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书录从零开始写故事一个南方记者
TUhjnbcbe - 2020/10/30 7:34:00
什么叫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50516/4624585.html

■第一章找到主题,只需三步

1.1概念之旅:特稿、非虚构、报告文学

首届普利策特稿奖获得者乔恩·富兰克林曾这样定义特稿: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

这传递了两层意思:特稿是非虚构写作的一种形式,且篇幅更短。

1.2好故事都有共同点

一般意义上,好的故事或好的非虚构作品应具备如下四个特点。

(1)真实

(2)亲历

(3)独立性

(4)个人视角

1.3任何领域都能诞生好题材

和突发新闻等「硬题材」不同,特稿的题材涉猎面极广,可以说任何领域都是特稿题材的诞生地。建立日常积累和挖掘题材的习惯非常重要。

1.海量阅读

2.社交

年普利策特稿奖作品《恩里克的旅程》就是一次社交产物。记者索尼亚有一次在厨房与她的洪都拉斯钟点工闲聊,意外得知这个中美洲偷渡客的「野兽之旅」。这位钟点工留在家乡的孩子也在其中,他们没有一刻不在梦想团聚。索尼亚沿着线索,经过两年的采写,完成这篇三万多字的经典作品。

3.随时随地记录

可能会让你感到意外,在这一工作习惯上对我启发最大的不是同行或公众人物,而是一名房产中介。几年前我买房,手机被房产中介攻占。他们太烦了,没时没晌地打电话,我只好一一将他们拉黑。

一个小伙子则是例外,除了联系间隔拿捏到位,还记住我不经意提到的小细节,每一次推荐的房子都更接近我的心意。

后来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他的工作笔记,他给每个客户都详细建档,包括每次聊天的记录、客户的心情、新的想法和需求等,看完我只有一个感觉:他比我还了解自己。

1.4三个同心圆:确定主题的「三部曲」

第一层:本体(故事)。即这个特稿必须是一个真实发生、逻辑自洽、冲突集中、细节丰满的故事。

第二层:所指(问题)。我们分两步来认识这一点。首先故事要具备公共性和大的时代背景,其次要指向(或反映)一个具体的问题。

第三层:外延(意义)。这一层比较抽离,也是最高要求,要求通过故事、问题折射出一个相对永恒的东西,或者抵达更终极、更有哲学意味的层次。

因而,「问题意识」是一篇特稿的绝对中心。只有在这一层立住了,整篇特稿才有筋骨,才有精气神,才能掷地有声和有足够的穿透力。

一定要有人性的闪光

作品一定要有人性的闪光,这一点关乎作品的价值观,关乎能否永恒。

无论你讲述的故事多黑暗、多残忍,如果没有人性的闪光,它就只是一个黑暗的故事,一个残忍的故事,而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故事。

年普利策奖作品《柏林没有为纳粹焚书事件所动》,我偏爱这篇文章,除了品质,还有记者对正义的坚守。柏林焚书事件发生在年,希特勒刚上台,极权主义的幽灵已笼罩在欧洲的上空。为实现全民意识形态控制,纳粹将一切主张民主自由的人类文化传统视作异端,并将它们付之一炬。

《举重冠*之死》,李海鹏,发表于《南方周末》

故事:一个叫才力的举重冠*死了,很真实客观的一个故事。

问题:中国运动员群体的普遍困境。才力只是一个缩影,背后是更多面临相似命运的中国运动员。常年作为比赛机器的他们,丧失了基本的健康和生存能力,在困顿、病痛中卑微度日,甚至早逝。

意义:表象与问题背后的根源——举国体制。

《系统》,曹筠武,发表于《南方周末》

故事:一款叫《征途》的网络游戏风靡。意义:南周内部曾经评价过这是「《南方周末》最具野心」的一篇特稿,它描述了虚拟世界中通往奴役之路,指向集权资本主义。

问题:游戏设计者利用人性的弱点奴役和控制玩家。在游戏里,金钱和权力受到推崇,普通玩家若不进贡金钱或服从,等待他的就是被打压、被控制和被奴役。如果你反抗,会被禁言甚至关小黑屋。这款游戏本质上就是鼓吹丛林法则和赤裸裸地出售恃强凌弱的权力。

意义:南周内部曾经评价过这是「《南方周末》最具野心」的一篇特稿,它描述了虚拟世界中通往奴役之路,指向集权资本主义。

■第二章预判逻辑:避免你的写作走弯路

2.1采访前,如何收集资料?

