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心静气地看这篇献词,而不是带着那种受害者情绪主宰的愤世嫉俗,不是带着让别人去当烈士、当贞女、当圣母、当上帝、当永不妥协的抗争者和激情澎湃的拯救者的期待,而带着对他者的同情理解,带着对当下传统媒体和媒体人遭遇的困境与冲击的体现,就不会那么苛刻了。我们都不要装外宾,不要脱离现实环境而用一个理想的标准去苛求媒体。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让很多人脸上写满焦虑的年就要过去,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如期而至,对献词的嘲讽、批评和叹息也如期而至。活在“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这种经典献词想象和媒体抗争叙事中的人,认为如今献词中那种空洞的抒情和尴尬的高潮,实在让人失望,与其为赋新词强献词,还不如有点自知之明,保持沉默,避免年终献丑。我倒觉得不必如此苛刻,报业寒冬中,每一份坚守都很了不起。确实,每一个这样的你都是英雄,生活实苦,渺小如你我这样的个体,需要“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的自我确证。
平心静气地看这篇献词,而不是带着那种受害者情绪主宰的愤世嫉俗,不是带着让别人去当烈士、当贞女、当圣母、当上帝、当永不妥协的抗争者和激情澎湃的拯救者的期待,而带着对他者的同情理解,带着对当下传统媒体和媒体人遭遇的困境与冲击的体现,就不会那么苛刻了。我们都不要装外宾,不要脱离现实环境而用一个理想的标准去苛求媒体。
这几天查阅文献时看到了中国学者对芭比?泽利泽教授的访谈,泽利泽对“阐释共同体”和集体记忆的研究是新闻学研究者必读书目,在谈到“让新闻理想少一点阳春白雪”这个话题时,她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担心的是新闻理想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要确保我们的新闻理想是纯洁无暇的,但与此同时,却不去考量实践层面所发生的变化。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考察新闻在中、俄、英、美等国的具体情况和工作条件,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去预设新闻记者的工作缺乏激情和深度。不可否认的是,新闻业肯定存在一些不良面向,但我想强调的是新闻业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因为大家都只看到理想的状况,而对于在地新闻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