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慢新闻91岁知识摆渡人开书报阅览室只
TUhjnbcbe - 2025/5/2 16:25:00
北京比较好的实惠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a_k8vdvn3.html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王渝凤文/图

干净整洁的铁质书架上,放着时下正盛行的书,书报阅览室的门口报架上,挂着10多种当天或近两天才到的报纸。这些书报,就静静地等待每一位读者的取阅。

91岁的陈华琪老人,是这间书报阅览室的主人,与其说是主人,倒不如他是这间书报阅览室的“知识摆渡人”,将最新、最前沿、周围群众们最迫切知道的消息,一点一点地从阅览室之外,搬到阅览室里。

岁月在老人的脸上留下了白发、留下了皱纹,却无法带走他对知识的渴望,这些年来,陈华琪老人用他“知识摆渡人”的身份,不但自己读书看报,还和周围的老同事、邻居们一同分享。

年龄最大的读者杨太春老人今年已经98岁,这个简易的书报阅览室于他而言,就是一个“家”,一个让心安家的地方,“我每天都来看书看报,听他们讲国家大事、抗疫政策,我一点儿也没和时代脱节。”年龄虽然大,但精神头却很足。

4月3日,慢新闻记者来到这间位于大竹林老街原重庆第二建筑材料厂家属区的门面,找到了陈华琪老人。

68岁的读者杨世荣形容陈华琪老人的这间书报阅览室是社区的精神之光,陈华琪老人告诉慢新闻记者,只要有一位读者,自己就会把这间书报阅览室开下去,让更多人的心在这里“安家”。

▲报架上的报纸

退休老人最奢侈的支出

是每年订两份报纸

今年91岁的陈华琪老人,出生于年,老家在四川绵阳,年,陈华琪离开故乡,成为一名军人。年,老人从部队转业。

转业后,老人来到了重庆第二建筑材料厂,成为厂里的一名普通员工。

在家的时候,陈华琪读书就很厉害,高二毕业的他,在那个年代算是有文化的人。进入厂里以后,搞过厂里的政治宣传,当过干部理论学习辅导员、子弟校老师、工会主席、党委宣教科长、党委办公室主任……

年,陈华琪老人退休。

空闲下来的老人依然喜欢到单位上去看书看报,他发现,阅读已经成为影响到自己生命中的一种习惯。

年,为了延伸自己的阅读习惯,更为了看报自由,当时月退休金不过多元的他做出一个奢侈的举动:每年订两份报纸。

当年订报的价格在每年元左右,两份报纸就要花掉他元,“我买衣服舍不得、吃得过得去就行了,但看书这件事情,绝不节省。”

自那以后,陈老的阅读生活,开始有了转折。

▲闲暇时整理一下书架

简易棚下搭阅读区

看报成了老厂区的风景线

也许是工作成就的喜好,陈华琪不但喜好自己看报,还喜欢和大家一起分享,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还会一起讨论。

为了拓宽读报的人群,年开始,陈华琪老人每天都会带着自己家里订阅的两份报纸,到厂区附近临时搭建的一个屋檐下和大家分享读报。

今年67岁的张光明也是第二建筑材料厂的老职工,退休多年,张光明依然记得当年在临时棚下看报纸的情形。

“没有板凳,陈老师就去挨个借,借来读完报纸后,又用干净抹布抹好了给别人送回去。”一来二去,周围的人都熟悉了这群读报的人,每到读报的时候,就会有热心人把板凳放在这里,供大家读报,读完报纸的老同事们,又会把板凳物归原主。

这些年,张光明的眼睛越来越不好,看字越来越模糊,但不管陈老师的书报阅览室搬到哪里,他每天风雨无阻,都会去坐一会儿。

“眼睛不好,就听他们说,说的东西我能记下来。”抗疫的知识、国家的政策、打疫苗的须知……几乎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张光明都了然于胸,“最近号召60岁以上老人去打疫苗,我也要积极去把疫苗打了。”

那时的书报阅览棚虽然简易,却像一盏灯塔一样,照亮了许许多多人的内心。

▲98岁读者杨太春(右)说因为一直坚持读书看报,所以把这里当做一个家

厂里给了间门面

他把这份“事业”越做越大

年,陈华琪原先工作的厂为了支持老人带动大家读书,专门腾出一间门面,让陈老带领大家一起看报纸。

如今,这间门面已经斑驳不堪,卷帘门锈迹斑斑,透过卷帘门看,里面的墙壁也因为漏雨变得霉迹斑斑,但在那里面度过的7年时光,是陈华琪觉得最快乐的时光。

“搬进来以后,我们有了板凳了,大家随时随地来,都有坐的地方。”陈华琪说,自己还是坚持每年出钱订两份报纸,在此基础上,公司又订了三份其他的报纸,报纸的种类从都市报延伸到健康和医疗类报纸,看报的人从老年人到中年人,大家探讨的话题,从国家大事、居民医保、社会发展再到自己养生,几乎应有尽有。