比较常见的资料搜集渠道有:

搜索引擎:百度、Google、Yahoo等;

共享文库:百度文库、新浪爱问、豆丁网等;

论文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

全球媒体及其中文版;

纪录片:BBC、Discovery等纪录片(更适用于解释性报道);

著名大学网上图书馆(需要有朋友帮忙提供账号密码);

当地图书馆查相关藏书。

资料搜集、阅读多少才叫够呢?在我当记者、编辑的时候,无论自我要求,还是对记者的要求,都是不少于30万字。如果选题特别急,也一定要保证10万字以上。

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能对事件有相对全貌地了解。

拿到这些庞杂又粗糙的材料后,起码要筛选两遍。第一遍泛读,整体淘汰一些质量不高的文章。当然,这些材料里可能有一两句话是有用的,也注意提炼出来;第二遍则要细筛,对第一遍挑选出的文章做精细阅读,像榨油一样,把精华和节点信息悉数提取。

2.2跟警匪片里学做信息拼图

特稿写作也相当于破案。我们也需要将资料萃取提纯,让其立体化、关联化,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和情节的精华。和警察的大白板思路相似,我们要借助一个工具,它的名字叫「世界线」。「世界线」实际上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描述物质在时空的运行轨迹和规律。当然这里不会这么复杂,会简化很多。

「世界线」实际上就是「时空线」——时间和空间的线。因而我们可以分两种形式来表述。一个叫时间线,或叫时间法;另一个叫空间线,或叫空间法。

以时间为主轴的串联法

以空间为聚合的并联法

2.3沿着主题理顺逻辑

我们先用「三个同心圆理论」来判断主题。

第一层:故事,一群少年追寻并书写他们身边的历史;

第二层:问题,中国特色的中学历史教育,让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面临危机;

第三层:意义,指向更宏大的中国式史观——一个国家和民族究竟该如何面对她的历史?有了这样的预判,就铺了路,督促我朝这个方向去寻找故事。

■第三章采访指南:即使被拒绝也能有收获

3.1从「采访」到「创造性采访」

采访是代表「背后的观众/读者」,为收集信息而进行的谈话。

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

创造性采访的目的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对话双方通过相互碰撞、激发,开拓了各自的认知边界,获取新知、新思路或发现思维死角。

受访者会感到:「这个采访很有深度,很精彩,帮助我重新梳理了知识体系。有些问题我竟然从来没有想过,或许能成为我新的研究方向。我甚至都不愿意结束这次采访了。」

采访者则会感到:「今天真棒,纵使我做了这么细致的功课,依然发现了这么多盲区。我脑子里的问题层出不穷,每进一步我都觉得又打开了一扇窗,视野也仿佛从山间走向平原,一下子开阔了。」

3.2你的问题出在哪里?

3.3如何说服对方接受采访?

学会换位思考。

首先,任何人都没有义务接受你的采访(*府官员在公共问题前除外,民众的知情权必须得到尊重和满足)。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细化成两个共识:

(1)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他花时间和你聊,首先考虑的是机会成本;

(2)采访不是索取和给予,而是一次合作、协商、互进、相互成全。

总而言之,就是要千方百计搞清楚采访对象最大、最急迫的需求,并想办法击中其痛点。

3.4如何突破采访?

3.5如何采访到丰富的细节?

