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刚刚结束,这几天可以说是每个考生人生中最轻松的一段日子了。终于卸下多年的学业负担,对未来踌躇满志,新的压力又还没有到来。
但是对父母亲来说,高考是结束了,对他们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分数、专业、学校、城市、志愿填报,每一个都是压在心头的重担。最重要的是,从这一刻开始,他们会非常明显地发现,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怎么越来越难,怎么以前没发现孩子这么不听话?
这不禁让我再一次回想起当年因为志愿填报,和家里的一场“大战”。
当时正是新闻界落日余晖的年代。《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一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引得无数人南下广州,投身新闻业。更别提白岩松、柴静们在镜头前如何意气风发。受到感召的我,一心想读新闻学专业,成为一名为天下苍生执笔的记者。
却没想到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新闻学专业华而不实,不如金融、中文这样的专业更容易就业。我们之间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争吵。尽管最后,是我赢得了抗争的胜利,但这场争论的影响在之后依然久久不散。
没有想到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新闻业迅速凋零。当时感召我的种种,在毕业后都成为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负担。甚至发现,媒体行业其实更加欢迎金融、中文、社会学这些有自己学科背景的人,而不是新闻学的毕业生。
因此后来我的工作逐渐和原本的专业越走越远。这时候,我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当年让你不要读新闻,你不听,现在知道什么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了吧。”接下来就是,无止尽的让我考公务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当时选专业听了你的,结果成了这样,现在你必须听我的。”
听到这种话的我,只会更加反感,一心想要维护自己的选择。但是往往说不到几句,两个人又要吵起来。只好避开这些话题,渐渐的,沟通越来越少。
2
父母是全身心地希望孩子好,用自己的经验给他们建议,怎么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呢?
孩子只是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希望能得到爸爸妈妈的支持,怎么父母就是不能理解呢?
花了很久的时间,我才明白,是我们都弄错了沟通方式。
后来在读到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时,再回忆我和父母的种种争吵,好像渐渐明白了一些什么。
所谓“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发现的一种沟通方式。它重在专注于冲突双方的感受和需要,通过聆听、理解以及互助来使双方更好地完成沟通,和谐相处。
用八个字就可以总结“非暴力沟通模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那到底是怎么去做呢?大家不妨跟我一起来复盘一下,我和我父母的这场争吵。
争论点在于父母希望我读中文专业,而我想要选择新闻专业。我们都无法说服对方,开始觉得对方不可理喻,于是开始了争吵。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采用的是“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就应该按以下的方式来行动。
▍观察
首先我们需要停止无谓的争论,静下来,深呼吸,仔细观察现在的状况。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区分观察和评论。
在当时我所观察到的结果就是咄咄逼人的父亲,霸道的语气,他一直在试图控制我。而我的父亲观察到的结果是不听话、叛逆的女儿。
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有没有发现咄咄逼人、霸道、不听话、叛逆这都是一种评价性的语言,我们都在给对方贴上标签。这种负面的评价,让我们无法接受对方的说法,产生对对方的厌恶情绪。
那么我们需要的观察应该是怎样呢?我们应该仅仅描述观察到的具体事件而不是评价,比如我看到父亲突然站起来,母亲拉住他。父亲看到我紧握的双手,和泛泪的眼眶。这些具体的表现,隐藏着我们的真实情绪。父亲的激动和我的难过。
▍感受
体会和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常常是一件困难的事。区分感受和想法亦是。感受的根源其实来自我们自身。是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在这场争吵中,父亲一直在向我表达,我不听他的话,任性,不了解每个职业真正的情况。这其实是他对我的看法。但是他一直没有表达出来,我不听取他的建议,反驳他的这种做法令他感受到了伤心和生气。
而我则是一直在表达,父亲太过武断和专制,没有表达出来,这使我同样感受到了伤心和失望。
▍需要
我们的感受背后往往是由于需要。但我们常常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或者是通过错误的方式来表达需要。
父亲之所以感受到伤心和生气,是因为他需要我的顺从,需要维护自己作为父亲的权威,需要我能有一个安稳的未来。但他并没能说出他的需要,反而是用批评我的方式来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反而令我想要反击,想要拒绝,想要守护自己的想法。
我之所以感受到伤心和失望,是因为我需要父亲的认同和鼓励,需要有自己的选择权,需要遵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我也没能说出这些需要,而是在抵制父亲的专制,攻击他的想法。
对我们的社会环境来说,说出自己的需要是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往往是委婉,含蓄。要把自己的需要说出口是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我们希望别人能察觉自己的需要。但这常常是无法实现的。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父亲能明确对我说:“希望你能尊重我的想法,接受我的好意。”我也能告诉他:“希望你能给我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让我知道家是永远的后盾。”我们或许反而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而不是一再相互指责。
▍请求
我们需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越具体越好。这时候要注意的是,是请求而不是命令。
其实我和父亲希望对方做的事都非常明确。我希望父亲不再管我的专业选择,父亲希望我听从他的建议报考中文系。但是为什么我们无法很好的沟通,只能争吵呢?那就是因为父亲总是在命令我。
他一直在对我说:“让你选中文就选中文,我不同意你选新闻。”这种命令式的口吻只会把我越推越远。我不满他的强势,更用力地回击:“你根本就不懂,我不要听你的。”在这种情况下,我根本就没有办法体谅父亲对我的关心,只会觉得他在干涉我的人生。
3
其实在这八个字、四个步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倾听和体察双方的情感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彼此理解,彼此体谅。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太难。后来我也和父亲说过这个沟通方式,希望我们能改变以往一有争执就大吵的相处方式。但是他总是脾气一上来就完全无法冷静,无法耐心再去一步一步思考。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谁都希望能得到对方的理解,都希望大家能像朋友一样相处。可是我们的年纪,所处的时代,做事的方式,都大不相同,要为对方着想哪有那么容易。
但是我们是彼此在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不是吗?血脉相连,是再难和另一个人能拥有的牵绊。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再没有任何一种情感能比这更无私,更真挚。如此相爱,我们更应该付出更多的耐心,不是吗?
爱从来不是容易的事,再难控制自己也应该踏出这一步。希望我们每一次沟通之前都能好好想想这八个字: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THEEND-
文
蒋溪
图
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