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简介
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服务过多家知名媒体,曾任南方周末报系精英杂志副总经理、编辑中心主任,参与创办西北最大的门户网站——华商网。曾获“南方报业年度记者”。
湖南省作协会员,主要著作:旅游文化图书《带一本书去西安》、财经特稿集《喧嚣时代:中国社会精英图谱》、人物特稿集《鄙视逃跑》、随笔集《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
把采访的感受或者收获,以尽可能客观的方式展现给他人,让读者获得真相、真知。记者的天职,要追问不休,有限地推动社会变化,无限地改善与改良自己。
——李*奇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过道的窗边坐满了人。下铺的幼童还在酣睡。昨夜,他尖叫着,在母亲怀里翻腾着,间或向着说话慢悠悠的父亲吐着口水。他的母亲是一看就让人肃然起敬的女人——眉骨里透着杀气。我睡中铺,对面的中铺是个胖子,昨夜他被小孩吵醒了,欠身探头,气势汹汹,向下刚要发作,突然默不作声地躺下。”
车厢里,有人说,前面郴州到韶关的地方,铁路线的路基被大雨冲垮。火车不能走了,已经停了几个小时。
火车停的小站,叫白石渡。年春节的南方雪灾,也是在白石渡爆发,京广线旅客列车出现大面积晚点。
此时是年6月9日上午。在广州工作的十年,李*奇习惯坐这趟火车往来广州与长沙。他说:“在普通列车上能看到不一样的人生。”
这只是他记者从业生涯以来无数次奔波在祖国大地上的一次意外。
“放牛少年”的记者梦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记者的工作是可以到处游山玩水啊,多美!”读初中时,从没见过火车的李*奇常常站在学校的阅报栏前傻想。放学后,他放牛上山,牛在一旁低头缓步吃草,他则仰卧草地,眺望山巅,更远处,除了山巅,还是山巅。
报纸上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报道,让身处秦岭深处的他“想入非非”。“古人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做记者就可以实现。”那时他开心地想,“诗与远方,并不是李白这种富二代的专利。”
懵懂的理想明确了,他依稀地明白了努力的方向——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他写了很多本日记。那时阅读条件有限,哥哥姐姐的语文书,亲戚家的武侠小说都会被找来翻阅。
大学时期的李*奇是标准的文学青年,办过中文系的系刊、文学社的社刊。闲暇之余,也写随笔和小说。
临近毕业,这个腼腆的乡村青年冷静地估量自己的能力,毅然放弃文学创作,投身媒体行业。
那个阅报栏前的天真少年,终于逃出祖辈终生匍匐的群山,从陕西赶赴湖南。因忙于采访,匆匆而去、匆匆而归,所谓纵览祖国风光,只能次次残留念想。
他也没有放弃文学抒写。工作之余,喜欢在天涯博客上随便涂画,展示着另一个锐利的自己。年,他的首部随笔集《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出版了。“那里充满着我对这个世界兴致勃勃的追问。是我对当年文学青年岁月的一个稍显庄重的缅怀。”
锤炼文字,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他看来,是做记者的基本功,“一辈子的功课”。
初入媒体行业的“拼命三郎”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一个对文字有洁癖的人,一个对媒体行业寄托太高热情的人,刚入行时,自卑感却如影随形——不自信自己拿到的选题有多大的价值;采访时担心提的问题质量太低;写完后常怕了领导对自己的稿子不满意。
