.过程:
(1)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3)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4.结果:
英国殖民*府发布镇压令,逮捕甘地。同时被判刑者达9万人。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5.评价:
(1)意义: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局限性: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时间:年开始
2、领导人:扎格鲁尔
3、内容:谋求埃及完全独立
4、意义: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奠定基础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时间:年开始
2、领导人:卡德纳斯
3、意义: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一、从繁荣到危机
1.“繁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是,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生产过剩、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等巨大的危机。
2.经济大危机:
(1)爆发: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突然暴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时间:至年
(3)经济大危机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低下之间的矛盾。
(4)经济大危机表现:
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
(5)经济大危机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二、罗斯福新*
1.时间、人物:年,富兰克林·罗斯福。
2.目的: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
3.手段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罗斯福新*“新”:加强了*府对经济的控制与调节
5.主要内容:
(1)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并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3)调整农业*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5)社会福利: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6.影响:
(1)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新*增强了*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7.局限性:
新*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8.罗斯福的精神
学习他在面对危机与困难时表现出的学识、胆略与才干,学习他身残志坚的伟人风范。爱国救民,不屈不饶,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的精神。
9.罗斯福新*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2)加强对经济的国家干预,做好宏观调控;
(3)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一、意大利法西斯*权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国内经济衰退,*治混乱。
2.建立标志:
年,墨索里尼组织的法西斯*徒向首都罗马进*,法西斯*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3.统治措施:
(1)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2)对外:侵略扩张
4.意大利法西斯暴行:
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5.大国态度:英、法、美等国对意大利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策。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沉重打击了德国。
2.德国法西斯形成标志:
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法西斯专*,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德国法西斯暴行:
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人和进步人士。
②加强思想控制,焚烧了大量进步书籍。
③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数以千计的优秀犹太科学家被迫流亡国外。
④年,吞并了奥地利;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1)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也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治危机。
(2)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2、日本法西斯形成标志:
年,受*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日本法西斯暴行:
①年,日本关东*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②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四、法西斯的暴行给我们的启示
1、法西斯主义不得人心,我们要反对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治。
2、我们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二战的原因与性质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2、直接原因:德、意、日法西斯上台,步步侵略
3、加速因素:西方大国采取绥靖*策
4、二战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二、二战爆发
1、东方战场爆发:
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
(1)标志: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2)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年4月起,德国先后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地。
三、二战的扩大
1、德国进攻苏联
(1)标志事件: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
(2)莫斯科保卫战:年10月,苏联*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不可战胜的神话。
2、日本*队偷袭美国珍珠港(达到最大规模)
(1)年12月7日,日*偷袭美国国海*基地珍珠港。
(2)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四、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建立: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的正式形成。
2、作用意义: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作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增强,逐渐扭转战争形势。
五、二战转折
年7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六、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年6月,美、英盟*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七、雅尔塔会议
1、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2、时间、人物: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3、雅尔塔会议内容:
①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
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4、影响:协调了盟国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步伐,对战后成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雅尔塔会议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带有大国强权*治的色彩
八、波茨坦公告
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晤。
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九、二战结束
(1)德国投降: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2)日本投降: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3)二战结束标志: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十、二战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
(2)以反法西斯力量胜利而宣告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十一、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中国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二、二战胜利原因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战争
(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3)各国人民应用作战
十三、两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应重演;
(2)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3)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和平共处;
(4)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16课冷战一.冷战定义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二.冷战原因
(1)美国大发战争财,*治、经济、*事实力大增。
(2)美国妄图凭借其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
(3)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
(4)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三.冷战序幕: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四.冷战开始: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它标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五.实施冷战表现
(1)*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2)经济上: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3)*事上:年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六、冷战局面基本形成
年“柏林危机”爆发。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七.两极格局形成标志
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固定下来。
八.两极格局结束标志: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九、冷战的影响
(1)是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2)以美苏为首的两大*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十.冷战的教训
冷战只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抗既不利于双方利益,也不利于世界和平。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情况
1、阶段特点:
(1)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2)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2.、二战后西欧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西欧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欧洲的联合
1、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2、欧洲联合的原因:
(1)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2)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
(3)为了提高西欧国际地位
3、欧洲的联合过程:
(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2)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
(4)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欧洲联盟是将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治、*事领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4、欧洲的联合特点: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由经济一体化向*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5、欧洲的联合作用: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各国的国际地位。
三、美国的发展
1.二战后美国发展的原因:
(1)第二次界大战以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
(2)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3)*府采取有效的财**策,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二战后美国发展的阶段: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日本的崛起
1、日本崛起的原因:
(1)美国的扶持;
(2) 为日本带来大量*需订单;
(3)日本*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策。
(4)引进最新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日本崛起的表现: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日本崛起的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