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非洲华文传媒集团的移动影院项目走进南非。
范轩在法兰克福藏历新年晚会上与德国观众分享藏区见闻。
《硅谷时报》主办的线下活动现场。
徐静波在全国两会新闻中心。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中国传媒人正努力的方向。在海外,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着心中的媒体人梦想、为着一份孜孜以求的事业、为着架起中外沟通的桥梁,辛勤努力着。作为熟悉祖(籍)国和住在国语言、文化和习惯的媒体人,对于如何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他们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探索。本报采访了来自德国、日本、博茨瓦纳和美国的4位资深华媒人,请他们谈谈自己的见解。
《欧洲新报》、欧洲新传媒集团总编辑范轩——
用西方熟悉的语境讲故事
我从年就开始从事媒体工作。年,时任德国凯撒旅游集团董事长陈茫和我在德国共同创立了《欧洲新报》。
整体而言,我认为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有几个共同目标:首先,人在边缘,但声音不能边缘。华媒不能将自己限制在华人小圈子里。我们一直努力和德国各媒体建立联系,打造“中国民间声音”的形象。其次,人在民间,声音不能太官方。“小骂大帮忙”这个说法很精妙。我们既要充分展示中国的发展进步,也要对丑恶现象着力鞭挞。再次,人在异国,方法不能太“中国”。西方民众习惯于通过批评报道,来行使对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不理解这个事实,就会误读当地媒体,从而不能很好地合作与交流。最后,要敢于出击。对中国道路和中华民族复兴要有高度自信,通过专业和真实的报道批驳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抹黑报道。
如何让当地主流社会听到中国声音?我们一直在探索。《欧洲新报》成立之初,曾尝试过中、德、法三种语言出版,但是成本太高,所以最终决定只保留中文。运营10年之后的年,《欧洲新报》先后入选为中国四大航空公司、欧洲三大航空公司往返于欧洲与中国航班的机载读物,成为在中欧间飞行的中文报刊。之后,我们和德国3家主流德语媒体组建了“中德媒体联盟”。他们面向中国受众的消息在《欧洲新报》刊载,我们需要覆盖德国主流社会的报道则在他们媒体上刊载,形成了良好互补。
怎样才能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近些年,我多次到藏区考察采访,并刊发了一系列报道。连续几年,时任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梁建全邀请我主持总领馆主办的“藏历新年晚会”。我抛开演出团队准备的主持台词,用我在藏区采访遇到的7个真实故事穿插主持:我问央金大姐为何花80元钱买国旗插在自家新房上?她反问:“政府花8万元给我家建新房,我花80元买个国旗挂起来,你说应该不应该?”我问汉藏邻居是否有矛盾隔阂?仨兄弟异口同声地说:“啥子汉族、藏族,我们平时都不分,都是一样地耍!”……
演出结束后,多名德国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主持人先生、主持人先生!您能不能帮帮我?”我循声望去,一位80多岁的德国老妇人被阻挡在了通往后台的门旁。问其原因,她兴奋而激动:“平时我看报道总说,藏族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今天我看到了,他们的衣服真漂亮。我就是想去摸一摸藏族小姑娘的衣裳!实在太美了!”
这件事给我很大启发,不是西方受众听不懂我们的中国故事,而是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宣讲的方式。用西方受众熟悉的语境、乐于接受的叙事方式、融通中西的文化人,来宣讲真实的中国故事,他们听得进去。
在当前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海外华文媒体重任在肩。为了实现向新媒体融媒体的全面转型,我组建了“欧洲新传媒集团”。我也正在探索,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平台,结合住在国当地的语言和环境,让欧洲当地民众真实了解中国在抗击疫情、脱贫减贫、开放经济、普惠民生等方面为全人类所作出的贡献。
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
讲好中国故事的“四条经验”
年,亚洲通讯社在日本创办了第一份日文版中国经济专业报纸《中国经济新闻》。20年来,在向日本社会和企业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总结出对外报道的“四条经验”。
第一,要讲外国人听得懂的话。我们所作的宣传内容,必须是外国人感兴趣、听得懂的内容,要做到“内容通俗易懂,背景清晰明了”,站在对方能够理解的层面上讲故事。
第二,不是“说教”,而是“公关”。对说教式的口吻,海外受众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我们在海外讲中国故事,首先要了解受众关心什么。只有了解他们的诉求与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譬如,对于中国政府的内外政策、对于我们的执政目标与追求,有许多外国人不理解。要用一种中性的、理性的、交朋友一样的方式,让对方理解我们的观点立场,而不是强迫其接受。
第三,多讲民生与文化的故事。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勤奋努力。要多讲与民生相关的故事,通过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变化的故事,来反映中国的变化与发展,理解中国政府的努力与付出。
另外,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灿烂明珠,也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发展。因此,许多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充满了憧憬与向往。所以,多讲中国文化故事,展示中国传统与现代艺术,会更容易让受众对中国产生亲近感。
第四,要多讲经济的故事。全世界对中国经济的