“在期望变成失望前,想法儿干掉压力。”李*奇这样要求自己。
“永远要相信勤奋的价值,当然必须有点做这事的天分。你要努力知道所在领域最好的记者是谁,最好的报道是哪些。同样的报道,如果由你来做,你会做到什么层次。”他对自己想来凶狠,“不要满足既有成绩,永远追求更好。”
有了自我期许,人迟早会进步。而一个勤勉和拥有自我驱动精神的员工,领导是舍不得苛责的,他会给你更多的成长机会。这是李*奇的职场经验,也是他的进步之道。
大学毕业四年,他已经是省级都市报《三秦都市报》的编辑部副主任,值夜班,审稿子,拟标题,写评论。别人沉睡,他思维正活跃;别人上班,他才勉强睡去。一年很少见到早晨10点的太阳。
期间,他给《南方周末》投稿,写的是西安反扒能手刘孝雨的人物特稿,很快就被《南方周末》采用,“开心极了。”这是他在校时就心仪的媒体。曾经,他和朋友买全一月的《南方周末》,分析其选题特点和写作方法。
李*奇工作起来玩命。一次去湘西采访。当天的下午3点到晚上7点,李*奇连续在现场采访了10多个人。天黑了还不知觉,若不是摄影记者提醒,他还会继续采访。
那晚,笔记本电脑突然死机,憋了一个多小时的文字,全部消失。赶写稿件的他,眼前一黑,欲哭无泪。想着明天早上编辑等着要稿,明天还要赶第二个采访,他洗了把脸,重新敲字,直到次日早晨5点。清晨9点,他已在街道找到一家有网络的复印社,将稿子发给了编辑部。忙完,才感觉肚子饿了。那是他吃过人生最美味的一次早餐。
他喜欢去现场去一线。“在后方做编辑,太沉闷,我不喜欢这种书斋式的静态生活。”年,去湖南湘西采访一个农村妇女拍电影的经历,让他至今难忘。
大雪封山,白雪覆盖了一切东西,空气似乎都塞满了雪花,呼吸都感到困难。采访车一点点移动,几次碰到转弯处的山崖。坐在车里,李*奇双手紧紧抓着车里的拉手,几乎麻木了,他突然有一个不祥的预感——是不是会丧命于此。幸好,司机经验丰富,对面也没有车过来。三四个小时后,车终于移到山脚。那天晚上,就在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县酣睡。
第二天,走过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在山村找了多次,他才找到采访对象。但又听不懂对方的方言,“多亏去之前邀请了会普通话的当地干部的陪同。否则,采访就泡汤了。”
回想二十多年的媒体生涯,李*奇由衷信奉一句话:困难最怕不放弃的人。
想想也是,他就是这么走过来:大学时疯狂写作,打下了较好的文字基础;从业后,不敢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半年功夫,他就成为所在部门发稿最多的记者。
拼命地完成工作量,拼命地想写出理想的稿子。但很多时候,稿子被别人赞誉过了,自己也羞于拿出,“始终觉得是急就章,还有许多提升的空间。最好的作品永远在下一篇。”
离家背井踏上“朝圣道”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年,他获得了一次到南方报业集团工作的机会。
为朝圣,更为实现自己的职业雄心,李*奇放弃了赚钱的商业机会,暂别家人、独自一人从长沙南下广州。在他看来,“真喜欢做媒体,不去最好的平台施展手脚,始终是人生的一种遗憾。”
李*奇兴冲冲从长沙奔赴南方报业工作,友人在火车站接他。踏上通往广州大道中号南方报业的人行道,他感到莫名的亲切。悦耳的车铃声在浓荫密布的马路回响,红砖铺就的路面,映衬着年轻的笑脸和轻盈的裙裾。路旁多彩的植被花草,干净而文艺。
对他而言,这是一条朝圣道,也意味着挑战。工作环境的转变,意味着他过去积累的人脉和经验,出现了断层,一切要从头开始。
供职的杂志是一份报道中国精英阶层生活变迁和精神成长的男性时尚媒体,“我需要尽快熟悉它的报道领域,学习它的叙述方式。”好在李*奇来之前,就对这份媒体有所了解,作为特约撰稿人,给它写过稿子。
