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点评的虽然是若干年前的一期《南方周末》,但涉及的内容和评语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比如点评的这期《南方周末》头版的“年终寄语”:“人们期望着效率,也期望着公平,期望着民主,也期望着法冶。人们期望着常人的悲欢成为国家的悲欢,常识的力量成为国家的力量。”——编者
常人的悲欢常识的力量
——评说一期《南方周末》
作者雁声
报纸的主要功(职)能之一是它所应当负起的社会责任。报纸不仅代拥有话语权者发声,同时也要也能为无话语权者说话;应当具备起码的“常识”(这个“常识”的概念下文将提及)。这个认识本身也应当是个常识。窃以为,在现行语境下,有一家报纸就在为“常识”能成为常识在作着努力,殊为不易。这家报纸叫《南方周末》。
本文点评的这期《南方周末》是外出候车时买的。之所以说明这点,是强调点评是随机的,未刻意去选择哪一期,点评的内容也只涉及到一小部分版面,读到哪写到哪,未按高深的“笔划”排序。
这期《南方周末》头版共两篇,其中一篇为“年终寄语”,标题:“常识的悲欢,常识的力量”。文中将支持该文立论的论据表达地有力且有激情:“年终时节,海沧PX项目宣布迁建,厦门市民绝地反击终获成功”;“在重庆,一幢因锱铢必较而产生的孤独矗立的危楼,竟然成为了一个经典的象征、一个奇迹和一座民权的堡垒。在‘最牛钉字户’得到了广泛支持的背后,正是人们在捍卫自己对私有财产交易价格的误判权。当强迁已成为往事,姗姗来迟的常识正是文明的真义……”(该文其它论据略)。
文章最后写道:“人们期望着效率,也期望着公平,期望着民主,也期望着法冶。人们期望着常人的悲欢成为国家的悲欢,常识的力量成为国家的力量。”
《南方周末》如此郑重地提出了“常识的力量”,虽然它道出的其实是“常识”的“常识”,但它还是向读者作了肩头一拍:你想过你身边的和你所见所闻的“常识”么?你尊重“常识”么?
这里说的“常识”是什么?其实“常识”无处不在,“常识”也很好理解。比如:说真话、要法制不要人治、实事求是、恪守社会公德等等都是“常识”。可悲的是,在社会运转中,在日常生活里,明明是“常识”但“此路不通”,而非“常识”却大行其道,有的已成为普遍现象,涉及到所有公共领域和场合,比如不说真话说假话等。有的已成为常态: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潜规则”的力量远大于“常识”;一方面是人们习惯忽略“常识”,并将其复杂化,不仅不自主地成为和谐环境、民主进程、文明生活的障碍,而且自己也心苦于身陷“潜规则”而无力自拔。当然这不包括很多虽然清醒、熟悉“常识”,但却热衷“潜规则”的人。
在此背景下,《南方周末》提醒强、调读者当看重“常识”,珍惜“常识”,相信“常识的力量”,可谓语重心长。
第10版亮相的是两位“年度人物”。标题分别为“‘打虎’:网上文字战”;“‘钉子户’吴萍:我绝不会停下”。内容一个是“华南虎”事件,一个是重庆一普通市民为弟弟在一次车祸中蹊跷死亡维权而跑了七年的故事。在这组报道中,最为精彩的是两段编辑人语:“华南虎事件”……“指向的却是隐藏在照片背后的*府诚信、官员德行、专家操守以及媒体责任”;“她(文中的重庆普通市民)敢于挑战公权力的执拗,突破了社会底层习惯隐忍的集体性格”。
这样的编辑人语,它不仅揭示了上述两事件的体制缺陷,还点出了普通民众卑微的内心。确实,社会底层民众的集体性格特征就是习惯隐忍!就像一幅漫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两只鸭子在相互争论:是被烤着吃好,还是被炖着吃好。
第29版是“传媒讲述”。头条标题十分引人注目:“年度特别致敬——《炎*春秋》(正文略)”;第28版则着重提到《炎*春秋》的撰稿人队伍和顾问人员构成。
这篇短文写道:“《炎*春秋》的文章,经常因极度敏感而洛阳纸贵,每逢此时,都让人感到温暖。这些有理想的老人,他们对自由民主的渴望比年轻人更甚,这可能和他们的经历有关。”“我们向这些老人致以深深地敬意!”
文章虽短,但饱含真情,相信读者都会深受感染。不过这里要为这篇短文续一句:他们(这些老人)对自由民主的渴望比年轻人更甚,不是可能和他们的经历有关,而是肯定与他们的经历有关。
第23/26版是新闻图片版。其中一篇图片画面经典,内涵丰富。该图表现的是在江苏常州举行的一项活动瞬间,由肥胖女组成的“千斤组合”和专业模特在后台一起准备节目的场景。美女(专业模特)对胖妞不屑一顾的神情和胖妞自卑地低着头在美女面前走过时不知所措的神态被表现地相当生动传神。显然,美女生成优势心理;胖妞在美女面前成了弱者。
这虽是一幅图片,但精准地刻划了相当多的一类人的境界、心态。
其中“优势心理”恐怕是世人时常有所表现的。比如说今人看前人、有钱看贫穷、健康看残疾,官员看平民,奴才见了比自己身份低者立马就觉得自己是主子等等。而弱者虽然时或受到社会呼吁公平对待、援助鼓励,常常也会获些实惠,但他们要想真正获得自尊,恐怕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也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第31版是“记者讲述”。其中两篇文章给人印象深刻。一篇题为:“我的孩子即将乘桴桴于海”。该文的要害是批评现行中国教育体制、环境。作者说,(在中国学校)尖子生是往往以心理残疾为代价换取所谓优质学位。还有所谓差生,他们的命运与尖子生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差异,他们都需要心理救治。
所以,作者(记者)想让自己的孩子彻底退出这残酷的竞争。作者说,只有退出,才有资格不服从它的一整套规则;才有可能不受它的摆布。作者坦白地表示,要自己的孩子乘桴桴于海(出国留学)。
这里不评价作者(记者)的选择之对与错好与坏,所认同的是在现行中国教育环境里,孩子们(家长)从幼儿园就被逼参与竞争,然后便是为能上好小学、好中学、考好大学想一切办法,作最大的付出,尽百倍的努力:补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练不完的技、请不完的家教、买不完的教辅书……相信读了这样的文章,学子和他们的家长肯定感同身受。
该版另一篇是举考试作弊之例,讲人之诚信困惑的文章。该篇上来就说:“保持诚实的艰难,诚实被欺诈所围困。”读者对此也定然心领神会。
作者简介:沙利成(网名雁声),媒体长工。曾任报纸、杂志新闻、副刊编辑多年。现退而未休。
沙利成作品往期回顾
前车之辙——点击“老新闻”
文豪“变脸”说
人生介意
七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从名著和民间看国人的色与性
太平湖畔思李白
海参崴掠影兼看苏联作家命运
当年金庸小说热的冷思考
中国:经久不衰的造“佛”运动
莫非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