细节是故事的基石。

能否采访到丰富的细节决定了一篇特稿的成败。从形式来看,采访无非分为两种:对话式采访和观察式采访。

对话式就是问和答,观察式就是看和记。

对话式采访高效但不直观,缺乏细节。观察式采访低效,但直观自然,细节丰富,接近本色。

观察式采访是用跟随、共处的方式,观察并收集对方最真实、自然的细节的采访方式。同样有几点需要注意:

(1)到对方的舒适区。例如家中、学校、公司、常去的酒吧、健身房、菜市场、陪孩子去的游乐场等。不要去首次去的餐馆、咖啡厅、路边、酒店等陌生的地方。

(2)少问多看。随手记下细节和问题,攒着一起问,不要打破这种平衡和自然。否则采访对象的状态一进一出,很费时间。

(3)大利器——翻相册。这是我对自己及对记者的要求,对方能给你翻相册,代表对你已非常信任;其次,照片是很好的故事索引,旧日影像一浮现,采访对象自然会进入记忆路径,顺着画面讲述,既直观,又成体系,而且还情感饱满,往往事半功倍。

3.6如何问敏感问题?

如果时间有限,一定要先咨询好对方的时间安排,并做好问题规划,从最核心、最重要的问起,再到次重要、细节类问题。保证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剩余问题里最重要的。这样即使对方突然中断采访,你也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与大咖谈笑风生的6大锦囊

1.准备充分

记者的提问非常有序且分轮次,从重要到次重要:暖场——美国股民关心的问题——美国企业关心的问题——阿里的情况——个性化问题。这样排序就像写一篇消息稿,在混乱的现场中即使中断也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2.提问精确简洁

除了暖场寒暄,所有问题都直截了当,用最简单的语句表达最准确的问题,不用「你怎么看……」这类极度开放实质偷懒的提问。

3.不复合提问

每次只问一个问题,快速推进。不像很多「演讲家」式记者,一分钟都没问完一个问题,还要接采访对象的话抒情,这非常灾难性。

4.适当追问又不纠缠

例如在收购雅虎这个问题上,记者追问了两个小问题,都适可而止,有互动又不至于咬住不放。

5.不抢戏

记者全程都很尽职地充当桥梁,让焦点始终在主角身上,既不机械木讷,也不过度夸张抢戏。

6.举重若轻

无论交锋多么激烈,都留一个充满个性、有趣、温馨的结尾。除了让收官更自然,也能烘托受访者的特色和亲和。

■第四章设计文章结构:让文字顶天立地

4.1结构的本质

在众多关于文章结构的定义中,我个人认为比较精确传神的是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的定义。

「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4.2四种常见的特稿结构

1.模块式

模块式是并列展示相互关联或同一主题下几个并行版块的结构方式。它们虽然在细节上表现不一,但指向同一个中心,相互之间并不存在递进或相互隶属的关系。比较适合描写一个地方(例如城市)或群体等类型的选题。

时任《南方周末》记者的李海鹏和陈江的《灾后北川残酷一面》就是比较典型的模块式。当时已经震完了,救援进展也比较缓慢,可能明天和今天的情况都差不多,时间线是一条死路。当然,如果你要描写地震发生的过程,那时间线是不二之选,因为每一秒都变化剧烈,都惊天动地,都悲伤四起。

文章的小标题分别为:声音在消失、木头人、你们赶上了好时代、士兵们尽力了。

全篇是密集的小场景、小故事通过合理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穷尽视觉、味觉、听觉进行全景式展示。从救援进展、幸存者、灾难中的人性等来呈现一个远超普通人想象的灾区景象。

我和其中一位作者陈江聊过他们的合作过程。他们将采访到的素材写成一个个简短的小段落,然后分类、合并同类项、排序,最后由李海鹏主笔写成。这和此前我们说的「世界线」整理资料的方法异曲同工。

还有《南方周末》记者范承刚的《深圳停电两小时的民间细节》,也是典型的模块式结构。

2.时间线式

即按时间的变化、发展来叙事,又可以分「单时间线」和「双时间线」。

我的作品《伊力亚的归途》也是比较明显的单时间线,因为它的情节发展足够精彩,背景足够辽阔,按时间线叙述,如顺水推舟般自然。

双时间线也是一种常用的「时间线」结构,李海鹏的《举重冠*之死》就是典型的案例。通过举重冠*才力生命的最后一天,穿插其一生。以一天为明线,一生为暗线,让一个本来相对静态的故事,因为时间维度的跃迁变化,获得动感。

