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好面子。
一条出厂价几十块的白牌牛仔裤,品牌商家只要挂个牌子,转手就卖到上百元,甚至更高。
这类统称为吊牌的生意,二十年来在中国屡见不鲜。而在近乎零成本之下,这些商家大赚特赚之余,更是对用户心智的玩弄,总结出一整套独到的办法。
这其中,南极人(现称南极电商)的故事最有意思。
这家公司自从年后,已经彻底关停了自己所有产品生产线,没有一家工厂,没有一个工人。现阶段市面上挂着“南极人”品牌的商品,没有一件为自己制造。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能否适用南极人之类的商家,或许我们无法断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活需要里子——尤其在低门槛、品控差、GMV疑似造假之后,南极人更应该反问自己两句:
如果有一天,消费者都明白了南极人的吊牌模式,还有多少人会买单?
而诸如南极人之类的商家,口中所说的品牌溢价,算不是收消费者的智商税?
01万物皆可贴牌贴牌市场越发扩大!贴牌市场有多大,我们所熟知的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大部分都是中国生产,而它们只负责贴牌,其中,迪士尼就是品牌授权的鼻祖!拿我们众所周知的贴牌狂魔南极人举例,可以很明显发现的是,在各大电商平台,南极人的业务已经涉及到了内裤、乳胶枕垫、口罩以及电热毯、内衣、纸尿裤和洗脚桶……。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尽管贴牌大厂南极人的口碑已经扑街到底,但作为南极人品牌的所有者,外界的争议没有阻挡南极电商在财富之路上的飞驰。更出人意料的是,市场对似乎对这家公司异常买账——据南极电商财报显示,其与年营收分别为33.5亿、39.1亿,净利润分别为8.86亿、12.1亿,年毛利率更是高达93%,仅仅依靠“南极人”商标品牌服务费,年南极电商就创造了5亿多利润。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南极人合作供应商数量有家,合作经销商有家,授权店铺家。光是品牌授权就占据了整家公司营收的33.2%。A股电商毛利之王实力可见一般!除了旗舰店,这些出售品牌的企业旗下所贴牌的官方店、企业店、专卖店、直销店、自营店、工厂店也是令人眼花缭乱。林林总总数百家、甚至上千家的贴牌店铺,到底孰真孰假?答案可能让人难以置信:他们都是真的,也可以说都是“假的”。不止南极人没有“内衣”,恒源祥也没有“羊”了,俞兆林和北极绒现在也只是个牌子。这种行为和模式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场商业的*博,赢了,我是大赢家,输了,我将退出市场。02市场需求不断增大的背后是消费者、小工厂选择的“无奈之举”1.消费者为了规避风险,会优先选择熟知的品牌
营销学中有著名的“二·八原则”,即80%的业绩来自20%的经常惠顾的顾客。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开始降低,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服务付出更高价格,甚至会引以为骄傲,也愿意为品牌做出更大的贡献。
贴牌的盛行也是抓住了消费者心理弱点。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面对海量的商品,更愿意去选择一款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家。正基于此种信任,消费者为了规避风险也愿意承受一定的品牌溢价。2.小工厂入局电商的无奈之举对于依靠传统渠道的厂商而言,做电商远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尤其是一旦错过了最初的好时机,入局就变得不那么轻松。在电商圈里,曾有这样一个说法:一款滞销次品,只要商家脑子够灵活,就可以到南极电商买个授权,吊牌后快速卖出。据《南方周末》此前报道,广东一家服装家族企业生产的牛仔裤,在自家的天猫旗舰店两件售价79元。但挂上南极人吊牌后,在南极人专卖店两条售价元。除去8元标费,多了42元利润。但是我们要明白,贴牌的后果就意味着躺着贴牌就能赚钱,谁还愿意搞原创做研发呢?其他原创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就这样被不断挤压。这也许符合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但最后究其本质,无非是劣币驱逐良币,堵死商业社会的流动性。其结果,就是行业发展的不断停滞,难道不是吗?03南极人成为广告公司年,南极电商收购了卡帝乐鳄鱼、精典泰迪,并与帕兰朵、PONY系列合作。
这意味着,南极人单个品牌的授牌生意,可能越来越窄了。
一位南极人保暖内衣代工厂老板钱某表示,南极电商对产品品控要求不高。
刚刚成立的工厂,哪怕生产资质很低,只要给总部钱就能拿到商标。
“产品报出去,它们只关心出厂成本、该收多少标费。这种模式下,它负责给工厂介绍客户,但是不做担保,也不参与厂商与客户之间的任何交易。客户采购成品或者有要求,就直接跟工厂提出来。我们唯一遵守的是,卖给客户的一定是‘南极人’商标的产品。”
流量或许是南极电商先天的优势,如今天猫和淘宝的准入机制审核越来越严,错过*金时期的新品牌难有出头日,南极人的几千家线上店铺就是稀缺资源。
可长期不掌控加盟商的质量,只求数量增长、拓展速度,品牌这一流量的根本,使口碑快速下降,授牌的生意只会越做越窄。
年,收购时间互联,这又成为了它新的增长极。
这是一家广告代理商。其受五八信息、唯品会、美图之家等客户的委托,在腾讯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OPPO商店、腾讯广点通、今日头条、猎豹等平台采购资源、投放客户APP等推广信息。这是一个与保暖内衣丝毫不相关的业务。
但收购时间互联当年,这个公司的业务就贡献了24.28%的营收。到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69.08%,而以品牌授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只有30.87%。
从-H1营收结构就能看出,南极电商已然完成了第三次转型,直接变身成为了一家移动互联网服务公司。
结语一家成立于年,曾是中国最早保暖内衣品牌之一,中国最大保暖内衣厂商的南极人,正在慢慢消失。一家与其毫不沾边的广告代理商,正在冉冉升起。我们最大的感叹不过是,又一个民族实业品牌走向凋零。但在残酷的、唯利益求生的商业世界里,捞钱确实又是正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