服务于这家媒体期间,他发表了大量财经人物和文化人物的特稿,“最后连财务都感叹我的稿费多得不像话。但没有人知道,我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加班写稿,我从来不拖稿。”
当初离开长沙,李*奇把家庭重担留给妻子,当时孩子刚刚3岁。对新生命的憧憬和对家人的愧疚,是他36岁时难以摆脱的两重精神底色。李*奇告诫自己:在广州做满3年就回长沙,谁知一做6年多,“它横穿了我人生最宝贵的那段时光。”
有一次,李*奇在执行杂志一个系列策划报道活动,没想到原先邀请的嘉宾临时有事,需要一切重新邀请,但线下的活动时间在逼近。与此同时,随他来广州的儿子,眼睛被幼儿园的小朋友误伤,情形一度危急。
“医院强打精神,安抚惊慌的妻子和无知的孩子,一边抽空打电话写邮件,联络合适的出席嘉宾。”几经波折,李*奇庆幸活动最后顺利举行,孩子的眼疾居然因医生的细致治疗,出现最好的治愈效果。“如果孩子眼睛出了问题,那就是我一生无法挽回的悔,我无法饶恕自己。”
在杂志社工作的那几年里,李*奇感触最深的是,“居然我像小强一样没有被困难干死,而是生龙活虎地活下来了。”他从最初的策划总监,到专题总监,到编辑中心主任,最后是杂志社的副总经理,都一直没脱离采写一线。他写的稿件,先后被出版机构相中,结集为财经特稿集《喧哗年代——中国社会精英图谱》、人物特稿集《鄙视逃跑》。年,他被南方报业评为年度记者。
年底,他深切感受到成长空间的逼仄,也觉得必须为家庭尽责了,于是选择回到长沙,慢慢离开传统媒体行业。
回想媒体的发展,变化之快,让人猝不及防。李*奇年进入媒体行业,“那时大家朝气蓬勃,到处能找到讨论业务的同道”。“只要写好报道,只要报社的老总善于用人,媒体都会发展得很好,新闻专业主义是我们的信仰。”而今的媒体生态,“粗鄙了许多”,“很明显新闻专业主义不再被推崇,流量思维和各种洗稿成为媒体人趋之若鹜的事。大家都是在艰难地谋取生存。”
多年过去,李*奇仍然记得一篇好稿子所散发的味道。
楼道阴暗,木质楼板年久失修,走上去吱吱作响,墙角到处是蜘蛛网。上海南昌路号,一栋破旧的两层小楼房,住着周枬先生——被当今法学界喻为“罗马法活词典”。
他是几乎被世人遗忘的一群老人中之一。他们在没有*府支持,没有经济资助,甚至连正规办公室都没有的情况下,默默无闻,花费近十年光阴编纂出了一本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英美法词典。那篇稿子标题是《被遗忘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在南方报业工作后,李*奇专门去拜访它的作者,《南方周末》记者万静波。
万静波笔下周老先生是那样一群人——“有特殊性”,“即使生活贫寒但人格高贵”。“文章的章法,文章体现出的那种历史惆怅,那种对荒唐时代的批判,都是引而不发的。”文章散发着传统文学中的留白的魅力,“话不说透,理不讲完”。
在李*奇看来,一个民族,“正视了历史,不一定非要斗倒谁,你死我活,而是通向一种历史的和解。”“没有包袱的前进,才是有质量的前进。”个人学会和习惯正视民族的历史,“如此,你开始成为一个活得明白的人,不是一个人云亦云,或者被假历史洗脑的人;你从此没有白来人世。”
记者“老司机”也没资格倦怠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报道被读者赞誉、读者会给编辑部打电话、或者发邮件谈读后感;通过采访,结识五行八作的厉害角色,从他们那里获得不一样的生活感受……
“有些快乐,只有做媒体才会得到。”
刚参加工作时,李*奇梦想写出《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那样的冷报道。由于所供职的媒体特性,也因个人经验和性格等原因,向往的采写范式中途转变为温和的调查报道。如今,他的兴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