还有普利策特稿奖名篇《策普的最后一站》。一个老兵去华盛顿出庭,记者观察他这一程,穿插讲述他的一生。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也是如此,讲述一场电视智力冲关,每一个问题都「闪回」贫穷少年的一段人生。

3.多人物/多地理空间式

如果单一人物不足以挑起主题,就需要两个或以上(数量不宜多)来互补。

例如双人物式,他们一般有一个共同的起点,走上两条相反的但具有代表性的道路,最终两人的人生还会交汇在一起,凸显命运深重的吊诡感。

多地理空间式也类似,比如在几个命运有重大相关的城市中交叉叙述。

好莱坞电影《通天塔》就是典型的此类结构,人与人之间、地与地之间都有潜在关联,但它没有一次性抖出来,而是随着剧情一点点地给,非常到位地把握节奏,从而也把握了观众的情绪。

4.剥洋葱式

顾名思义,剥洋葱式结构是将事实一层一层地揭开,直至真相核心,多用于解释性报道。在BBC、Discovery的科学纪录片里,我们常看见这种叙事法。一个困难套着一个困难,用问题、悬念、疑团来推进故事情节,从而推动观众情绪。

4.3写好开头:给读者的合同与邀请

在网上可以找到被搜集整理的文章,如《本世界名著的开头》等,可以反复观摩。

常用开头类型有如下6种:

(1)叙述式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2)场景描写式

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茂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那年我二十岁……——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3)细节描写式

我第一次看见特里·伦诺克斯时,他喝醉了,坐在舞者酒吧露台外的一辆银色劳斯莱斯上。停车场的服务员把车子开出来,一直扶着敞开的车门等着,因为特里·伦诺克斯左脚悬在车外,仿佛已经忘了有这么一条腿。——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

(4)引语式

「他们就这样把我们的斐迪南给杀了。」女佣人人对帅克说。——雅·哈谢克,《好兵帅克》

(5)开门见山式

张明明决定杀掉他的父母。

这个想法在他脑中盘旋了差不多两个月。——林珊珊、尼克、蒋志高,《少年杀母事件》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

(6)悬疑式

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法国巴黎出差期间的一个午夜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得知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卢浮宫的博物馆里。人们在他的尸体旁边发现了一个难以捉摸的密码。——丹·布朗,《达芬奇密码》

在「写开头」这个问题上,小说家劳伦斯·布洛克在《布洛克的小说学堂》中有过几个忠告,让人相当受益。

(1)开头要让故事动起来

这个女人的尖叫,让派克惊醒过来,他迅速滚离床铺,就在滚离的瞬间,他听到身后一声消音器手枪的闷响,子弹击穿了枕头,那是他刚刚枕过的位置。——理查德·斯达克,《外装》

(2)设定故事的基调

这个年轻人一踏出电梯,就发现威尔荪·柯力德的枪口正对着他。——小说《我们的疯狂事业》

(3)点出关键问题

由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多年受困于贫穷、不良生活习惯,超过公斤体重的才力麻木地呕吐着,毫无尊严地死了。在生前最后四年,他的工作是辽宁省体院的门卫,在他死去的当天,家里只有元钱。——李海鹏,《举重冠*之死》发表于《南方周末》

(4)别在故事开始的地方开始

喀什北郊,一个昏暗的房间内,17岁的伊力亚10年来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母亲。他已离家流浪10年了,在这个年龄他本该长成一个强壮俊美的小伙子。但现在,蚯蚓般的伤痕爬满了他的脊梁,一条伤腿正在萎缩。他的阿娜(维语:母亲),37岁的阿尔孜古丽,因惊恐而捂住嘴巴,在黑暗中「呜呜」地低鸣。——叶伟民,《伊力亚的归途》发表于《南方周末》

4.4如何控制好文章的篇幅?

■第五章写作密码:让文章如乐曲般动人

5.1故事的两种基本模式

所有的故事从根本的矛盾双方,可以归为两种基础模式:

(1)「人—事」型故事;(2)「人—人」型故事。

「人—事」型故事】执念——行动——困难——再行动——结果

「人—人」型故事】人物形象——相识——对立/破裂——和好/相杀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录从零开始写故事一个南方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