而读报最大的好处,是丰富大家的知识面。

今年98岁的杨太春老人就是一位忠实的读者,读书看报,不但让他没能与时代脱轨,还有很强的防骗意识。

“那些主动喊我爷爷、推销保健品的,我一律不得去,我没钱去买那些保健品,也对这些骗局背后的套路,都一清二楚。”之所以清楚,是因为多年以来,杨太春从报纸上看到过警方揭露的保养品骗局。

《参考消息》《青年文摘》《南方周末》都是杨太春最喜欢的报刊杂志,“特别喜欢《南方周末》的文章,写得通俗易懂又能让人读着上头。”

年,由于原门面漏水严重,在现两江新区凤溪沱社区的帮助协调下,陈华琪老人和他的书报阅览室搬到了另外一个门面。

▲陈华琪老人的书报阅览室里坐着的全部是年纪比较大的读者

这里是心的“家”园

书报阅览室成居民的知识宝库

4月3日,慢新闻记者来到了陈老的书报阅览室。

社区的邹忠渝书记走进书报阅览室,和读者们聊起天来。

“最近需要看什么书啊?陈老师?杨老师?”

杨世荣想了一下回答:“《民法典》,最近最热门的就是这个。另外,我是一个党员,也想看看《中国共产党简史》这本书。”

邹书记在手机上记录下来,“《民法典》我有一本现成的,回头就给您送过来。《中国共产党简史》这本书要稍等片刻,我们一旦拿到了,马上也会给书报阅览室补充进来。”

得到邹书记的答复,几位坐在阅览室里的读者满意地笑了。

为了改善大家的阅读条件,今年年初社区出资改造了这间书报阅览室,不但将三面墙壁全部进行了装饰,地面还安装了防滑的地板,还随时都有书报补充进来。

陈华琪老人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出钱订报纸,现在社区出钱帮忙订报纸,自己就像这个书报阅览室的“知识摆渡人”,将一批批读者,从知识渴求的这一岸摆渡到丰富知识的彼岸。

▲老人最喜欢的获取知识方式是看报

为读者点亮心“灯”

只要有一人看报就会一直办下去

据了解,凤溪沱社区目前常住人口只有0余人,而在这个书报阅览室里面读书看报的,又以老年人为主。

杨太春老人今年已经98岁高龄,但身体硬朗,爱好阅读。

爱人去世了30年,老人的人生并没有想象中的孤独,没有这个书报阅览室之前,他每逢盛夏,都会被家住汉渝路的女儿接过去住一段时间,沙坪坝汉渝路到重庆图书馆近,老人每天开门就去,关门才离开。

“书海的世界,让我忘记了很多的烦恼,也忘记了孤独。”后来,有了陈华琪的书报阅览室,老人索性天天都去读书看报。

老人虽然不会用手机,但大脑里的知识却一点儿也不比玩手机的人知识面窄,“只有读书看报,才能让我的人生不落伍、不入俗。”老人如今依然生活能够自理,一个人居住也怡然自得。

眼睛不太好的张光明虽然看书看报的时间不多了,但他是这里忠实的“听众”,善于聆听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思想碰撞才能出火花,以前生产是这样,现在学习还是这样。”

而在记者看来,陈华琪老人的这间书报阅览室,更像是社区里的一盏心灯,它一直照亮着人们不断地前行。

陈老告诉记者,这个书报阅览室会只要有一位读者,他就会坚持开下去。

▲陈老说,这个书报阅览室只要有一位读者,他就会开下去。

记者手记:

点亮人生的“心”灯

他几乎燃尽了自己的一生

照亮别人的人,一生都在燃烧自己。

杨世荣既是这间书报阅览室的读者,也是陈华琪老人的学生。杨世荣说,自己的父母就是第二建筑材料厂的职工,自己也在子弟校读书,当年,陈老师教自己,很多地方都影响着自己的前进。

长大以后,杨世荣参军到了部队,为了支持学生学习,陈老还会定期给他邮寄书,书上简单写上几句:无论何时,都别忘了学习。

被陈老师影响的杨世荣,在部队入党,如今48年党龄的他,养成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能有今天,杨世荣觉得,陈老师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年入党的陈华琪非常珍惜自己的党员身份,“我退休了,能为大家做的事情不多了,但我希望这个书报阅览室,就像他们的家一样,什么时候想回来,就回来,读书看报永远是我们的话题。”

1
查看完整版本: 慢新闻91岁知识摆渡人开书报阅览室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